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美 家校育美
——家校劳动共育的实践探索
2023-11-09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
陈 芳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时代赋予劳动新的内涵。学校围绕“优美教育,温润童心”的办学理念和“有爱、有趣、有梦”的育人目标,坚持五育融合,聚焦三个问题:家长如何融入劳动教育?学校如何落实劳动教育?家校如何推进劳动共育?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顶层设计,深入研究,以研究家校劳动共育,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和学校劳动教育主阵地的多元合作和互补为重点,以小学生乐于参与的形式,自主研发劳动课程,打造家校共育、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螺旋式推进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二、家校劳动共育的推进路径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序推进了“学会一项家务技能”“每日一项家务劳动”“垃圾分类我先行”“我是劳动小能手”“美术馆策展”“诗经植物园种植”“梦想服务站”等劳动体验活动。通过一系列的家校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家庭劳动我积极,学校劳动我出力,公益劳动我也行,创意劳动我实践,集体劳动创造美”的观念,家校共同打造“多元并举”的劳动教育四大课程,让学生获得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一)发现问题,双向协作,探索方向
落实劳动教育共育责任:完善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制度,加强家长和教师共育队伍指导力的培训与指导。
(二)深入研究,初期试点,创建模式
家庭劳动技能培养模式:利用特色项目“十项全能”劳动小能手的评比为导向,制定分年级的劳动技能,分阶段逐步实施“十项全能”日常生活劳动实践项目,试点创建家校共育的家庭劳动技能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打造课程,开展实践,五育并举
自主研发和实践劳动教育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家校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社会中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会当家、会服务、会探索、会创新的“四会”现代小公民。以“学会一项家务技能”等形式在家庭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课程;挖掘校内劳动基地和传统文化资源,在校内开展“诗经植物种植”的生产劳动课程;以“梦想服务站”和“北水湾美术馆”的场馆课程,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服务性劳动课程;家长走进课堂,指导学生开展劳动体验活动,并与校外场所有机结合,开展项目化学习即跨学科主题式创意劳动课程。
(四)评价激励,展示成效,达成目标
形成劳动教育激励机制:根据《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各课程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以家庭的等第评价,融合校本评价手册《梦想存折》,经过家长、教师、学校的综合评价,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型激励机制,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
(五)实践检验,优化成果,总结提升
以申报市劳动教育特色校和科研成果孵化推广为契机,全面梳理和再次优化家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经验,检验学生劳动教育成果,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成果。
三、家校劳动共育的策略
(一)家校共研,开展小学生劳动能力现状调研
对学生劳动参与度、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日常生活劳动能力、生产劳动能力和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现状进行调研,针对学生劳动薄弱点和兴趣点,提出改善、实施的可行性方案。
(二)家校共教,健全劳动教育制度,充实内容,培养劳动习惯
整体布局“十项全能”劳动小能手家庭实践活动,家长明确各年级劳动教育的要求,掌握家庭劳动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围绕“劳动创造美”理念,以“梦想服务站”“北水湾美术馆”等劳动职业体验充实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
(三)家校共育,开发劳动教育课程
通过实践与研究,在家校共育中,合理整合运用各类家校、社会资源,不断更新校本劳动教育内容,形成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坚持“家校共育,教、学、做合一”,完善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完整劳动教育链。通过校内外大量的劳动实践体验,把握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打造没有围墙的劳动教育课堂。
(四)家校共评,探索劳动教育评价方式
通过家长、教师、学校综合评价等多样的校本化评价方式,家校携手,共同关注孩子持续成长,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明确发展方向,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提升自我认可度和生活幸福感,完善人格,实现以评促劳。
四、家校劳动共育的成效
(一)形成了家校共育推进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在家校共育推进劳动教育过程中,我校的家长们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家长们转变了角色,研究初期家校共商,开展学生劳动能力现状调查,针对学生劳动薄弱点和兴趣点,提出可行的家校劳动教育方案,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在研究中家校共研,合理整合运用各类家校、社会资源,不断更新校本劳动教育内容,开发和完善家庭、学校、校外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校本化课程,成为劳动教育的“设计者”;家校共评,探索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方式,全面客观评价校内外劳动过程和成果,成为劳动教育的“评价者”。在实践推进时家校共育,共同担负起开展劳动教育的责任,融入家校协同的全过程,指导学生开展劳动体验活动,开展“劳动创造美”家校共育项目化学习,成为劳动教育的“共育者”。
(二)构建了家校共育推进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
我校设置了以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价值观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合理整合运用了各类家校、社会资源,构建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四大课程框架:一是日常生活劳动课程,二是生产劳动课程,三是服务性劳动课程,四是跨学科主题式创意劳动课程,主要包括“十项全能”小家务劳动课程、传统文化与劳动融合的“诗经植物”种植课程、“北水湾美术馆”策展和“梦想服务站”职业体验劳动课程、校内外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学习劳动课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实现“家校共育,教、学、做合一”,并以锻炼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技能训练、劳动职业体验、劳动项目化学习为方式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有机整合五育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体验劳动创造之美,实现家校劳动共育的目的。
其中,“十项全能”小家务劳动实践课程是根据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学校与家长共同研讨后确定的本校分年级的“十项全能”小家务劳动实践项目。每个年级的学生在各自年级段需要完成十项小家务劳动,有家务技能、自理技能、照顾技能和生活技能四大类,家校共同开展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学校层面整体布局“十项全能”小家务劳动实践活动,家长们在明确了各年级劳动教育的要求后,在家庭中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技能训练,分阶段逐步实施“十项全能”小家务劳动实践项目;分层布局了“十项全能”劳动小能手的评比活动,得到了全体家长的支持。
根据《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我们还确定了各课程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以家庭的等第评价,并融合校本评价手册《梦想存折》,加上学校四大课程的积分评价,经过家长、教师、学校的综合评价,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型评价激励机制,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结果综合化,发挥评价的育人作用。学生们亲手制作《锦绣少年之劳动成长档案》作为自我评价方式,记录了他们劳动的珍贵画面,全面客观地记录了课内外的劳动过程和成果。
(三)创新了家校共育推进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策略
在实施过程中,为保证实践与研究顺利开展,我们正视劳动教育价值,营造良好氛围,牢牢把握劳动教育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借助家校互动,丰盈劳动教育内涵,坚持“五结合”推进劳动教育。
一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们当好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注重言传身教,通过劳动培育优良家风,让勤劳、感恩、敬老成为好习惯;二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科学设计校本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三与校内外劳动基地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借助校内劳动基地“诗经植物园”“北水湾美术馆”“梦想服务站”和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菊园百果园”、沪上各大美术馆等,多渠道拓展劳动体验形式和内容;四与项目化学习相结合,学校各个班级都有“一班一品”劳动品牌项目,并有家长指导员定期指导学生开展“劳动创造美”家校共育项目化学习活动;五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研究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把劳动素养评价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
多年来,家校携手,运用“五结合”的实施策略,共同关注学生向美成长,促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提升自我认可度和生活幸福感,实现“五个创新”——
模式创新:以家庭劳动教育和学校劳动教育多元合作和互补为重点,融学生劳动普及教育与个性创造为一体打造家校共育、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培养模式是实践成功的重要保证。
路径创新:以锻炼学生劳动能力、劳动技能训练、劳动职业体验、劳动项目化学习为方式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形成良好的劳动研学氛围。
机制创新:培养了一支由校内骨干教师为核心指导者,全体家长积极参与的劳动教育队伍,家校共商、家校共研、家校共评、家校共育,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
实践创新:完善了家校共育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十项全能”小家务劳动课程、传统文化与劳动融合的“诗经植物”种植课程、“北水湾美术馆”策展和“梦想服务站”职业体验劳动课程、校内外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学习劳动课程为课程范式,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体验劳动创造之美,实现家校共育的目的。
评价创新:确定了各课程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通过家长、教师、学校综合评价等多样的校本化评价,共同关注孩子持续成长,并通过个人《锦绣少年之劳动成长档案》,全面客观地记录课内外的劳动过程和成果。
(四)积累了家校共育推进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成长案例
劳动赋能,向美生长。学生们积极投入劳动实践活动,学会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学会与他人合作,体会到劳动光荣,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两名学生在2019 年获得上海市“劳动小达人”的荣誉称号;学生在“诗经植物园”“梦想服务站”“北水湾美术馆”“菊园百果园”等实践场所中充实劳动体验活动,锻炼劳动能力,提高创新力、思维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我们注重在劳动实践中促进学生动手与观察能力、合作与探究能力、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主题劳动比赛中得到锻炼,连续三届参加上海市最美校园学生景观秀比赛并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多名学生在区级创意作品比赛中获奖,实现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家校合作,协同共育。家长和老师们对家校共育推进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认同感也极高,家校共商劳动共育制度,并加强了家长和教师共育队伍指导力的培训与指导,参与性、积极性全面提升,形成家校和谐共育的新局面。家校共育推进劳动教育的成果还得到了社会各方肯定。德育课题“小学生家校劳动共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立项为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课题,学校获“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校”称号。
劳动成果,辐射推广。在嘉定区第五届品质教育学术节·科研/德研专场“创新育人方式 共筑最美童年”教育科研成果联合展示活动中,我校学生和家长指导者共同开启的“家校共育项目化学习课程”系列成果展示发布;开展家庭劳动创美市集,每个班组团呈现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收获。家校携手开发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特色课程《花朝节》,《云上的“花朝节”》发表于少年日报《时刻准备着》专刊;《文汇报》《学习强国》《看看新闻》报道了我校学生在美术馆策展课程中的成长,《第一教育》对“妈妈来学校当‘老师’”等劳动教育特色活动进行报道,劳动教育成果获区首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五、家校劳动共育的实践反思
在前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也不断反思,将在以下方面作进一步深入完善。
(一)课程体系再思考
更有机地把劳动与其他学科教学相融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涵,架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和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综合能力。
(二)评价系统再设计
结合《北水湾锦绣少年劳动成长手册》对学生劳动素养进行引导,激励学生自主实践和成长储值;根据学生差异,个性化设计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完善校内校外学生劳动实践评价体系,利用数字化平台,形成学生劳动素养报告单,推动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优质劳动素养和劳动精神的高质量人才。
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且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劳动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未来,我们将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劳动价值,将素质培养与劳动紧密结合,积极实施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储备未来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