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搭台觅本质,深度探究现通法

2023-11-08崔豪东方处云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崔豪东 方处云

[摘  要] 信息技术与深度探究的融合发展,不是让信息技术来刺激眼球,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来推波助澜,让学生去深度探究知识本质,发现解题通法,进行高效的课堂学习.

[关键词] 信息技术;深度探究;GeoGebra软件;动点路径;图形变换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应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 ”信息技术下的数学课堂既要达成教学模式变革的新时代要求,又要让课堂成为培育学生实践与创新的摇篮. 今年,笔者有幸开设了以“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数学创新课堂教学”为主题的市级公开课“动点路径与图形变换”. 下面笔者呈现本节课的教学背景和教学过程,并结合本节课谈谈对信息技术与深度探究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教学背景

动点路径问题是一类抽象程度较高、思维深度较大的数学问题,它是九年级常考的一类问题. 依托粉笔黑板,以传统的讲授法去教学,学生无法直观感受动点的变化,教师很难讲清,学生很难理清,课堂沉闷无趣. 借助信息技术,以简单的演示法去教学,学生虽能直观观察到动点的运动,但由于视觉直接,未经思维推理,难以显现通法. 因此,笔者在“信息技术何时亮相,深度探究如何开展”上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促进信息技术与深度探究高效融合发展,经过三次磨课、三次修改,本节课得以成型. 适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助力学生深度探究,思考此类问题的本质,彰显解决问题的通法,这是本节课的全新探索和大胆尝试.

教学过程

1. 探究激发猜想,技术展露风采

问题1  如图1所示,点P在线段MN上运动,A是MN外一定点,△PA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AQ=90°,AP=AQ,试探究点Q的运动路径.

师生活动1:教师呈现问题1,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后分享自己的想法.

生1:如图2所示,我先让点P与点M重合,找到点Q所在的位置M′,再让点P与点N重合,找到点Q所在的位置N′. 连接M′N′,我发现点Q就在线段M′N′上运动.

生2:如图3所示,我和生1一样,先找到了点M′和点N′. 接着我在线段MN上取两点P和P,然后让点P分别与P,P重合,找到点Q所在的位置P′,P′,我发现点P′,P′也在线段M′N′上.

生3:可以尽可能多地在线段MN上取点P,P,P,…,然后让点P分别与P,P,P,…重合,找到点Q所在的位置P′,P′,P′,…,点P′,P′,P′,…应该都在线段M′N′上.

师生活动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板上的GeoGebra软件作图验证,并利用平板的屏幕巡视功能及时查看学生的作图情况,当学生遇到作图难点时适时介入.

生4:作好线段MN和点A后,我在线段MN上任取一点P,连接线段AP,接着如何作出点Q呢?

师:点P和点Q有什么变换关系吗?

生5:点Q可看作点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的. 首先点击“变换—旋转”的命令,接着依次选中点P(旋转对象)和点A(旋转中心),然后输入90°(旋转角度),即可得到点Q.

生6:如图4所示,我在线段MN上取点P,P,P,P,P,然后让点P分别与P,P,P,P,P重合,借助GeoGebra软件的旋转变换功能,找到点Q所在的位置P′,P′,P′,P′,P′. 经验证,点P′,P′,P′,P′,P′都在线段M′N′上.

生7:如图5所示,借助GeoGebra软件的显示轨迹功能,我拖动点P使其在线段MN上运动起来,点Q的运动路径就形成了. 可以看到,点Q的运动路径是线段M′N′.

生8:生7借助技术,使点P取遍了线段MN上的每一个点,找到了点Q走过的每一个位置. 完美地验证了点Q的运动路径是线段M′N′.

师生活动3: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完成作图的学生去指导未完成作图的学生,确保每一位学生都经历取点个数“由少到多”的作图过程,成功验证点Q的运动路径是线段M′N′.

生9:如图6所示,我和组内同学借助GeoGebra软件的旋转变换功能,把线段MN(点P的运动路径)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M′N′,就把线段MN上的每一个点P经旋转变换后的对应点Q全部找到了,可以发现点Q的运动路径是线段M′N′.

生10:在顯示动点路径时,我发现点Q是由点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的,所以点P的运动路径MN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就能得到点Q的运动路径M′N′.

生11:这道动点路径问题与图形的旋转变换有关系,即只需知道动点P与动点Q之间的旋转变换关系,就可确定点P的运动路径与点Q的运动路径之间的旋转变换关系,因此把点P的运动路径进行对应的旋转变换即可得到点Q的运动路径.

生12: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点P的运动路径是线段,点Q的运动路径也是线段(形状相同),而且点P与点Q的运动路径的长度相等(大小相同).

2. 触类何以旁通,再借技术探秘

问题2  如图7所示,点P在线段MN上运动,A是MN外一定点,Q为AP上一点,AQ=AP,试探究点Q的运动路径.

师生活动4:教师呈现问题2,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后分享自己的想法.

生13:如图8所示,我先让点P与点M重合,找到点Q所在的位置M′,再让点P与点N重合,找到点Q所在的位置N′. 连接M′N′,我发现点Q在线段M′N′上运动.

生14:如图9所示,我和生13一样,先找到了点M′和点N′. 接着在线段MN上取两点P,P,然后让点P分别与P,P重合,找到点Q所在的位置P′,P′. 我发现点P′,P′恰好在线段M′N′上.

师:你们认为点Q的运动路径是什么?

生(齐声):线段M′N′.

师生活动5: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平板上的GeoGebra软件作图验证,并利用平板的屏幕巡视功能及时查看学生的作图情况,当学生遇到作图难点时适时介入. 学生深刻体会作图过程,积极分享对问题的认识.

师(发现作图难点后):作好线段MN和点A后,在线段MN上任取一点P,连接线段AP,接着如何作点Q呢?

生15:点Q可看作点P以点A为位似中心、按位似比缩小得到的. 首先点击“变换—位似”的命令,接着依次选中点P(位似对象)和点A(位似中心),然后输入(位似比),即可作出点Q.

生16:借助GeoGebra软件的显示轨迹功能,我拖动点P使其在线段MN上运动起来,点Q的运动路径就直接显现出来了. 可以看到,点Q的运动路径是线段M′N′.

生17:借助GeoGebra软件的度量长度功能,我度量出线段M′N′和线段MN的长度,然后借助GeoGebra软件的数据计算功能,计算出=0.75,也就是M′N′=MN.

生18:因为点Q可看作点P以点A为位似中心、按位似比缩小得到的,所以点Q的运动路径M′N′可看作点P的运动路径MN以点A为位似中心、按位似比缩小得到的.

生19:位似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但会把图形按照相应的位似比放大或缩小. 点P的运动路径是线段,点Q的运动路径也是线段(形状相同),点Q的运动路径的长度等于点P的运动路径的长度乘.

3. 技术踏月留痕,寻迹领悟精髓

问题3  结合问题1、问题2,谈谈动点路径问题(双动点旋转位似类)的解题策略.

师生活动6:教师呈现问题3,告知学生动点P、动点Q可分别称为“条件动点”和“目标动点”,然后让学生思考后分享自己的想法.

生20:旋转和位似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所以条件动点P的路径是“线”,目标动点Q的路径也是“线”.

生2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因此要确定目标动点Q的路径只需确定其路径的两个端点即可.

生22: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但位似会改变图形的大小,所以要计算目标动点Q的路径长度,只需关注条件动点P到目标动点Q的变换中是否存在位似变换.

生23:若不存在位似变换,则目标动点Q的路径的长度等于条件动点P的路径的长度;若存在位似变换,则目标动点Q的路径的长度等于条件动点P的路径的长度乘位似比.

生24:如果条件动点P的路径是“圆(圆弧)”,那么目标动点Q的路徑也是“圆(圆弧)”. 由于确定圆(圆弧)只需确定其圆心和半径,因此确定目标动点Q的路径只需确定圆心和圆(圆弧)上一点.

……

4. 深化思维印记,智慧引领创新

问题4  (2022年鼓楼二模第22题改编)如图10所示,在Rt△ABC中,∠ACB=90°,AC=3,BC=4,E为线段AB上一动点,∠ECF=90°且CF=CE,当点E从点B运动到点A时,点F的运动路径的长为______.

师生活动7:教师呈现问题4,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分享不同的解法.

学生解法1(通法):如图11所示,当点E分别与点B,A重合时,找到点F所在的位置F,F,则点F的运动路径是线段FF. 连接CF,因为△FAC∽△ABC,且相似比为=,所以FF=AB=,即点F的运动路径的长为.

学生解法2(巧法):点F(路径)可看作点E(路径)先绕点C逆时针旋转90°,再以点C为位似中心、按位似比缩小得到的. 所以点F的运动路径的长为AB=.

教学反思

技术支持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未来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是深度探究的助推器,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体验和感悟方面能发挥关键作用,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要使信息技术与深度探究能够融合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 全面搭建技术平台,突破瓶颈寻觅本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时可利用数学专用软件等教学工具开展数学实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建构. ”借助数学专用软件搭建技术平台,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快速寻觅问题的“根”与“本”. 在本节课中,当学生遇到探究瓶颈(无法尽可能多地在线段MN上取点)时,教师利用平板为全体学生全面搭建了继续探究的平台,引导学生利用平板上的GeoGebra软件深入探究,在探究中寻觅并领悟动点问题的本质是图形间的变换.

2. 有效加工逻辑组合,精准构图全新建模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几何探究式、课堂讨论式、全体参与式教学可尽情开展,逻辑思维可奋起飞跃. 几何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理清三种语言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几何教学的应然追求. 在本节课中,学生有效组合题干中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借助GeoGebra软件的图形变换功能完成精准构图,这是对抽象问题全新建模的探究学习过程.

3. 多维开展实验探究,深化思维彰显通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图形的变化’应强调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理解图形在轴对称、旋转和平移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中的不变量. ”运用技术手段,数学实验能够“操作”起来,学生的思维也能“蹦跳”起来,解题方法自然就显露出来了. 在本节课中,学生借助GeoGebra软件,从图形变换的视角开展实验探究. 不同的学生探究的维度不同,但在实验操作和交流分享中对问题都有了深层认识,学生的思维水平也在螺旋式上升,感悟出动点问题的通性通法,并能利用通法甚至巧法解决此类问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深度探究可以融合发展,能收获极佳的教学效果. 本文所述的教学课例,全面诠释了信息技术与深度探究如何融合发展,它可以推广到许多抽象的几何问题的探究教学中,如“SSA”问题、将军饮马问题、圆周角定理证明、直线与圆的动态位置关系问题等. 积极开发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范例,应成为一线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唯有如此,信息技术与深度探究才能更开放、更适合、更持久地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崔豪东(1991—),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曾获南京市数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南京市数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