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至元代中南半岛窑炉初探

2023-11-09苏乐川

东方收藏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南半岛龙窑

摘要:中南半岛北部疆域多与我国岭南等地区接壤,其矩形、卵形窑炉的发展在受到岭南地区龙窑较大影响的同时,当地陶工也根据该地区的环境条件改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窑炉。文章以窑炉结构的复杂程度为主要依据、陶瓷器物的制造以及烧成技术等为辅助条件,进而探讨中南半岛窑炉的发展。

关键词:中南半岛;龙窑;矩形窑炉;卵形窑炉

一、关于矩形窑炉、卵形窑炉的定义

龙窑是我国传统烧造陶瓷的一种窑炉,其长度长、装载量大,为我国南方地区使用最多的窑炉。我国陶工为了解决其温度分布不均、窑炉后端温度低等问题,进行了多种尝试,从而创造出阶级式龙窑、连房式龙窑等类型。但它们只是龙窑在技术上的发展,而不是一种新型的窑炉结构,这些新探索出来的龙窑组成了龙窑系,通常是指在龙窑原本基础上做出新技术尝试的窑炉组合。

矩形窑炉和卵形窑炉是我国龙窑技术在传到中南半岛国家后,当地窑工对龙窑改进所做出的新尝试,它们都属于龙窑系。矩形窑炉是当地窑工为了减少燃烧室热量的散失,将燃烧室窑壁缩小,整体造型呈矩形的窑炉,目前主要出现在越南和柬埔寨。卵形窑炉是指窑炉整体呈卵形,主要类型有半卵形窑炉和卵形窑炉,使用的国家主要有缅甸、老挝和泰国。

二、矩形窑炉的发展

按照矩形窑炉构造和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越南中北部清化省(Thanh Hoa)谭寿村(Tam Tho)发掘的窑炉是早期矩形窑炉的代表。

清化省位于越南中北部沿海地区,东部靠近北部湾。《汉书·地理志》记载:“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县七:胥浦,莽曰驩成。居风,都庞,馀发,咸驩,无切,都尉治。无编。莽曰九真亭。”[1]汉代,清化省属于九真郡的治辖范围,西汉时郡治在胥浦县,即今清化市西北。[2]清化省靠近西汉郡治中心,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能够接受更多来自中原王朝的先进工艺技术。

20世纪30年代发掘出土的清化省谭寿村矩形窑炉(图1),其外观呈矩形样式的前窄后宽状,由前往后依次为燃烧室和烧成室。燃烧室和烧成室之间用窑算隔开,窑算上有通火孔,可使燃烧室的火焰进入烧成室,切斜度大约为15°。Janse描述:“燃烧室有两个火口,但似乎两个火口没有把燃烧室分成2个房间。”[3]这种现象在柬埔寨也有发现。笔者认为这两个火口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位观测到窑炉内瓷器的烧成状况,判断瓷器是否烧熟,其具有观火口的作用。根据《Ceramic Kiln Lineage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中的窑炉数据记录:“最小的窑炉长大约6.5米,宽2米,大多数较大的窑炉较大,长度大约8至9米到11米,宽2.45米到2.9米之间。”[4]笔者大体上认同文章中所提到的关于长度和宽度数据的记载,但是燃烧室和烧成室具体的长度数据没有明确;关于宽度数据的记录没有考虑到矩形窑炉前中后端宽度不一的情况,单纯的一个宽度数据没有明确到具体位置。因此,笔者对于“较大窑炉宽度2.45米到2.9米”中的2.9米保持怀疑态度,依据是越南中部成熟的矩形窑炉最寬处为2.8米。

笔者根据矩形窑炉平面图上燃烧室和烧成室一侧窑壁所占的比例,同时以越南中部发掘的成熟型矩形窑对应部位的数据为参照,认为最大数据不超过越南中部窑炉数据。两者结合推算:燃烧室窑壁约占平面图1/3,最小窑炉燃烧室从窑炉前端到窑算长度约1.5米至2米,燃烧室最宽处应位于后端部位,大约0.8米,烧成室长度从窑算到窑炉后端约4米至 5.5米,最宽处是窑炉后端约2米,窑炉整体的中部宽度约1.5米;较大窑炉燃烧室长度约2米至2.5米,最宽处约1.5米,烧成室长度约6米至7米,最宽处约2.4至2.6米,而不是2.8米,窑炉中部的宽度约2米。窑炉的建筑材料分为砖和黏土两种,窑炉的顶部可能是由砖砌成的,因为这一地带已发掘到砖砌汉墓[5],砖用在建筑上已有可能。与黏土砌成的窑顶相比,用砖砌成的窑顶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温,而且不容易渗水,适应中南半岛多雨的天气,结实耐用。然而,发掘现场清理出使用黏土材料的窑壁、窑床等,并没有砖的出现,可能在窑炉废弃或窑顶坍塌以后,砖被当地村民拿走用作建筑材料。出土的主要器物有罐子、花瓶、脸盆和杯子(通常装饰有切割或盖章图案及在某些情况下的绿色釉料)以及纺锤轮纹……[6]

发展期的矩形窑炉以柬埔寨班迭棉吉省(Banteay Meanchay)矩形障焰柱A型窑炉(图2)为代表。

班迭棉吉省位于柬埔寨西北部,北部与泰国接壤,在吴哥王朝全盛时期泰国南部也是其领土范围。矩形障焰柱A型窑炉的开始烧造时间大约在11世纪,与谭寿窑不同的是,其燃烧室的窑壁和窑算由直变为弯曲的形状,弯曲的部分可能是为了增加放置燃料的容量。窑炉的建筑材料可能以黏土和砖为主。参考《Ceramic Kiln Lineage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中的窑炉数据记录:“窑炉长8至9米,宽2.3米至2.8米,中间一排柱用于支撑房顶,同时在尾部有多个火孔。”首先,和谭寿窑相比,班迭棉吉省窑在最大值的长度上没有谭寿窑长,谭寿窑最长大约11米、最宽大约9米;第二,在宽度上,班迭棉吉省窑由于燃烧室窑壁和窑算的弯曲,燃烧室最宽部分可能要小于谭寿窑燃烧室的宽度,大约1.3米;第三,班迭棉吉省窑窑尾出现多个通风火孔,这些通风火孔可能构成了一个通风系统,起到连接烟囱和烧成室的作用。关于中间柱子的作用,笔者更倾向于它是分焰而不是支撑作用,原因有二:一是在一定的窑炉空间内,装载更多的器物是窑工首要考虑的事情,一排柱子极大地浪费了窑炉内的空间;二是假如它用来支撑窑顶,防止窑顶坍塌,那么前中后各一根柱子,3个点就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分焰柱位于烧成室,用于分散由燃烧室喷射而来的火焰,即对烧成室前端器物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防止由于前端温度过高造成器物的单面过烧,同时对均衡窑温起到一定的作用。

成熟期(晚期)矩形窑炉以越南中部平定省障焰柱B型窑炉(图3)为代表。

平定省位于越南中部地区,东临南海,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平定省的陶瓷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矩形龙窑在平定省的发展成熟不仅仅是窑炉长度和宽度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窑身一侧有了窑门和障焰柱放于燃烧室。窑炉全身长大约14米。燃烧室长约3米,烧成室长约10米;燃烧室宽约为1.4米,烧成室前端宽约1.6米,最后端宽约2.8米。燃烧室和烧成室之间有个约0.5米的台阶,烧成室高于燃烧室。烟道位于窑炉的最后端,有6个通风口。窑炉的每一面墙都是用篦子砌成的,南北两墙均用匣体来建造墙体。[7]障焰柱B型窑炉相比于障焰柱A型窑炉,障焰柱的位置放于燃烧室,这样不仅起到分焰的作用,还节约了烧成室的面积,提高了烧成室的利用效率。障焰柱的数量大多为6个,通常摆放成三排,第一排1个,最后一排3个,呈梯形摆放。窑门的位置开在南部窑壁上,窑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器物的装载效率。平定省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窑具,如匣钵、支钉等,但其支钉与我国烧制瓷器所用的支钉不同,最大的区别是我国所用的支钉大多为单个制作,平定省窑炉则是在一个泥盘上镶嵌凸起的支钉。圆盘状支钉可以重复使用[8],节约时间和成本,这是越南陶工制瓷技术的重大突破,影响深远。学者罗克珊娜在泰国也发现有这种圆盘状支钉技术。[9]

矩形窑炉的发展在整体构造上变化不大,只有A型障焰柱窑燃烧室的窑壁呈现弯曲状态,这可能受到卵形窑炉的影响。障焰柱的出现对矩形窑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柬埔寨和越南的窑工都对它的位置进行了探索。成熟的B型障焰柱窑出现了窑门,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当地制瓷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在燃料方面,由于B型障焰柱在燃烧室放置木材会有极大的不便,所以此时的B型障焰柱窑炉使用的燃料可能是煤炭。

三、卵形窑炉的发展

笔者认为,卵形窑炉是中南半岛国家受我国龙窑影响后做出的不同于越南和柬埔寨窑炉结构的一种新的尝试。半卵形窑炉以老挝万象地区的窑炉(图4)为代表,其前段呈半卵形,弯曲部分是从窑炉的2/3处向前逐渐弯曲的,后端仍与矩形窑炉类似,窑炉的建筑材料还是以黏土和砖为主。它是老挝窑工在结合我国云南地区窑炉结构做出的一种新尝试。窑炉长6、宽2.6米,倾斜度大约为13°。烟囱位于燃烧室最后端,直径大约40厘米。烟囱底部有一个凸起的平台,上面放置生坯,通过这个能够观察器物是否烧熟。窑算与燃烧室前端相连,构成一个矩形的燃烧室空间。[10]窑算和燃烧室前端相连,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情况,是目前其他窑炉中还没出现的现象。狭小的空间可能是为了缩短火焰和热流上升的距离,使它们能够更快地进入烧成室,减少热量的散失,这是解决龙窑热量散失问题的一种新尝试。

卵形窑炉的成型,以缅甸巴格(Bago)卵形窑炉为代表。巴格曾是Mon王朝的都城,还曾是缅甸重要的海港城市。巴格地区卵形窑炉(图5)和半卵形窑炉相比,后端不再是矩形窑炉的长方形结构,而是呈现一种倒三角形结构;烧成室的窑壁弯曲幅度更大;燃烧室和烧成室的窑壁弯曲相连,构成一个大约170°的钝角。窑炉长10、宽4.5米,直窑算,燃烧室地面向防火墙倾斜,烟囱呈圆柱状或圆锥状,高度和直径数据缺失。燃烧室地面向防火墙倾斜是巴格窑的特色,这种方式可把燃料更多地聚集在窑算前,目的还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

泰國卵形窑炉以素可泰和宋加洛窑炉为代表,其制瓷技术在中南半岛国家中名列前茅,不仅供国内消费,还参与外销出口贸易,尤其是宋加洛窑青瓷曾在一定时期的东南亚市场中占据很高的份额。其窑炉整体构造以卵形为主,建筑材料主要是砖,黏土可能仅用于窑床,倾斜大约为15°,两室窑壁之间的夹角大约为173°,和缅甸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窑炉长约9、宽2.5米,烟囱口径变大[11],在窑壁外侧有双层砖砌成的厚墙,起到保温作用[12]。在器物方面,素可泰窑主要是以釉下彩绘瓷为主,宋加洛窑则以青瓷为主。

越南北宁省卵形窑炉因资料短缺,对于窑炉的具体数据暂时不明。据窑炉平面图(图6),可见窑炉后端依旧保持越南本土的矩形特色,窑壁在2/3处向前逐渐弯曲。最具特色的是窑炉出现双烟囱,位置在窑炉最后端。

卵形窑炉分为半卵形窑炉和卵形窑炉,两室窑壁逐渐弯曲,形成夹角。在解决热量散失方面,泰国、老挝、缅甸各具特色,展现出了陶工的聪明才智。而越南双烟囱窑炉的出现,或许代表着窑炉技术正在走向新的高峰。

四、总结

矩形窑炉和卵形窑炉存在着不同:1.在窑炉造型上,一个是矩形,一个是卵形。2.矩形窑炉在发展中出现了障焰柱,但卵形窑炉目前还没有发现这种技术。3.在发展路线上,矩形窑炉一直沿着中南半岛北部海岸线传播,目前所涉及的国家只有越南和柬埔寨;卵形窑炉传播范围更广,覆盖的国家更多。

而与我国龙窑相比较存在以下不同:1.中南半岛龙窑长度较短,目前发现的最长窑炉为越南中部障焰柱B型窑炉,窑身长约14米;我国建阳县将口窑发现迄今为止隋唐时期最长龙窑,窑身全长53米 [13],约为中南半岛地区窑炉长度的4倍,这可能是因为中南半岛国家无力负担大型窑炉的建造。2.我国龙窑大多依山而建;中南半岛国家则大多在土壑或者平地上建造,或是因为中南半岛多雨,山体土质疏松,不宜建造窑炉。3.我国龙窑障焰柱分布于烧成室,数量多且分布广;柬埔寨障焰柱A型窑炉的障焰柱虽然分布在烧成室,但都集中在中部;越南障焰柱B型窑炉分布在燃烧室,数量约6个。

(本文手绘图如无特别说明,均改编自Don Hein 《Ceramic Kiln Lineage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陈佳荣,谢方,陆峻岭.古代南海地名汇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2:111.

[3]Don Hein,“Ceramic Kiln Lineage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Ceramic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Collections in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Gallery,2008,http://SEAsianCeramics.asia.si.edu.

[4]Don Hein,“Ceramic Kiln Lineage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Ceramic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Collections in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Gallery,2008,http://SEAsianCeramics.asia.si.edu.

[5][6]Don Hein,“Ceramic Kiln Lineage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Ceramic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Collections in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Gallery,2008,http://SEAsianCeramics.asia.si.edu.

[7]《CHAMPA CERAMICES Production and Trade》——Excavation Report of the Go Sanh Kin Sites in Central Vietnam,Edited by Yoji Aoyagi and Gakuji Hasebe,The Study Group of the Go Sanh Kiln Sites in Central Vietnam JAPAN / VIETNAM,2002.

[8]裴明智,管文強,黄敏.云南瓷器在越南北部传播初探[J].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03):86-90+94.

[9]Roxanna M .Brown.The Ming Gap and Shipwreck 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Bangkok,2009:38-45.

[10]Don Hein,“Ceramic Kiln Lineage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Ceramic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Collections in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Gallery,2008,http://SEAsianCeramics.asia.si.edu.

[11]Shaw J C :Northern Thai ceramics[J]. The Univ. Pr,1981.

[12]Don Hein.东南亚陶窑及其遗址[A]//汪宁生.民族学报(第11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51-66.

[13]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苏乐川(1997—),男,汉族,山东济宁人。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研究方向:博物馆。

猜你喜欢

中南半岛龙窑
浅议龙窑烧制与龙泉窑之烧制技术改进
浅谈龙窑创烧及汉代改造的里程碑意义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探析柴烧与建盏龙窑烧制技艺
日本对中南半岛四国官方发展援助的贸易效应
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公私合营风险分担研究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
以云南园区跨境合作带动中国
中国—印度洋第二条物流大通道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