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生命周期理论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借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经验

2023-11-10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19期
关键词:生命周期资产系统

蓝 婷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一、固定资产管理概述

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对支撑渔业“五位一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全生命周期的工作,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理顺和巩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和内控机制为指导思想,以保障履职、配置科学、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监督到位为整体目标。近年来,构建符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运行特点的全口径、全类别、全流程、多维度的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管理体系成为新的趋势。

二、文献综述

全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对管理对象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的行为。全生命周期理论已经被应用到工程、金融、会计、行政等多个领域,对于任何市场主体都是适用的。将其应用在固定资产管理中,本质上可以理解为系统工程理论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将固定资产作为管理对象,以构建统一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使固定资产生命周期中的每个环节获得优化与完善。不同的学者关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和分析不尽相同,但从本质来说,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融入固定资产管理是大势所趋。目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由“信息孤岛”现象造成的,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也是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需求。

(一)国外关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西方学者针对全生命周期理论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全生命周期理论来源于1966 年由弗农首次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强调对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生命周期过程实行协同管理,确保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资源信息的协调统一,目前已成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战略手段[1]。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等人的研究显示,第一个使用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国家是美国,美国国防部为评价设备维护成本提出应当用设备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总费用来预测和控制设备成本的做法,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理论管理固定资产方法的雏形[2]。西方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固定资产管理应从价值和实物两个角度来提升其管理效率,价值管理主要注重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实物管理主要贯彻落实各部门权责[3]。

(二)国内关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全生命周期理论展开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张海峰结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提出了国资平台建设模型以及与其他平台的互联互通机制[4]。蒋毅从组织目标、组织流程和组织信息三个方面构建项目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组织协同机制,以达到企业资产管理综合最优[5]。田鹏认为高校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关键是在管理流程各环节之间实现设备管理主体的信息交流并构建反馈机制[6]。黄培明对比研究了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的固定资产管理经验[7]。邢瑞红基于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的资产管理环节不完善、信息化系统构建衔接不够、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力度不够、资产管理模式不科学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理念、建立综合性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资产全生命周期分段式优化、以资产配置为抓手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力度、建立科学的资产绩效评价机制等措施[8]。凌辉等人引入流程管理思想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思想,构建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流程化管理体系,以促进部门间信息联动、资源共享、协同合作[9]。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践著作、学术研究论文,查阅网络数据资料等,学习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借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经验,归纳和总结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短板和问题,明确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从全生命周期的独特视角观察和分析基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固定资产实物管理情况,有利于改进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资产使用的效率,同时还可在另一个领域拓展和深化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有关研究。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先从表层分析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再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支撑,进一步分析如何将这种理念设计融入固定资产管理中,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考。

三、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管理有众多环节,包括规划设计、预算申报、技术论证、采购配置、验收入库、运行使用、维修维护、报废处置、决算统计、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总的来说分为前期购置、中期使用、后期处置等环节。固定资产管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表现来看,这些问题零散地体现为通用办公设备超标配置、政府采购执行不规范、未全面实行标签化管理、账账和账实不符、大型仪器共享效益偏低、资产处置程序较为烦琐、部分在建工程未能及时转固、固定资产绩效考核不到位等。

首先是规划设计和采购配置阶段,这个也是我们所说的固定资产管理的前端,在基层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实践中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在固定资产规划设计方面较为随意,尤其在大型仪器、进口仪器配置方面缺乏与学科发展相匹配的中长期规划。固定资产购置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论证不足,以致仪器购置需求不明确,导致重复购置及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二是存在通用办公设备超标准配置的情况。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中央国家机关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配置标准等政策文件,但由于早年间信息化、数字化和一体化水平不高,超标配置的问题难以核实。三是政府采购执行不规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政府采购包括梳理和明确采购需求、政府采购意向公开、选择和执行采购方式、组织和实施项目采购、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资产验收和款项支付等多个环节,在实践中发现可能存在采购需求调研不充分、没有严格做到政府采购意向公开、没有选择合适的政府采购方式、采购文本设置不规范、政采合同管理不到位、验收流于形式等问题,最终都会影响采购配置的结果和资产管理的成效。

其次是验收入库和运行维护阶段,这个也是我们所说的固定资产管理的中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并影响着固定资产效益和作用的发挥。一是固定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的情况仍然存在。资产账与财务账不符主要是由于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在账务处理上不同步、不及时造成的,部分还可能是因为历史原因;资产实物与资产账、财务账不符主要是使用人保管不当导致资产盘亏造成,还有个别是实物已报废未及时销账、资产已购置未入账、资产重复入账、记账金额与资产实际金额不符等原因造成的。二是固定资产共享共用的频率较低。尤其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水平和效益偏低,主要是借助国家网络共享管理平台或本单位的在线共享服务平台来实现预约使用,但效果并不理想。真正纳入公共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不多,没有真正地打破现有部门壁垒,共享服务平台预约使用率较低,共享使用的收入也是微乎其微,科研人员共享的意识和习惯没有真正培养起来,重购置轻使用的问题依然存在。

最后是资产处置和账务调整阶段,这个也是我们所说的固定资产管理的末端,这个阶段存在的问题亦不容忽视。一是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从提出处置申请到最终真正的账消物灭,需要经历众多环节、多项程序,历时较长,处置程序较为烦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处置工作的开展,在此期间也容易造成资产管理的错乱或混淆;而且报废资产在拆搬过程中需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报废处置的资产残值往往不足以抵扣拆搬的费用,而在处置时定高挂牌底价又往往面临无人响应、多次循环委托挂牌的现象,最终导致处置周期更长。二是部分在建工程未能及时转固,在实践中发现部分基建项目和修缮项目形成的在建工程已投入使用但仍然未转为固定资产,主要是由于项目建设期较长,有时因为环评、消防、人防验收等程序会耽误项目验收进度,导致项目形成的资产早已投入使用却无法转为固定资产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资产的领用和折旧,还容易造成资产的混乱和遗失。三是固定资产绩效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尚未完全体现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责权利的统一,不履职或者履职不到位的惩罚措施在实际操作层面仍较难推行。

究其根本,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造成的。资产管理系统与预算系统、决算系统、采购系统、仪器共享系统、工程建设系统以及财务报销系统尚未完全对接,各系统内数据信息收集的口径与输出的口径容易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水平较低,各部门、各要素间难以发挥有效的组织协同作用,现有的数据信息也难以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信息孤岛”是指相互间在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模块相互脱节,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或随意处置,还容易让固定资产专职管理人员局限于简单重复机械的录入、对账、统计工作而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而且会大大增加科研人员从采购到报销的一整套烦琐流程的行政事务负担。因此,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是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需求。

四、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基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实践

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实现固定资产的系统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包含管理策略、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评估考核五大要素。从单位的整体目标出发,通过规范业务流程和完善运行机制,统筹考虑固定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使用维护、退役报废的全过程,以追求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最优和效益最大,来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基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尝试以预算一体化系统为载体,依托新兴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固定资产管理数据库,尽可能地实现资产管理系统与预算系统、决算系统、采购系统、仪器共享系统、工程建设系统以及财务报销系统中数据的无缝对接,尽量减轻“信息孤岛”的现象,这是向实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迈进的第一步。同时针对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将全生命周期管理融入顶层设计理念,建立健全组织协同机制,明确不同环节上的责任主体和流程规程,全面实现管理过程的数据衔接和动态管理,实现固定资产由“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并且逐步实现在大数据中的宏观监管、统计分析和发展预测,为科研院所有关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一)生命周期前端

生命周期前端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生命的产生阶段,它决定着固定资产未来使用的方向,以及能否顺利地为基础研究和科学试验的初期启动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因此固定资产购置前的必要性论证、可行性研究、可靠性评估则变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固定资产今后的使用功能及运行效益。这个阶段要注重关口前移和风险把控,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流程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相辅相成的作用,重点从宏观层面把握存量与增量、合理评估投入产出比、全面了解固定资产使用参数与运行效益、合理分配人财物资源。

在规划设计和采购配置阶段,借助以全生命周期理念设计的固定资产系统数据库。一是可以实现固定资产购置查重评议的形式,完成审查、专家评审、申诉复议等流程,还可以引入固定资产购置内部论证机制,结合科研实验路径和研究思路,系统规划出一批符合学科发展的固定资产配置规划,便于决策层统筹协调,集中精力申报相对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避免小而散以及重复购置。二是通过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系统数据库,可实现对通用办公设备超标问题的控制。通过结合实际情况以及部门人员履行职能需要,可以迅速地从系统数据库中统计出各部门现有的设备数量及可申购的数量,以此根据配置标准执行。同时还可以发挥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针对未达到最低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除损毁且无法修复外,系统智能识别不得另行更新配置;针对已达到使用年限但仍可以使用的固定资产,系统智能识别均需继续使用,以此来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通过严格控制采购及加快报废处置的方式逐步解决配置超标的问题。三是在固定资产采购环节,在制定好制度办法和业务流程图、明确好职责分工和业务规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系统来规避各环节的风险点,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约束和监督功能。例如,在系统中整合采购需求并通过内部控制规程来审核是否有品牌倾向或特定供应商倾向、招标文件资格条款和评分条件是否合理设置、合同条款是否适合本单位以及能否确保资产采购利益不受损等,以实现对采购风险的预测和研判。

(二)生命周期中端

生命周期中端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使用运行阶段。固定资产采购入账后如何发挥硬件和平台的效能、如何支撑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科研人员,也是固定资产生命周期中最高光、最辉煌的时刻,因此这个阶段管理更为重要。这个阶段不仅要加强纵向管理,即按照业务流程和操作规程来实现模式化管理,实现各环节间的无缝衔接;还要加强横向管理,即加强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使用部门的沟通交流和协同合作,实现各要素间的无缝衔接,以此真正实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

在验收入库和运行维护阶段,借助以全生命周期理念设计的固定资产系统数据库。一是可以实现科学、规范、准确的资产日常管理,在系统中进行出入库新增登记、转移变动、资产处置、计提折旧、出租备案、清查盘点及决算报表等业务的信息录入及数据填报,并且实行条形码管理,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信息化、规范化、有序化。二是通过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系统数据库定期开展固定资产实物盘点工作,采用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统一复核的方式,进行全口径的资产盘点。甚至可开发芯片定位功能,大大减少资产盘点的工作量以及提高盘点的准确率。三是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系统数据库不仅可以实现与单位共享平台的对接,还可以实现与国家共享平台的对接,有助于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模块化、动态化和精致化。甚至还可以开发仪器维修维护模块和调剂调拨模块,最大限度延长仪器的使用年限和提高仪器的共享时机,实现科研院所间的资源共享、信息联动、协同合作,切实推动大型仪器共享的体制机制落地和落实,真正发挥仪器共享的实际效益。

(三)生命周期末端

生命周期末端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生命走向结束阶段。不管是报废、报损、置换,还是出售出让、对外捐赠、无偿调拨、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在结束它的生命之前发挥最后的余热,在完成使命后它将彻底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目中消失。这个阶段虽然是固定资产走向凋零和衰退的阶段,但一个流程的结束又正是总结和提炼的最好时机。可以针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厘清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简化审批程序。同时强化绩效管理,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置评价指标,为下一个流程的开始提供制度和考核上的支撑。在资产处置和账务调整阶段,借助以全生命周期理念设计的固定资产系统数据库。一是建立资产处置报废鉴定流程,对拟处置资产的使用情况、精度、性能等进行技术鉴定,最大限度地将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资产进行再利用或调剂,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最大化。对确实需要报废的资产进行分类并通过无偿回收、残值回收或招拍挂的方式进行处置,同时依据资产处置批复文件和交易凭证及时调整账务。还可拓展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与处置平台的多元对接,进一步拓宽终端处置渠道,增加可委托处置的平台和机构数量,简化程序,缩短处置周期。二是在全生命周期理念下,资产管理系统与工程建设系统可实现数据的贯通,在完成项目竣工验收、工程竣工价款结算、资产交付使用后,系统会智能提示及时办理在建工程转固手续,解决在建工程比例较大、计入固定资产比例较低等问题,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五、结语

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对管理巨大存量和快速增量的固定资产效果较为显著,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建立高度集成的全生命周期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资产实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各部门、各要素间的协同管理,解决“信息孤岛”带来的系列问题。但是,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仅仅依靠完善的信息技术和数据系统还不够,还需要提高单位自身的主体意识,转变管理思维,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认识到推行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从主客观和软硬件层面进一步做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生命周期资产系统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WJ-700无人机系统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连通与提升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 Audiolab 傲立 M-DAC 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