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最后五分钟”增值探究

2023-11-08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28期
关键词:高阶教材情境

方 浩|浙江工业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通常情况下,课堂“最后五分钟”被认为是简单的课堂结尾,不受重视,但实际上,它更应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一部分,是对课堂的补充与升华、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以及方法的演练与迁移,进而贯穿教学始终,实现前后照应。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高阶思维是学习者在复杂的情境中,通过对知识联结、重组、创造,进而解决新问题的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或心智活动,是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等高阶能力的核心[1]。高阶思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综合体现,要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培育,教师就要做好教学的整体设计。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及问卷调查,谈谈挖掘初中语文课堂“最后五分钟”价值,并通过其增值实现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方法。

一、搭建支架,创设情境

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应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搭建适宜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唤醒学生深度学习的体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型、活动型设计。

(一)情境型设计:音乐浸濡蕴情境,音画同频增美意

以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旋律和歌词画面同步呈现,可让学生沉浸、享受、释放,从而增值审美经验,涵养高雅情趣。“音画同源”说虽然有待考证,但是利用学生的爱好,在课堂“最后五分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播放,从而营造情境,深化情感体验,则是一种好选择。

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以下简称“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选择朴树演唱的歌曲《那些花儿》作为课堂结束。在学生聆听歌曲后,教师可以用“生命如花,飘香的灵魂却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永远绽放在另一个心灵之中,让我们用自己的成长来告慰那些曾在我们生命中飘香过的灵魂吧”作为结束语,引发学生情感的强烈共鸣。《那些花儿》不论是歌词内容还是意境都比较契合《紫藤萝瀑布》,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宗璞在文中传达的怀念和感伤,进而更深切地体悟成长和生命的内涵。又如教学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蒹葭》时,辅以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秋水伊人”意象。

(二)活动型设计:课堂演绎重体验,活动激趣提兴致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倡的“以学定教”和“学生主体”教学理念,课堂“最后五分钟”活动设计也应围绕学生学习的增值展开。如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请几名学生分别扮演“我”、父亲、杰利,让全班学生扮演记者,模拟“作家现场答记者问”。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表演能力、注意力和兴趣点,进而以演绎的方式解答课堂生成的疑惑。

活动型设计源于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针对问题“你希望课堂最后几分钟语文教师能做些什么”,部分学生反馈希望教师设计课堂小游戏。笔者尝试开展成语创作、故事接力、集体造句、诗句比拼等不同类型的游戏,效果不错。如成语创作游戏,即教师让学生罗列出该课出现的成语,筛选后再让学生开展两分钟即兴“成语连段”活动,优胜者获得课堂加分。学生在紧张兴奋的状态中迎来下课,不但更准确地掌握了成语,还能化机械记忆为语用体验。又如故事接力游戏,教师设置故事开头,让学生在每次课堂的最后五分钟把故事接下去,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课后讨论的兴趣。

二、沉浸体验,总结升华

《课程标准》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课堂“最后五分钟”,教师可运用诵读和写作来实现教学增值。

(一)诵读:美文共读研文本,情感升华得共鸣

语文学习重品读感悟,《课程标准》对文学阅读的要求,没有停留在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魅力上,而是要求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如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时,为消弭学生与中年人的代际差异,在课堂“最后五分钟”,笔者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末句,并作朗读指导:“慢慢地”三字要放慢速度,“稳稳地”三字要增加声音的厚度和重度,“整个世界”四字声音要洪亮上扬有激情。学生通过沉浸式朗读,增强表现力、演绎力,更深刻地体会了责任意识和家庭亲情。笔者再由此拓展到“说说我的家庭”,引导学生在动情回忆和诉说中结束课堂学习。

诵读型结尾的增值点在于,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了前面环节的所学,又为“说说我的家庭”蓄势铺垫。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人的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及美好的人性的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育、升华[2]。这一方法适用于抒情性、描写性较强的课文,如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济南的冬天》等。

(二)写作:片段写作练能力,以文为马逐芳华

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可以通过写作型活动来落实。课堂“最后五分钟”的教学,教师与其侃侃而谈,不如把时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对课文的思索,让学生以文为马,驰骋思维。如教学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社戏》时,笔者在课堂结束前播放西溪湿地龙舟竞渡视频,让学生为杭州本土民俗写片段作文,并给出提示与要求:(1)可用一个词、一句话来表达;(2)可模仿课文第11~14段的比喻句或通感写法;(3)结合课文第21~22段的描述,综合运用精到的形容词、动词,生动的修辞,巧妙的方法,丰富的想象,为龙舟赛况写片段作文。学生化视觉音像为文字,在遣词造句中深化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对语言文字的珍视。

写作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桃花源记》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就文中的内容进行课文片段补写,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中《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多种不同角度的片段写作,能让学生有更为丰富的角色体验和情感增值。

三、补充资料,深度迁移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基于个人语言文字的积累与实践。课堂结束环节的设计立足课本、内引外联,不仅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也是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基石。

(一)积累:日积月累强基础,知识记忆促巩固

人物传记、新闻、调查报告、议论文、说明文、科普文章等非文学类文体作品,文体特色鲜明,实用性强。以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巩固识记知识,梳理知识结构,让学生在课堂“最后五分钟”开展积累型活动,是较为高效的学习方法。

基于阅读扩容,笔者所在教研团队陆续开设高效阅读系列课程,“高效精读环境描写训练”“高效精读段落概括”“高效精读语段作用题训练”都在课堂“最后五分钟”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3]。教师絮絮叨叨地说,不如还学生一个安静自悟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完成梳理、归纳、整理、提炼、应用。

(二)拓展:悬念设计留空白,内引外联通思维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问题“你希望课堂最后几分钟语文教师能做些什么”,更多的学生表示出希望教师可以多拓展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系统地关注课本中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课堂“最后五分钟”,为学生迁移运用知识服务。如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中《智取生辰纲》的教学,课堂结束前,教师可让学生大胆猜测人物的个人命运:“杨志最后会和吴用等人同上梁山做好汉吗?在《水浒传》中杨志还将有哪些遭遇和事件?”这样就能通过单篇阅读带动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带着悬念开始名著阅读之旅。同理,教学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孔乙己》时,可以留下“孔乙己到底是死是活”一问,引导学生对国民性进行深刻思考;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留下“如果于勒发大财荣归,菲利普夫妇又会是什么态度”这样的反转型问题,让学生思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漠和虚伪。

当然,课堂“最后五分钟”的教学,也可以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如教学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时,可让学生自己巩固事理说明文的对象特点、语言特色,整理说理的思路,尝试把事理说明文的说理思路应用到同册中的《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的文本分析,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闭环,有效增值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课堂“最后五分钟”不是坐等下课的鸡肋时间,教师要通过碎片时间把握和活动微调,有效增值学生的学习效度、自身的教学效率和学科的学习效果。笔者希望通过以上对初中语文课堂“最后五分钟”增值的探究,能让一线教师重视并提升课堂结尾艺术,由此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的参与度,进而提升高阶思维。

猜你喜欢

高阶教材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有限图上高阶Yamabe型方程的非平凡解
教材精读
高阶各向异性Cahn-Hilliard-Navier-Stokes系统的弱解
教材精读
滚动轴承寿命高阶计算与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一类完整Coriolis力作用下的高阶非线性Schrödinger方程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