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策略研究与实施
2023-11-09傅丽莉上海市闵行区黄浦一中心世博小学
傅丽莉 上海市闵行区黄浦一中心世博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的确定,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形势下,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将“综合与实践”设置为四大内容领域之一,并指出“综合与实践”是指在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目标所在,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法。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活动
我国在1992 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首次使用了“数学素养”一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首次提出了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和目标要求,并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核心的内涵和表现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解释。近年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知网中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为主题进行搜索,2020年研究有2165 项,2021 年有1712 项,2022 年有1216 项,内容包括理论研究、培养策略、典型案例、课堂评价等,研究的深入体现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这一方面为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引了方向;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全面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我国21 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中。《新课标》中强调:“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从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从活动目标、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求,这些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若能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机融合,以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为载体,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促进其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通过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理,从而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悟。让孩子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熟悉的情境能够辅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另一方面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世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加科学合理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揭示规律,描述现象。通过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思想方法的感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模型意识、创新和应用意识,这也正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在。
二、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策略
有效的活动设计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我们基于专家学者在综合实践课程方面的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确立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策略。
(一)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整合,建立数学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中单元内容之间、年级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沪少儿版一年级(下)、沪少儿版二年级(下)学生分别学习了《几时几时半》《时分秒》有关时间的知识,我们可以将这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构建“时间模块”,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一方面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融入生活情境,提高应用意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取之于生活而用之于生活,学生对于生活中熟悉的情况往往比较感兴趣,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情境相融合,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例如,通过生活中的物品学习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本来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将平均数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日均用电量、用水量等)相结合,使问题易于理解,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丰富知识内涵,培养数感,建立量感,提高运算能力
计算知识的教学常常比较枯燥乏味,但又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部分,如何让教与学变得丰富有趣,又能更好地将算理和算法掌握到位?我们将计算部分的学习赋予一定的情境。以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为例。我们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热量摄入相融合,丰富了知识的内涵,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在统计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抓住问题本质,建立模型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很多时候“难理解”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厘清问题的本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会叮嘱学生认真读题,厘清问题本质。同样,我们可以从问题的本质出发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对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以及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学习,学生很难理解问题的本质,因此对于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总是记不住、易混淆,这时候我们不妨在通过活动的设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进率产生的原因。当直观地认识到这些单位进率关系背后产生的原因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会加强,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就不易出错。同时也可以基于这些现象本质进行新的猜想,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五)以评价促发展,促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评价是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作用就好比汽车的方向盘,主导着汽车的运行方向。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重教学而轻评价。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理解和把握不到位,使得评价的有效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缺少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为教师开展评价工作奠定理论基础。此外,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评价的重点和框架也会有所不同,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研究,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有效的评价体系需要我们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进行完善,以此来促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与评价
(一)活动方案
根据日常教学经验的积累,从知识特点和活动目标出发,在对知识进行模块化划分后,从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出发,针对沪少儿版一二年级,沪教版三至五年级的教材内容,制定了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活动主题和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见表1)。
表1
(二)活动评价
评价是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阶段基于《新课标》中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和主要表现的解读,从课程内容和活动设计出发,确定评价内容。以下以沪少儿版一年级《校园中的测量》的评价内容为例(见表2)。
表2 《校园中的测量》的评价内容
我们通过师评、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价工作。此外,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性,我们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对评价要素进行比较,确定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评价结果的呈现方面,我们基于五维图的设计将其拓展到11个维度,以更加简洁清晰的呈现评价结果(见图1)。
图1 学生《校园中的测量》活动评价情况
四、结论
有效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设计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基于学情开展活动设计,提高活动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基于日常教学经验,从知识特点出发,设计有针对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中部分知识点仅仅依靠常规教学环节的设计、课件制作、信息技术等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例如人民币的知识、时间相关知识点、图形类知识,我们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数学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丰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将知识学习与校园活动、自然环境、社会实践、家庭生活等相融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赋予枯燥的知识学习以丰富的内涵,使得教师的教与学在自然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展开,问题也迎刃而解。在教学形式方面,活动形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以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或是三者相结合等方式来开展,活动形式比较灵活,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具有长远意义的。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评价是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新课标中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主要表现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这为核心素养评价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保障。在评价形式上,可以通过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同时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更好地发挥了评价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