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解题说理能力的培养探究

2023-11-09吴凤珠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吴凤珠

【摘要】在当前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对学生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维、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数学解题说理能力。因此,身为小学数学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创新数学问题训练方式,帮助学生拓展解题思维深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则要重视数学教学说理创新,引导学生养成数学说理习惯,增强学生说理能力。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解题能力和说理能力的培养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解题能力  说理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0-0109-03

一、前言

核心素养领域下的小学数学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不能僅仅停留在数学知识技能讲授层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还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如此一来,才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广度,深刻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理解,实现数学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因此,下文主要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说理能力两方面着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二、小学数学课堂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还存在习题训练量过大、训练方法过于单调等问题,导致学生的解题思维及能力得不到良好培养[2]。所以,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更具开放性、启发性的数学习题训练方式,以此强化学生的解题思维,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养成。

1.重视题型归类,整理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涉及到的习题类型非常宽泛,要求学生具备灵活且有条理的解题思路,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以往“题海战术”的习题训练方式,重视对各种题型进行总结归类,然后通过专项训练的模式,深化学生对不同数学知识点的理解,保证在解题时能够保持头脑清醒。每一位学生都存在解题能力差异性,所以教师还可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能力均能同步提高。

针对部分较为典型的数学问题,教师还应基于原本问题进行延伸,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典型问题的训练功能,保证学生对同类型问题训练中,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在学习“不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相关内容时,教师可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公交车上原来有32个人,到某一站后下了12个人,上了20个人,请问现在公交车上有多少人?”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大多数学生都能快速且正确回答。基于此问题,教师可进行思路延伸,变换问题条件,让学生思索:“公交车从某站出发时有34个人,在这一站停靠过程中下了13个人,上了20个人,请问上一站出发时原本有多少人?”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反方向整理解题思路,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如此一来,通过变换典型问题的条件,让学生从不同方向去整理解题思路,让学生在同一类型问题解决中掌握两种解题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2.梳理错误原因,反思解题误区

小学数学教师还要主动收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错误,以此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将常见错误转化为加深学生理解认知的资源,从而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解题的思路及方法,找准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容易陷入的思维误区,进而有目的性地查缺补漏,不断完善个人数学知识体系,树立更健全的数学解题思维[3]。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资源,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相关内容时,学生对于梯形面积求解公式“(上底+下底)×高÷2”掌握极快,给出上底、下底、高的数据,很快能求出梯形面积。但如果已知梯形的面积以及上底、下底、高三者其中两个数据,求另外一个数据的问题中,学生常常会忘记需要先将面积乘以2。究其根本,出错原因在于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不深和掌握不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错题记录在错题本上,用红笔将梯形公式中的“÷2”醒目标记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出错便能得到加深印象的契机,教师也能掌握学生普遍出错的成因,通过梳理错误原因,引导学生总结与反思,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不断提高自身解题能力。

3.加强变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加强对数学问题的变式训练,能够有效发散学生的解题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加强数学知识联系,对变式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优化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变式训练的教学可从不同维度着手,基于数学问题考查的内容着手,循序渐进拓展深度,引领学生解题思维不断深入。同时,也可基于数学问题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与其他章节数学知识建立联系,集中训练数学思想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解题技巧。

比如,在解决“和差问题”时,教师可针对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去设计不同练习题,引导学生思考:①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20cm,长比宽多2cm,那么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②小红、小明与小花三个人有数量不等的练习本,小红和小明的练习本一共有40本,小明和小花的练习本有30本,小红和小花的练习本有32本,请问他们三个人分别有多少本练习本?尽管问题情境有差异,但是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基本没变,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找准数量关系切入点,代入公式求解,进而循序渐进地建立起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不断提高相关问题的解题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说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所谓说理,指的是利用语言进行理性分析、交流、推理与论证,将观点清楚表达出来。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所以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可通过说理能力的培养去促进他们这方面素养的提升。身为小学数学教师,则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知识、题目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合理推断与清晰表达,不断强化说理能力。

1.结合兴趣导入教学,激发学生说理欲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说理能力,需要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作为基础,而要想调动学生的说理积极性与自信心,还需从学生兴趣喜好着手[4]。身为教师,需要向学生阐明说理的作用价值:其一,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掌握学生真实听讲状态;其二,帮助学生不断强化表达技巧,认识到说与做同样关键;其三,大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频率成正比,因为学生在发言过程中需要不断运用思维能力去组织正确语言,同时也希望教师更关注自己,于是会产生锻炼自身说理能力的积极性。而教师也要及时鼓励与肯定学生良好的说理行为,提高学生说理自信,从而激发说理欲望。

此外,教师还需要有意识地为所有学生提供表达机会,特别是针对学习基础弱、知识接受能力偏差的学生,教师可设计难度较低的问题,引导该学生群体回答,只要清楚表达、回答合理,便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比如,在教学“认识米”相关内容时,班上有一位学生在听课时“开小差”,这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提醒他,但要注意问题难度不要太高:“1米等于多少厘米呢?”学生站起来回答显得十分慌乱,但是在教师的鼓励下,结合自己的预习,便能正确地说出答案“100厘米”。此时,教师应当给予表扬,并主动带头鼓掌。学生在表达观点中收获自信,在后面的学习中也更愿意投入,其说理欲望则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唯有教师给予关注,学生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每一次教师的提问,都会有更多学生争取发言,有了说理欲望和说理机会,才能助力说理能力的养成。

2.合理设计说理教学,锻炼学生说理能力

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较为活跃的思维,所以即便其说理欲望被充分激发,但同样有可能想到许多与说理无关的知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说理训练无法良好把控,不仅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找准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以教学重难点着手,合理设计数学说理活动,引导学生围绕重难点知识进行说理。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分类”相关内容时,教师要认识到让学生学会用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去完成三角形的分类并不难,而难点在于要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知识本质。所以,教师应找准说理切入点,设计如下三个说理点去引导学生思考:“①既然说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那为什么不说三个角都是钝角、或直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呢?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但有两个锐角,锐角数量更多,但为什么会叫直角三角形,而不是锐角三角形呢?③如果我们知道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那么能说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沟通讨论,在思维碰撞之下得出正确答案。通过合理设计说理问题,学生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形成思维碰撞,对三角形分类相关知识的本质有更深理解,不仅能提高学习成效,同时也有效锻炼了说理能力。

3.科学指导说理方法,丰富学生说理手段

在培养学生数学说理能力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更多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说理。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说理并不代表教师能够放任不管,而要加强对说理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更科学、合理的数学说理技巧,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说理手段[5]。小学阶段的孩子各方面能力还在发展之中,所以思维能力较为局限,教师在指导说理方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数学学科学习内容特点。

比如,在讲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相关内容时,教师在新课讲授完毕后,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周长为3cm、6cm、12cm的正方形,要求学生比较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学生通过简单的观察与思考,便能得出结论:正方形的周长越长,它的面积也就越大。随后,教师可顺势提出问题:“既然正方形是这样,那么长方形是不是也是周长越长,面积越大呢?”许多学生觉得正方形与长方形非常相似,于是不加思索地给出肯定的回答,也有学生并不认同这一结论,但在彼此讨论的过程中,这两种观点的学生都难以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去阐述原理和说服对方。所以,教师此时可把握契机,展开说理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先确定长方形的周长数值,然后画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的各种长、宽组合方式,形成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在具体图形的辅助下去比较面积。如此一来,教师通过将说理方法指导与数学思想方法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升数学教学实效。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便是在说理方法指导中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启发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去验证和理解“即便长方形周长相等,但其长与宽的长度无法确定,所以面积并不一定相等”这一结论,为学生表达观点提供素材,丰富其说理手段。

4.重视自由说理引导,强化学生说理能力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数学思维,能够形成一定猜想,但猜想是否正确需要进行科学验证,为确保学生在验证猜想过程中能够选择正确推理手段,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实例与演绎的论证技巧。学生在借助实例的论证技巧进行说理之后,便能总结出:倘若完全依靠例子去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则难以获得可靠答案。所以,还要在例证基础上,对相关知识点的关联性进行深究,展开深层次说理。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小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储备尝试说理,以此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度,让学生在训练说理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学习效率,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步培养。在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说理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能促進学生主观潜能的发挥,助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与说理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实效性、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举措,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说理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从长远考虑,采取系统化且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把握好数学知识特点,通过创新日常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解题能力意识、锻炼学生解题能力以及促使学生掌握解题能力技巧,实现数学课堂的深度学习,助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养成。

参考文献:

[1]李涛.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探究[J].智力,2021(26):77-78.

[2]肖继桂.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法[J].启迪与智慧(中),2021(11):45-46.

[3]林丽娟.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说理”能力的培养[J].名师在线,2021(32):6-7.

[4]李要兄.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21(21):88-90.

[5]全颖霞.数学表达说理为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说理能力[J].智力,2021(23):111-112.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学生错误”之我见
初中数学“圆”教学浅析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