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2023-11-10王明芬
洪 巧 王明芬
(作者单位:1.西昌市长安街道办事处城乡统筹综合服务中心;2.西昌市安宁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在农村新出现的生产模式,主要是指在完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和大规模经营、较高的集约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经营组织[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比较大,收入水平很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程度更高。其中专业大户主要从事某种单一的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其生产规模大于分散经营农户且专业程度较高。其特点是生产的农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差,生产效率较普通农户有所提高。家庭农场具有法人性质,和专业大户相比,其产业链较长,集约化、专业化程度较高。这种模式集专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一体,可以涵盖到第一、二、三、产业。特点就是商品化水平较高,生产技术和装备较为先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生产效率极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是农户之间通过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或者其他生产资料,采取一定合作方式的经营联合体,是一种互助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其规模更大、专业化水平更高,与市场的结合程度也更高,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联合经营体,也就是“抱团取暖”[2]。特点是分工明确,从生产、加工到销售都有专门的团队在做,其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农业企业所经营的内容,可以涵盖到整个产业链条,从农产品的种植与加工、仓储、物流运输、销售甚至科研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都比较高,模式主要有“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带动农户的发展,甚至带动一个区域的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效率远远高于前三种新型经营主体。截至2022 年6 月30 日,西昌市共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 019 个,其中种养殖大户1 964 家、家庭农场1 978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 047 个(其中省级示范社35 家、州级示范社70 家、市示范社95 家)、农业企业30 家[1],西昌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季节性临时用工岗位12 万余个,长期稳定就业岗位4 350 个,既解决了新型经营主体用工问题,又解决了农村人力资源在家门口务工问题,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经营。
二、培育壮大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一)培育壮大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
一是培育壮大葡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自2007 年发展培育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以来,共培育葡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2 500 家,户平种植大棚葡萄10~50 亩,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平均实现20~150 人次就近就地就业,就业者平均获得100 元/天的收入,全年实现务工收入30 000 元,仅葡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全市共实现7 500~37 500 人次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就业,2 500 户葡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直接管理葡萄技术和经营管理,实现2 500人长期固定在农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仅葡萄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一项农户平均纯收入20 万元~100 万元,种植大户家家实现住洋楼开好车。二是培育壮大生猪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共有生猪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350 家,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每年每户平均出栏生猪400 头,共计14 万头生猪,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750 个。三是培育壮大奶牛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共有奶牛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50 家,养殖奶牛3 500 头,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110 个,有效实现110 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四是蔬菜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共有蔬菜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450 家,户平种植蔬菜5~10 亩,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1 800 个,有效实现1 800 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五是蚕桑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共有蚕桑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512 户,种植桑树5 000 余亩,养蚕1.5 万余张,产鲜茧45 万余公斤,每年收益1 530 余万元,有效实现1 000 余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六是培育壮大蓝莓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就业。西昌市共有蓝莓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25 户,种植蓝莓250 亩,出售蓝莓18 750 千克收入112.5 万元。蓝莓采摘期长达5 个月,不同品种成熟期不同,蓝莓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采取多种品种种植错峰上市的策略,聚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亲子体验、农夫网站、餐饮娱乐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实现增收创收的目的,有效实现500 余人就近就地就业。例如,西昌市株木树村暴石农场种植15 亩蓝莓,提供采摘、田间管理、餐饮服务工作岗位30 个,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就业。七是培育壮大其他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共有其他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80 户,如梨、红枣、草莓、桃、枇杷等水果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蜜蜂、鸡、鹅、鸭等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共提供稳定就业岗位453 个就业岗位,有效实现453 人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二)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
自2007 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西昌市多措并举共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1 047 个(其中省级示范社35 家、州级示范社70 家、市(县)示范社95 家)共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13 512 个,临时有用工8 万余个,有效实现9 万余人农村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一是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共有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523 家,平均每家合作社种植葡萄50~150 亩,全市合作社共种植6 万多亩,共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1 046 个,临时用工12 356 人次,带动包装葡萄的塑料框生产、包装纸、保鲜剂、保鲜纸、葡萄套袋用套袋纸、葡萄冷链、仓储物流等十多个上下游产业发展,有效实现农村33 402 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二是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共有生猪养殖合作社35 户,合作社每年出栏生猪20 万头,提供长期稳定岗位835 个。带动生猪销售经纪人15 人就业、屠宰场100 人就业、各农贸市场猪肉销售500 人就业。三是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西昌市共有奶牛养殖合作社5 家,每家合作社养殖奶牛300 头提供长期稳定岗位51 个,有效实现51 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带动两家乳制品生产企业发展。四是生态观旅游合作社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共有生态观光旅游合作社150 家聚种养殖业、采摘、农夫体验、餐饮娱乐等,每家合作社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15 个,共提供2 250 个岗位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2 250 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五是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10 家,种植草莓500 亩,提供草莓采摘、田间管理工作岗位65 个,有效实现60 余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六是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有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15 家,种植枇杷1 500 亩,提供枇杷采摘、田间管理工作岗位165 个,有效实现100 余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三)培育壮大农业企业
西昌市共有农业企业50 家,其中葡萄酒生产企业1 家,西昌蚕种场、乳制品企业2 家,花卉公司4 家,农业投资企业1 家,饲料加工企业2 家,肉食品加工企业24 家,其他涉农企业15 个[3]。50 家企业共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 600 余个、15 000 个临时用工岗位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一是西昌市蚕种场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蚕种场位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西昌市礼州镇黑沙河,成立于1999 年7月29 日。经过23 年的发展壮大,西昌市蚕种场如今已成为凉山州蚕桑龙头企业。2019 年12 月获得202 万元财政项目扶持资金,全部用于建设现代蚕桑种植园区,在园区改扩建的过程中共提供500 个临时用工岗位。园区现有桑园6 100.2 亩,分布在西昌市蚕种场场区周围及礼州镇新星村、宁乐村、安宁村,琅环镇西洼村、五星村。园区建立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4],带动农村人力资源1 500 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二是花卉公司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市共有花卉公司4 家,均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4 家公司共带动400 余家农户800 余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同时花卉公司鲜切花加工、销售及盆景销售带动250 人长期稳定就业。三是乳制品企业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两家乳制品企业分别是西昌攀西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西昌新希望三牧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西昌攀西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 年,经过20 年的发展壮大,公司拥有现代化的养殖场,提供200 个长期稳定就业岗位。西昌新希望三牧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 年,是攀西地区规模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是四川省、凉山州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提供100 个长期稳定就业岗位,公司以“公司+奶牛公寓+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主,该模式集中在西昌市裕隆回族乡和西昌市高草回族乡奶源基地,现有500 余户5 000 余头奶牛入驻奶牛公寓,带动裕隆、高草两基地500 余户1 500 余人长期稳定就业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同时采取“公司+农户”的合同形式,同西昌市西乡、小庙、安宁、川兴等乡镇近300 余户农户签订了生鲜奶购销合同,带动农村人力资源600 余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四是农业投资企业有效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西昌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西昌市唯一一家农业投资企业,主要经营农业项目的投资、建设、营运、管理;土地整理及开发投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田水利工程服务等项目。公司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125 个,土地整理、开发投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田水利工程服务等项目每年提供1 500 个临时就业岗位,带动农村人力资源500 余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三、多措并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一)健全工作机制,常抓不懈
一是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与供销社、市场监管部门、金融、税务等部门建立联席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共同管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工作机制,金融部门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对信用好、经营户好的新型经营主体提高放贷额度[5]。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需求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层面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优先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租金动态调整、土地入股分红等利益分配办法,稳定土地流转关系。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才支撑
一是培育农村土专家、田秀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本土人才;二是鼓励农村本乡大学生回家创业,各级政府出台大学生回乡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对大学生回乡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输送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现代人才;三是通过各种渠道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创建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人才队伍。通过以上措施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落地生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