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探究
2023-11-09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
孙 芳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新课标指出,要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制能力尚未成熟,教师不能只推荐阅读书目,放任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快乐读书吧”就是课外阅读进课程的一个代表性栏目,是统编教材中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板块,是课外阅读课程化的重要指引。
整本书阅读可以课内课外相结合,老师可以在开学前或是学习阅读单元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教师利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进行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整本书阅读指导课一般可以分为:阅读前的导读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教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阅读过程中的推进课,带着问题精读重要环节,带领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阅读后的分享课,从书中走出来,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
跨界阅读,是跨越不同艺术门类边界的阅读,是突破学科边界、纸质媒介进行的综合阅读。跨界阅读是一种阅读整本书的有效策略,是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有效路径。它有助于学生获取多样性的知识,借助多学科知识更深入地理解阅读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民间故事》为例(见图1),谈一谈在跨学科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图1 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一、课前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前的导读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整本书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先读封面,读目录,再读序言,读简介,读精彩片段等,运用所学过的预测、想象、提问等方法,猜一猜会发生什么事、结局是怎样的,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一)观看影视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很多民间故事都改编成了动画或电影,比如《田螺姑娘》《宝莲灯》拍成了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了电影。充分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影视作品直观形象的特点,在课上放映这些作品的精彩片段,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设计以下环节:①看动画,猜故事名称,播放动画片或电影片断,猜一猜这是什么民间故事;②听声音,猜人物,播放人物说话的音频,猜一猜他们是谁;③看插图,说故事情节,出示一些故事插图,说一说它相应的故事情节。利用看、听、说等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了解了学生个体阅读的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
(二)赏析精彩片段,体验阅读乐趣
一节课如何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书中阅读材料的取舍显得尤为重要。老师要根据书的特点选择精彩的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感受作品散发的魅力,体验阅读的乐趣。
比如课堂上老师可以出示《八仙过海》的片段让孩子们欣赏:
一天,八位神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本来诸仙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吕洞宾偏偏别出心裁,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海景。大家一听,也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便答应了。吕洞宾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扔,说了一声“变”,顿时拐杖变成了一艘宽敞漂亮的大船,各位神仙坐船观景,喝酒唱歌,热闹极了。
船在海上航行着,几位大仙觉得速度太慢了,吕洞宾说:“我们不如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宝物,使船加快速度。”说完,吕洞宾拔出宝剑,扔进水中,水中立刻翻起大浪,推动船往前走,船走了几里之后,吕洞宾便收回了宝剑。
这一段文字,故事情节强,想象力丰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欣赏完这一段文字后,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预测:“接下来哪几位神仙会拿出自己的什么宝物加快船的速度呢?赶紧去看一看书中《八仙过海》这个民间故事吧,看看书中的内容是不是跟你预测的一样。”
(三)制定阅读计划,培养阅读习惯
孩子对这本书产生了阅读兴趣,有了阅读的欲望以后,就要趁热打铁来制定阅读计划,固定每天的阅读时间,确定阅读的任务,分解整本书的内容,降低整本书阅读难度。可以指导孩子制定阅读计划表格,督促孩子有计划、有目的地阅读。
老师可以制订一份阅读计划表供学生参考,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表(见表1)。
表1 阅读计划示范表
阅读的过程不要只求速度,要能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正如叶圣陶所说:“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和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书写简要笔记是好习惯。”
二、课中推进,探究跨界阅读
整本书阅读因为体量大、时间长,容易使学生产生阅读疲劳,这时阅读中期阶段性小结和推进后期阅读必不可少,这就是阅读推进课的重要职责所在。它既要检查学生前期的阅读情况,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策略,拓宽学生阅读思维,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推动学生深入自主阅读。推进课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给予策略指引,力求将单篇阅读方法延伸到整本书阅读中。
(一)结合单元要素,掌握学习方法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复述故事”,因此在进行“快乐读书吧”的教学时,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突出书目的特色。如“快乐读书吧”的两个小贴士(见图2)点明了阅读的要素,提示了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民间故事时,要对两个小贴士的内容进行重点指导,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故事作为口头艺术,为了方便记忆,加深听众印象,有固定的故事类型,情节反复,主人公结局相似”等模式化的特点。阅读时应多感受它的整体特点,以及它背后反映的民众传统心理。
图2
明确了要素,就要把要素融入阅读指导课中有效落实。如指导学生在阅读民间故事时,通过边读边想象来感受民间故事的奇妙。也可以把自己融入故事当中,设身处地地阅读。或是边读边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导,使学生在阅读民间故事时,运用课上所学的方法,自主阅读书中的故事,这样才能够读得更投入、更深入,更能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民间故事背后,往往是一个地区人们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很多民间故事的结局以“悲”收尾,这时可以结合历史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社会现状进行深入探索,老百姓就是想用这样的故事来告诉人们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社会制度残暴、阶级意识鲜明,尽管如此,他们也在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追求真善美,所以民间故事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这是老百姓智慧的体现。
(二)抓住故事要素,概括主要内容
故事都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该故事一共有几个情节?每个情节说了什么?抓住这些故事要素,把它们连起来,用几句话来概括,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以《白蛇传》为例(见图3),用上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读故事,边读边想:这个故事一共有几个情节?每个情节说了什么?从而可以发现,每个自然段就是一个情节,每个情节可以用关键词来概括,也就是给它加个小标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故事情节梯。
图3 故事情节梯
故事情节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明晰阅读内容,掌握阅读策略,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再看看其他的故事,会发现许多民间故事里都有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情节反复,而且一般都是三次,这样方便记忆,便于人们口耳相传,这是民间故事的特点,也是老百姓智慧的体现。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这样的方法,抓住故事要素,来学习其他民间故事。
(三)聚焦关键词语,感悟人物形象
民间故事塑造了一批经典的人物形象,比如勤劳的田螺姑娘、坚持不懈的孟姜女、舍己为人的海力布。它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抒发了劳动人民淳朴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纯真爱情的歌颂与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邪恶势力的憎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出这些人物的形象呢?可以抓住关键字词想象画面,换位入境,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感悟人物的形象。
比如,在《孟姜女》这个故事中,出示句子:“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抓住“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想象,首先理解什么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想象一下:孟姜女千里寻夫经历了哪些困难?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她是如何克服的?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她克服这一次又一次的困难?那是因为她心里对丈夫无尽的思念和坚贞的爱,对美好爱情的渴望。这样一个坚持不懈、执着追求幸福生活的孟姜女形象就在孩子们头脑中丰满起来。
很多民间故事都改编成了动画或是拍成了电影、戏剧等。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多种媒介进行跨界阅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故事,在阅读完纸质故事后,可以推荐孩子观看由这个故事改编成的动画片、电影、戏曲等。通过对比,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体会不同艺术形式在表现人物、设置情节等方面的特点,这里涉及信息技术、音乐、影视、戏曲、历史等多个领域,学生可以多角度地感受书中的人物形象。
当然,跨界阅读作为整本书阅读的一种策略,要把学科融合作为跨界阅读的工具和手段,跨界要跨而有界,跨的目的是引领学生获得不同学科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深入了解人物的形象,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后分享,实现跨学科融合
学生在阅读完整本书以后,要有落实、有展示、有成果地梳理。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与不同学科进行融合,以此来收获多方面的知识与学习成就感。
(一)与班队融合,传递故事之乐
可以与班队课相结合,开展班级故事会,结合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语文课堂中学到的方法,把自己融入故事中,在原来故事略写的地方,适当地加上自己的想象,丰富故事的细节,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配上相应的肢体语言,对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让故事变得更加生动鲜活。
(二)与美术融合,绘出情节之美
可以和美术课相融合,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设计成一张张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读书卡,在班级中进行展示交流。读书卡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主人公的行程;也可以画一张情节推进图或是人物的性格对比分析图等。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给故事设计插图,或把民间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也可以设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卡通图片,或把故事设计成海报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现出来(见图4)。
图4 学生作品呈现
(三)与兴趣融合,演绎故事之理
与兴趣课相融合,喜欢表演的同学可以选择喜爱的一个故事,自由组合,创编课本剧。成员间分配好角色,还可以准备好相应的服装和道具,可以对故事进行改编和创作,同学们一起演一演这个民间故事,在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四)与音乐融合,感受旋律之妙
与音乐课相融合,喜欢唱歌的同学可以唱一唱由民间故事改编的歌曲,如演唱《梁祝》《孟姜女》等,这些歌曲家喻户晓,同学们在感受音乐美妙旋律的同时再一次回顾了故事内容,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
分享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既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丰富了学生生活,又实现了语文与美术、音乐、历史、戏剧等多学科相融合。学生通过说、演、画、唱等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民间故事内容的理解,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文字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真可谓一举多得。
“快乐读书吧”是课外阅读课程化的体现,要充分认识“快乐读书吧”的编排特点和功能定位,整体规划阅读进程,精心设计多种课型,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突显文本特点,渗透阅读方法和技巧,巧妙而扎实地推进学生有质量地跨界阅读,帮助学生获得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品质和综合素养,这样才能将课外阅读课程化落到实处,孩子才能真正成长为自觉、独立、快乐的终身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