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实践:《读本》教学的育人新路径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为例

2023-11-08清华大学高校德育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28期
关键词:读本思政学科

唐 翔|清华大学高校德育中心;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级中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教学承担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但是实践中一些教师仍然用传统的知识教学的方式讲授《读本》,“画条条”“背本本”,背离了国家开设《读本》教学的本意。怎样充分发挥《读本》教学的育人价值?笔者认为,学科实践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一、学科实践概念的提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相互呼应,因此,其中关于“学科实践”的内容同样适用于高中各年段的课程教学。

(一)学科实践的内涵

有专家指出,学科实践即学科知识的发明、创造与应用的实践,它是一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从事学科探究的典型实践[1]。经过改造,学科实践可转化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亲身实践,在“做”中学,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真知,即坚持知行合一、用以致学。也有专家认为,学科实践指向的是学科探究、学科活动、做中学、具身认知,任何基于实践、通过实践的学科学习,都是学科实践的表现[2]。可见,学科实践比常用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活动教学、实践教学等概念的外延更大,也可以说这些概念都内含于学科实践概念之中。

(二)学科实践的意义

在核心素养时代,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为各学科回答如何更好地提升育人实效提供了新路径。核心素养三维立体的综合结构,决定了教学追求的不仅是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单纯的记忆、复述、重复无法形成核心素养,只能依靠体验、行动、创造等实践过程,才能在认识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促进个体认知结构优化、高阶思维能力发展、情感体验升华和必备品格的形成[3]。学科实践的意义就在于摆脱教学就是讲授或传递的定位,把教学看作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进而形成和提升素养的行动过程。

二、思政课学科实践的特点

尽管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推动了传统课堂的转变,但在实践中各类探究活动往往流于表面,未深入学科本质。而让探究活动更好地体现学科本质,反映学科魅力,才是学科实践的价值所在。学科实践不是对以往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进行否定,而是突出学科教学的知识或能力获得要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对于思政课的学科实践来说,就是既要有探究活动的实践性,又要有思政学科的思政味。《读本》教学属于思政课教学,它的学科实践也要体现出实践性与思政味的统一。

(一)实践性

强化思政课学科实践的实践性,一方面是注重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在课上或课下引导学生具身参与思政课的学科探究活动,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教师铺设的脚手架,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理解学科观念,形成学科思维。另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已有经验、现实生活在学科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围绕一定的议题,基于现实情境、真实任务进行学习,增强学生认识现实世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思政课学科实践所强调的实践性,不是简单地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原有教学的补充,也不是单纯地在原有教学方式中增加实践、活动、探究所占的比重,而是强调以学科实践作为学生学习内容和现实世界的联结点,引导学生在参与学科实践的过程中建构学科概念体系,掌握学科思维方式,实现知识意义的生成,最终回应并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二)思政味

学科实践是以学科为主轴的实践,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思政课的学科实践还要有思政味,即彰显思政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体现学科的精气神。思想性和政治性是思政课的课程属性,也应该是思政课学科实践的基本属性。不论是探究、体验,还是社会实践,都需要回到学科立场、学科属性,突出思政课政治定向、思想引导的作用。只有让学科特质与学生活动进行生动的相遇,才能发挥实践对于主体认识发展、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人是现实中的人,又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的人。思政课的学习最终要指向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要让广大学生在学科实践中真正站稳政治立场,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从而实现党和国家对个体价值的塑造以及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建构。

三、学科实践在《读本》教学中的设计理路

学科实践是一种为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基于一定的情境,围绕学科本质内容完成学科任务的学习活动,其设计离不开目标、情境、内容和任务四个要素。其中,目标是灵魂,情境是活动的载体,内容是核心要素,任务是达成目标的关键。

(一)素养化目标定位

要想落实学科实践,首先得确定学习目标,并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突出学习目标的素养化定位。素养体现为在现实世界的场景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是学科实践的应有之义。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大概念与思维方式,是思政课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高中阶段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也就是说,思政课或《读本》教学的学科实践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帮助学生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培养学生树立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引导学生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四是支持学生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以下简称“《读本(高中)》”第1 讲《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为例,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不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主要内容和地位分别是什么”这些知识性的目标,而是要围绕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将学习目标定位为:能够结合具体的实例,描述新时代这十年的成就、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阐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增强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社会主义强国实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从新时代和新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新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对时代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思想认同和理论自信,提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学习的自觉性。这样的目标更多关注的是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个体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

学科实践将情境视为学习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背景或支撑。只有让学习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缩短学生与学科内容之间的距离,才能使学生既产生亲近感,激发内在的情感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又感受到学习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思政课学科实践中的生活化情境,可以是指向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也可以是指向符合学科认知和生活逻辑的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从客观上来看,模拟情境使用起来成本低、风险小,并且容易操控,利于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日常生活、新闻报道、政策报告、历史文献、影视文学作品都可以是生活化情境的来源。

以《读本(高中)》第2 讲《目标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学为例,现实中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所作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不论是大国重器、乡村振兴,还是强军建设、文化唱戏,或是科技创新、美丽中国等,都可以作为学科实践的生活化情境选材。此外,围绕历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三步走”“新三步走”“两步走”战略安排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调查走访、人物访谈、宣讲演说等学科实践活动。这一讲可以创设这样的模拟情境:请同学们带着设计好的二十多年后的自己的名片,出席校友聚会,并围绕“复兴路上,强国有我”进行主题发言。笔者相信,只要教师在生活中用心发现,就一定能创设出符合《读本》教学素养培育目标和学情特点的情境,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融通。

(三)结构化内容统整

学科实践的开展要求学生在生活化情境的实践中学习相应的学科内容。学科内容的结构化对于学生的学科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学科大概念为主线,有序编排内容,通过议题牵引,融入情境线索,去除冗余,将碎片化知识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一过程就是学科内容结构化的过程。由于有效的知识结构实质上是概念结构[4],在《读本》教学的学科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读本》内容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整理和提炼,以核心大概念为骨架,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系统化、结构化的大概念网络。

以《读本(高中)》第3 讲《领导力量: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教学为例。这一讲的上位大概念为“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理论逻辑的角度分析,其内容可以包括“为何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何谓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三个维度。对应这三个维度,结合《读本(高中)》内容,教师可用“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等大概念为核心编排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如果说学科内容是符号世界,学科实践的情境展开是真实世界,那么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性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学科大概念,从而联结符号世界与真实世界。从这个角度讲,学科内容的结构化产生于生活化情境中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反过来说,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结构化思考,也会倒逼教师基于学科大概念网络,设计相应的生活化真实问题情境,开展学科实践。

(四)真实性任务设计

学科实践的核心是完成真实性任务。教师要让结构化的学科大概念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相联系,形成学科实践的主题,并设计一系列真实性任务,帮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学科核心观念,进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任务是我们对学生的预期成果要求,一般体现为具体的作品。任务包括成果(要形成的成果是什么?)和要求(要求或标准是什么?)[5]。思政课学科实践的成果按类型可以分为设计类(设计方案、制作成品等)、鉴赏类(影视评论、鉴赏报告等)、探究类(建议案、调查报告等)、决策类(作出决定并阐明理由等)。任务必须有“成果”,却不一定有“要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标准和要求很多时候并不明晰。但是学科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设计真实性任务时,要求或暗示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科核心观念或学科思维等,作用于活动对象,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用以致学的目的。

以《读本(高中)》第4 讲《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学为例。围绕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和使命,教师可以让学生登录“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网上展馆,从主题展览的展品中选择一件,设计解说词,分享展品背后的故事,感悟党的根本立场、宗旨和使命。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余走进其所在社区,了解社区党支部在实践工作中是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形成一个案例式调研报告。围绕“依靠人民创造伟业”,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所在城市有哪些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为主题,设计一次教育实践活动或参观游学活动的方案,或者布置学生观看电影《无问西东》,以“我可以为国家做些什么”为主题写一篇演讲词,并参加演讲比赛。学科实践中的这些真实性任务能有力地实现学科知识和生活情境的完整,加强其关联,提升课程教学的育人实效。

综上,《读本》教学强调的是素养,而素养总是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其培育不能离开真实世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应当充分发挥思政课学科实践的积极作用,将其作为《读本》教学的优选育人路径,从而帮助学生培根立德、提升素养。

猜你喜欢

读本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雏燕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