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2023-11-14梁才芳贵州省从江县谷坪乡中心小学
梁才芳 贵州省从江县谷坪乡中心小学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品质,阅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促进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授课模式,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考试大纲优化课堂活动设计,以此保证阅读教学的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授课方式,总结出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手段,带领他们深度挖掘语篇背后的中心主旨、思想情感以及人文信息,促进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本文先行解读阅读教学的目标,而后从以下几点阐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解读
(一)重视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虽然在语文教学中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时不能忽略写作训练,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首先,教师带领学生泛读文章,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段落,思考如何才能创作出此类句式,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利用现有的知识基础在脑海中形成仿写的框架。其次,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对话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各抒己见中对语篇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最后,让学生动笔记录仿写内容,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还有利于强化语言的运用技巧,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捕捉展开写作训练的时机,利用课文中的“写作点”强化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培养思维品质
思维训练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明确阅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避免采用灌输式教学,而要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内容将其解决,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新一课的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他们通过查阅书籍、借助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对语篇形成初步的了解,更加全面地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与具体内容的引申含义。然后回到课堂中将自己的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在交流与讨论中对课文形成全新的认识,以此保证了阅读的实效性。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有利于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进一步突显出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三)具备可操作性
为了保证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保证制定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且不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目标过低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学生普遍认为布置的任务太过简单,对其思维品质和理解能力起不到锻炼的作用;目标过高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业压力,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影响后续阅读活动的开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目标的设计还要贴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效方式之一便是开展情境教学,将各项目标直观地呈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以认真的态度投入课堂中,促进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虽然小学生的思维比较跳跃,但是由于年龄较小,不具备自制能力,很难在课堂中保持长久的专注,教师在课程开始前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将他们的思维引入课堂。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其兴趣爱好的影响,因此学生对本节课的用心程度取决于教学流程和内容的趣味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加入课堂,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构建的情境必须与本篇课文有着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尽可能地保证每个人都能跟上课堂进度,达到提高学习实效性的目的。多媒体设备是创设情境的有效工具之一,可以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以灵动的方式呈现,在图片、声音、视频的辅助下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还原文章中的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深度阅读做好铺垫。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这是一篇抒情性质的散文,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作者主要经历和散文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在正确的引导下体会月色的意境美。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提出几个互动问题:“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去过什么地方?当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话题营造讨论的氛围,使学生踊跃参与到互动中,营造活跃的学习气氛。而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一张月亮的图片,借助图片构建直观情境,带领大家共同走进语篇阅读中,品味作者是如何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散步经历的。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本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师的指引下厘清阅读的思路,对课文形成更具象的理解。最后,为了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时播放背景音乐,起到渲染环境的作用,要求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助于对文章的深度理解。
(二)自主探究,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设计个性化课堂活动,吸引他们主动加入互动,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则是活动引领者和组织者,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带领大家仔细分析文中出现的问题,不要直接公布正确答案,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根据所学内容展开独立思考,以此锻炼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总结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展开自主探究,知道阅读的具体方向,在长时间的练习中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为阅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为例,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体会童话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思想美。首先,教师在导学案中应清晰地展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认识并理解“洋溢、冷酷”等词语,了解巨人花园景色变化的过程,并明白“快乐要与别人分享”这个道理。教师要求学生在泛读时圈出本课的生字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主要的故事情节。随后,教师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掌握文本大致内容后,思考“巨人的花园到底是怎样的呢?”这一问题。学生需要将视线重新转回到教材中,并把文中描写花园的句子画出来再次阅读,逐字逐句分析作者用文字构建的奇妙世界,与同桌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最后,由教师公布问题的答案,并点拨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印象和整体的把控,保证学习的实效性,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巧妙设疑,体会课文情感
赏析是阅读教学中难度最高的环节,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涵,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还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对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不具备独立赏析的能力,思考问题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法通过个人能力总结出课文的中心主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通过巧设疑问围绕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行深度赏析,进而体会课文的深层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提问不仅要根据课文的中心主旨进行设计,还要合理把控它们的难度,考虑到班级同学语文基础、领悟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循序渐进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鉴赏技巧,对文章形成全面且深刻的了解,切实保证阅读教学的质量。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为例,要求学生正确认读“栈、冤、蚕、考”等生字,理解“千变万化、纸屑”等词语的含义,从课文的具体描绘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之情,同时领悟通过小事来反映人物情感的写法。首先,在学生泛读课文后,教师从整体的角度提出问题:“文中写了哪些事情?从这些事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是哪句?”引导学生结合题目猜测文章主题与“父爱”相关,基于此再去阅读文章,感受父爱的伟大。随后,教师结合文章结构,将其分为五个场景,分别设置思考问题:“第一个场景中有没有体现儿子对父亲的爱?第二个场景中作者描写庙会盛况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父亲的爱?第三个场景中雨雪天送作者上学让大家感受到什么?第四、五个场景中哪些小事体现了父爱?”在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完成课文的赏析,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无言的父爱,进而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做好对话,加深内容掌握
对话是从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这两个层面展开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文本的对话,在备课环节深度挖掘教材资源,总结出语篇的重难点所在,知道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及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发挥自身的辅助作用,达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授课水平,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对文本的对话中,不仅要理解语篇的中心主旨,还要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建立起与课文的联系,激活他们的思维意识,对课文形成独特的见解,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其阅读理解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微写作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文章写导入语、针对经典片段展开仿写练习、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悟等,将阅读与写作充分结合在一起,发挥出二者的协同作用,在写作训练中实现学生与课文的深度交流,以此加深对内容的掌握。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本篇文章作者主要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生活,充满了童真与童趣,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眷恋,教师应明确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深化对文章认识。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文字内容表达出来,并组织多元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随后,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教师随机抽取同学介绍自己的童年生活,用流利的语言讲述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并指出表达上有问题的地方,而后要求所有人以作文的形式回忆自己的童年,完成任务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互相分享作品,指出其他成员文章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在取长补短中使所有人的写作能力都能取得进步。最后,由教师挑选三幅优秀作品以投影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将它们与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对比,分析写作手法和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文章理解的同时,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五)拓展阅读,锻炼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常以教材内容为主,考虑到他们的认知能力,教师主要介绍一些篇幅短小、趣味性强的文章,符合其年龄特点。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教材内容逐渐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对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利用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群文阅读,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也要引起重视,必须要有趣味性,且适合学生现阶段的认识水平,并挑选不同难度的文章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班级同学的表现,对他们的学习情况有大致的了解,提供合理的课外阅读材料,带领学生在完成课内任务后进行拔高训练,逐渐拓宽阅读的广度和深刻,促进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为例,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要求学生体会作者于美好景致中寄托的感情。首先,鲁迅是我国的著名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中小学生的必读书目,结束本课的教学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类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与鲁迅有关的资料,挑选一篇他的其他作品或是整本书进行研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这一过程中,可以丰富作业布置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实现阅读量的积累。随后,《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社戏》等作品深受同学们喜爱,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难度合理分配给各个同学,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阅读,并结合自身文学素养分析文本知识,梳理阅读感悟。最后,利用班会时间组织一次“读书分享会”,每个人依次发言,介绍自己课外阅读的作品名称以及主要内容,并发表读后感言,在交流中让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在无形中锻炼了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强化语言的应用技巧,突显出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小学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还起到开阔眼界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加强阅读和写作间的联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目的,也为语文综合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