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家训中的学习观及其对新时代青年的启示

2023-11-09王颖

北京青年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习观青年家训

王颖

摘 要: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学习,认为其是获得一切成功的必要前提,甚至把“能学”看作是人贵于物、区别于物的重要根据。富于远见的家长无不教导子弟要勤于学习。认为学能让人益智明理、修身养德、实现精进超越;鼓励子弟要好学、力学和珍惜光阴;倡导通过踏实做事、激昂自进和主动靠近良好学习环境以实现在实践中学习。这些观点及思想,不仅有助于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而且能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为什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等重要问题。

关键词:家训 学习观 青年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学习,认为其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层次目标的重要前提。“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1]甚至把“能学”看作是人贵于物、区别于物的重要根据。“同是物也,人能学则贵异于万物矣。”[2]富于远见的家长无不谆谆教导子弟要勤于读书;并认为“读书种子断绝”乃是一个人家“三不幸”之一。[3]因此,在传统家训中形成了内涵丰富、见解深刻的学习观。其中的许多内容,对于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都具有重要启示。

一、学能达人

古人认为,学是实现“愚而为智,不肖而為贤,昏而为明,贱而为人所尊,贫而有以自乐”[4]转变的必要过程。孔子在谈到自己时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5]

具体而言,学能益智明理。《礼记·学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并以佳肴作喻以说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6]如要启蒙智慧明白道理,则必须学思并举,“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然后才可“知明而行无过”[7]。学能修身养德,让人品格端正。吴麟征说:“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读书少则身暇,身暇则邪间。”[8]多读书能让人神清气正并进取向上,反之则会因身暇而生出邪恶。故而古人强调“立身百行,以学为基。”[9]“所谓‘圣者,须学以圣”[10]。无论是培育美德还是养成理想人格,都必须经由学习才能实现。学能实现精进超越。韩愈在给儿子的训导诗《符读书城南》中说:“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此句借用《孟子·尽心下》“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一句,意为那些制作车轮车箱的木工木匠,虽然能把制作这些器物的一般方法和原则传授给别人,但是却不能让别人成为能工巧匠。换言之,工匠之“能”“巧”,并不会仅凭他人传授就顺势拥有,而必须经过自身的勤学善思、不断摸索才能获得。康有为也对“学”之于人的重要性进行了比较说明。“同是人也,能学则异于常人矣;同是学人也,博学则胜于陋学矣;同是博学,通于宙合则胜于一方矣;通于百业则胜于一隅矣。通天人之故,极阴阳之变,则胜于循常蹈故,拘文牵义者矣。故人所以异于人者,在勉强学问而已。”[11]同样为人,起点一致,但是由于对“学习”的投入度不同而被不断地分化与归类,以至于最终成为完全不同的群体。由此可见,努力向学、博学与研学,是使一个人出类拔萃的关键要素。

学习作为实践活动,对参与者的天分并未设置任何门槛。无论智愚,人皆可学。“人之天分有不同,论学则不必论天分。”[12]并且通过学习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再获进步。“夫人愚,学而成贤;贤,学不止成圣。”[13]为防止有些人自恃天赋高而轻慢学习,古人还特意强调:“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14]即使天赋再高,但如果缺少了学习这一过程的开发和淬炼,都难以转化为实际的修养和能力。“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15]即使如“夏后之璜,楚和之璧”那样的“玉璞、卞和之资”,不经过琢磨加工,看起来也只是砾石。

为激发人们努力向学的强烈意愿,古人反复强调学习“有全利而无少害者”,无论贵贱、贫富、老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16]。并指出因学习而获得的知识修养的价值远胜于金玉等一般财物。“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17]与黄金玉壁在使用和储藏等方面的局限性相比,学问就存在于自身,随时可取可用。

二、务要勤学

“用功如远行,迟半日则程途少半日”[18],故学习应有紧迫感;同时还应有危急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9]。学习就好像追赶什么似的,总怕追不上,追上了又害怕被甩掉。要正确应对这一压力,为学就不能马虎敷衍、拖延懈怠,“须是严立课程,不可一日放慢”[20]

(一)勤学的基础是好学

“好学”之“好”,即喜欢、热爱,反映了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集中表现为多问与求索。

1.多问

古人提倡“不知则问”[21]。多问是人们主动了解未知世界而有意识采取的积极行动,是帮助自己拓展知识、加深见解的简单易行方式。这一举动所代表的自觉学习意识,一直都受到家长的肯定与鼓励。“凡勤学,须是出于本心,不待父母、先生督责,造次不忘,寝食在念,然后见功。苟有人则作,无人则辍,此之谓为父母、先生勤学,非为己修,终无所得。”[22]勤学的动因应存在于自身,而不是来自于外在压力。

在此,需要破除两个认识误区。第一,求问的对象,不必在所有方面都胜过自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3],只要在某一领域或事物上其具有超越于己的见识和能力,自己就应尊敬受教。“使有牧童呼我来前曰:‘我教汝。我亦敬听其教。”[24]孔子倡导“不耻下问”[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6],其中就包含着人们在请教他人时所应持有的平等、开放姿态。第二,求问他人,不宜过分顾虑以致胆怯犹豫,从而表现为不好意思开口或者不敢深入追询。“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对于孔子进入太庙后事事询问的行为,有人嘲讽其不知礼。但孔子反驳说:“是礼也。”[27]这正是合礼的表现。可见,孔子是反对那种明明不知还要强忍着不问的态度和作法的。

2.求索

即不因循守旧、积极追求事物真相的探究精神。求索在掌握真理、制用自然、治理社会,从而提升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求索的核心是善于观察和思考。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观。但是少年沈括却由此而思考:同样的时段,不同的地点,为何桃花的开放程度却不同?为寻找答案,他去实地进行考察,明白了这种现象是由于不同地点存在气温差异导致的。再如,人们常把领养的儿子称为“螟蛉子”或“螟蛉义子”。这一称呼源于盛行民间的传说——螺赢把螟蛉衔进窝里,然后又把它变成自己的儿子。为了证实其可信性,陶弘景对蜾蠃进行了细致观察,最后发现蜾蠃衔来螟蛉,实际上是为了给幼虫作食物,世上根本就没有“螟蛉义子”这回事。通过这两个事例可见,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附和重复别人的观点或意见相反,求索精神具有可贵的独立性和进取性,这正是好学的表现。

(二)勤学的核心是刻苦

“成大业,致大名,决非逸豫可得,必自刻苦中来。”[28]刻苦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超常付出

超常就意味着对绝大多数人或者通常作法的超越。这种超越表现各异,既有对生理限度的挑战与突破,如孙敬、苏秦“悬梁刺股”;又有对家境困窘的克服与应对,如车胤、孙康“囊萤映雪”。当然,超常更意味着超于他人千百倍的勤学苦练,“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29]。如此举动是基于两个坚定信念:一是勤能补拙。即使天赋不如人,但只要付出更多努力,就可以赶上甚至超越,“百倍其功,终必有成”[30]。二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越多,收获越大。“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31]因此,古往今来,那些取得成就的人无不是勤勉好学的典范,无不在其所从事的事业中付出超越常人的艰苦努力,他们的勤学事迹也成为家长教诫子弟的绝佳素材。如叶梦得就勉励儿子要以孔子和周公为榜样:“虽仲尼天纵,而韦编三绝,周公上圣,而日读百篇。汝当常若不足,不可临深以为高也。”[32]

2.持之以恒

“君子力学,昼夜不息也。”[33]北宋学者杨时和南宋学者张九成可谓这方面的典范。“胡澹庵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34]

持之以恒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无论学业、德业还是事业,唯有经过日积月累的积淀,才可能实现由量变而至质变的跃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35]其次,有助于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这样才能在已有知识储备和结构基础上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才可能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从而实现“日新者日进”[36]的良性发展。因此,学习既不要盲目求快,也不要怠惰中断,而应如炼丹一般,“须是将百十斤炭火煅一饷,方好用微微火养教成就”[37]

需要注意的是,持之以恒必以专心致志为精神内核。即要具有强大的定力,如此才能不为外界所干扰,避免半途而废,“用心专者,雷霆不闻其响,寒暑不知其劳”[38];才能谨终如始,防止见异思迁,“一事未毕,彼事不为”[39]。为此,家长教诫子弟为学应似“窃盗取地窟”一样,“一锹复一锹,不敢作声,不敢思量他事,但一心求彻”,如此“不患所学不成也”[40]

(三)勤学是惜阴的重要方式

古人常把学习与珍惜光阴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少年易学老难成。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由于体力、精力上的较大差异,同样的学习活动,也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少壮工夫老始成,少年时代的勤学积累到了年龄较长时就会显现出来。因此,如能在年少时就勤勉不倦,必然会为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少年时光宝贵且易逝,所以理应格外珍惜,“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41]。为此,家长反复告诫子弟要立刻行动,不因拖延而荒废,“凡事莫推明日,明日最是误人。”[42]

虽然古人强调少时勤学,但并不意味着年岁渐长就可以放弃读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43]年老时期的学习效果尽管不如年少时期,但也胜过不学。“不犹愈于终不闻乎?”[44]学习作为一项终身实践,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有所收获,并因之而照亮人生,使人生焕发出多样光彩。“小而学者,如日出之光;长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日暮之光;人生不学,冥冥如夜行。”[45]

三、即事即学

“即事,即学也”“事即学也”[46]。做事就是修习,修习在事中,而不在事外。与书本所得相比,事上磨炼更为真实深切。事上磨煉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过程,既是丰富人生阅历、强大意志的先决条件,又是学业精进、品德完善、事业成功的根本途径。

(一)踏实做事

古代商贾之家普遍将做事视为培养子弟商业才干的重要方式。徽州民谣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商子弟从小就以学徒身份被送到他人店铺里学习工作,“朝早起,夜迟眠”,面临的事务繁杂琐碎,并有着诸多规定,如“清晨起来,即扫地抹桌,添砚水,润笔头,捧水与人洗脸,取盏冲茶,俱系初学之事”[47],等等。不仅如此,在言行上还要时刻小心谨惧,严格遵守各种店规行规。这样,通过多年的实地接触和观察,他们既能积累相关经验,认识和掌握商贸经营的道理和规则,为未来从事商业活动奠定扎实基础;又能深刻体会赚钱不易的道理,树立起正确的金钱观;同时,多年人情世故的磨砺锻炼,还有助于他们在做人做事上养成规矩意识。今天,在实践中学习,在小事上磨练,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学习态度和模式。

(二)学必激昂自进

勤学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人在面对天地万物时的主动作为。在人与外物的关系中,如何做到不因外物压迫而被轻易裹挟,从而保有自身的能动性、独立性以及进取性?勤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路径。

人生逆境可谓外物压迫的最常见方式。孟子视其为个体即将担当大任的先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8]这样,逆境就由令人失望甚至绝望的不利境遇转化为充满无限希望的有利舞台。这一观点在安抚人心的同时亦给人以强大激励,使个体身处逆境不仅不气馁,反而拥有更加强烈的奋发精神。作为这种精神的直接表现,发愤读书、积极践履就成为人们对抗逆境、利用逆境以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有力武器。实践证明,如果不放弃学习,逆境不仅可以成为个体强大意志的锻造期,亦可以成为知识与才干的厚积期。因此,从古至今,家长们都强烈希望子弟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保持热爱读书,勤勉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主动靠近良好学习环境

环境对于个人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强大的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49]那些原本并不十分美好的事物,如果生长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它本身也会逐渐改变,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那些原本很美好的事物,如果生长在一个恶的环境中,也会出现变坏的趋势。这就是环境所具有的“渐”“靡”力量。因此,家长们都非常注重为子女提供正能量的成长环境。“孟母三迁”就是这方面的经典事例。“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50]孟母的行为历来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同时也得到家长们的效仿。对于青年而言,更应自觉靠近、积极融入有利于自身学习和提高的环境与场所。

四、对新时代青年的有益启示

今天,关于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新时代青年更应该思考如何“要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51]

(一)读书报国

读书是学习的重要表现方式,对待读书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志向高低和精神境界。

古人明确反对将读书视作追求名利的手段和工具,“读书,意或在名利,则失圣人之意。”[52]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中,读书的目标是进阶式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目标序列中,即使因各种因素而无法实现更高层次的理想,最起码也要做到修身正己。二十世纪初,少年周恩来目睹因国家积贫积弱而遭受帝国主义欺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各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怀抱建设祖国的理想,冲破重重阻力毅然从国外回到迫切需要他们的祖国,从而大大加速了我国的科技进程。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国人民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青年更应自觉把读书、学习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紧密结合起来。

(二)分清主次

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类知识和信息层出不穷。如何能清醒保持学习上的独立性与主动性,而不被形形色色的知识裹胁甚至淹没,从而使学习富于成效?这就要求青年能立足于某一阶段的核心目标或任务,牢牢抓住该阶段学习内容的根本,处理好本业与拓展,精研与泛知的主次、本末关系。一方面,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努力深化与拓展,精益求精,力争成为这一特定领域的行家里手;另一方面,又不能囿于本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也应有所了解。知识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各门类之间既有相通性,又有相融性。故其他领域的知识不仅有益于养成自身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滋养和促进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良好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参照体系中,随着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变化,学习内容上的主次本末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学思用并举

学习,不仅要勤学、好学、力学,还要善学。在有效的学习方法中,思考与实践是善学的关键。

首先,缺乏思考的学习,无论坚持多久,都只是对学习活动的外在重复,并不能真正触及其核心与精髓。“学而不思则罔。”[53]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人们无时无刻不被碎片化信息和知识所包围,如不能勤于思考,深度探究,则很难突破这种片断式藩篱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更不能透过零散的信息表象以把握其背后的本质与规律。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思维惰性,而且会由于缺乏复杂思考的深度刺激与训练而导致思維能力的退化。显然,这样的学习状态,很难促进个体的德才累积和创新能力培养。

其次,实践是学习的必要途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54]用,就是实践。学以致用,这是学习价值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已学成果真实性的可靠检验。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已有理论才可能获得修正、丰富与发展,并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对知识与理论的渐进领悟以及运用能力的逐步提升。与此同时,新的知识、理论与思想被不断地发现与掌握,从而为人自身的进步持续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许孚远:《原学篇》,沈善洪:《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卷四十一,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57页。

[2][11]康有为:《长兴学记》,楼宇烈:《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4页。

[3]孔齊:《至正直记》,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267页。

[4][16]倪思:《经鉏堂杂志》,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829、828页。

[5][19][25][26][27][43][5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 ,第72、83、47、72、28、37、18页。

[6]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57页。

[7][21][49]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100、5-6页。

[8]吴麟征:《家诫要言》,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3162页。

[9]许名奎:《劝忍百箴》,罗国杰,朱贻庭,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5页。

[10]王充,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82页。

[12]王艮:《心斋语录》,沈善洪:《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卷三十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35页。

[13][33]于吉:《太平经》,罗国杰,朱贻庭,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24、430页。

[14]徐干、孙启治:《中论解诂》,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9页。

[15]王符、汪继培,彭铎:《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页。

[17]韩愈、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1页。

[18]赵世显:《一得斋琐言》,罗国杰,朱贻庭,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名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页。

[20][22]吕祖谦:《少仪外传》,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539、558页。

[23]韩愈、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4页。

[24][39][40][46][52]杨简:《纪先训》,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788、788、786、783、777页。

[28]石成金:《传家宝全集·醒世钟》,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页。

[29]郑玄、孔颖达:《礼记正义》,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7页。

[30]康有为:《中庸注》,楼宇烈:《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13页。

[31]刘过:《书院》,董志先,王志宇:《笃学名言》,白山出版社,2013年版,第129页。

[32]叶梦得:《石林家训》,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87页。

[34]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5页。

[35]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01页。

[36][44]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版,第325、114-115页。

[37]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7页。

[38]李邦献:《省心杂言》,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275页。

[41]颜真卿:《劝学》,蔡镇楚,龙宿莽:《精选今译诗词曲赋》,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42]石成金:《传家宝全集·福寿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45]佚名:《太公家教》,楼含松:《中国历代家训集成》,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17页。

[47]郭孟良:《从商经》,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4页。

[48]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98页。

[50]刘向,张敬:《列女传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35-36页。

[51]习近平:《多读书,修政德》,《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54]习近平:《2013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in Traditional Family Precept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Wang Ying

Abstract:The Chinese nation has alway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learning, believing that it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for all success, and even regards ' being able to learn '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people to value things and distinguish them from things. Visionary parents teach their children to be diligent in learning. It is believed that learning can make people wise, cultivate their morality and achieve excellence and transcendence; encourage children to learn, mechanics and cherish time; advocate through practical work, passionate self-improvement, and active close to a goo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achieve learning in practice. These views and thoughts not only help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learning, but also guide them to think deeply about important issues such as why to learn, what to learn, and how to learn.

Keywords:family precepts;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youth

责任编辑 王玉霞

猜你喜欢

学习观青年家训
新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观念的重新构建
家训伴我成长
《论语》学习观综述
基于人才成长的高职大学生学习观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