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党性原则的中国化改造与发展
——从《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3-11-08孙向阳

新文学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党性原则列宁讲话

孙向阳

由于受到“冷战”的世界格局和政治意识的影响,中国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都曾受到苏联的影响。“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①诚如R.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所认为的那样,在1949年至1957年时期,中国“在采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这一问题上是普遍一致的。这个模式提供了国家组织的形式、面向城市的发展战略、现代的军事技术和各种各样特定领域的政策和方法”②。

如果从文学体制的角度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生成与发展,不仅有着浓厚的“俄罗斯情结”,还无处不在地渗透着许多“苏联因素”,有着十分明显的苏联文学体制痕迹。第一次文代会上成立的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更名为中国作家协会)就明显脱胎于苏联的作协体制。1950年成立的中央文学研究所(讲习所),不管是在基本任务、管理模式,还是在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方式上都处处显示出苏联高尔基文学院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苏联文艺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经典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就十分明显地吸收了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的文艺理念及相关论述。透过《讲话》的酝酿与发表,或许我们会窥探到中国当代文学指导方针与行动指南的形成轨迹,能在更深层次上加深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到底是如何生成与发展的理解。

一、《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的发表与译名

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写于1905年,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文献,被誉为“共产主义创作宣言”。列宁写作此文时,俄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1905年,“流血星期日”事件之后,俄国革命风暴迅猛发展,政治罢工席卷全国,武装起义也在酝酿之中。沙皇尼古拉二世迫于国内政治形势,于1905年10月17日(俄历)颁发了《关于完善国家制度的宣言》(即“十月十七日宣言”),许诺“赐予”民众以“政治自由”,即人身不可侵犯和信仰、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承认国家杜马为立法机关,未经它的同意,任何法律无效,废除对报刊的预先检查制度。这样,沙皇终于在口头上宣布,俄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形势下,革命冲垮了过去的一些沙皇政府对政党宣传方面的限制。在此之前,俄国完全没有言论和出版自由,布尔什维克宣传党的观点只能在“非法”的条件下进行。现在,从法律上来说,可以公开出版自己的报刊,通过“合法”的途径传播党的思想观点。但是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只是替俄国争取到了一半的自由。革命还没有完成”③。不同党派群体的思想斗争需要建立党领导的出版社、报纸、书店等。要加强党的宣传鼓动工作,不断改变宣传策略,彻底去掉以前那种为了斗争需要而做的伪装,彻底放弃过去那种为了争取合法出版而做的妥协。

当时,许多人纷纷发表声明拥护社会主义,报刊上也充斥这类信口开河的各种声明,但是发表这些声明的大多是一些远离社会斗争的作家。在列宁看来,这样的“社会主义”很容易导致一种无原则性。对此,列宁强调指出:“非党性是我国革命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产物。”“谁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站在资产阶级制度方面,谁就不能不倾向于非党性的思想。”而严格的党性,则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随行者和结果”④。在革命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倾向于革命的人也会加入其中,他们身上具有种种不太符合党的纲领的思想。一定要有严格的党性,并以党的纲领来消化这些人,使他们接受党的纲领,而绝不允许这些人带着种种“异想”进入党内,并最终改变党。在党的报刊中,“有些人没有成熟到具有党的观点,实质上还不是党的人,他们认识肤浅或思想畏缩,另一些人想表达党的观点,出于无奈而吞吞吐吐”⑤。因此,列宁坚定地认为,保持党的组织的思想纯洁性,并用这种纯洁性来保证党的纯洁性,保证党在革命时期永不褪色,这至关重要。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列宁才根据当时政治和思想文化斗争的实际需要,写下了这篇《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发表于1905年11月13日的《新生活报》第12号上,署名尼·列宁。在这篇文章中,列宁第一次公开地、毫不含糊地提出了“党的文学的原则”。同时,他还明确指出,同无产阶级公开联系的文学才是真正自由的文学。

20世纪20年代中期,这篇文章被译介到我国。在1926年出版的《中国青年》杂志第6卷第19号(总第144期)上登载了该文的译文,署名一声(原名刘一声),译名为《论党的出版物与文学》。1930年2月,上海《拓荒者》杂志第1卷第2期刊载成文英(冯雪峰)的节译,题为《论新兴文学》。1933年,瞿秋白也节译了该文,译名为《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收录在由鲁迅收集编辑的《海上述林》(上海内山书店1936年出版)中。1943年4月,重庆读书出版社翻译出版苏联艺术出版社编印的《列宁论文化与艺术》,全文收录了该文,译者署名是著名翻译家萧三。不过题目并没有改变,还是沿用瞿秋白的翻译标题《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1942年5月14日,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发表了博古的译文,标题译名依然为《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1944年7月15日,苏联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在《群众》周刊上发表文章,也是沿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这个译名。在1953年版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注释列宁的这篇文章时,采用的就是《解放日报》上的译名。1944年,周扬编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在“无产阶级文艺”部分全文收录该文,名称亦为《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1949年以后,我国编印出版的《马恩列斯论文艺》不同版本中,都收录了该文,译名都为《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直到1982年,在胡乔木的倡议下,重新翻译该文,以《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为标题刊载于1982年《红旗》杂志第22期上,并以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斯大林编译室的名义,专门在同期发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的中译文为什么需要修改》一文,对该文的写作背景、中心内容和翻译处理等问题作了扼要说明。后来,该文收入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的《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版第12卷。至此成为至今未变的定本⑥。

二、《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的基本文艺思想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中,首先批判俄国沙皇统治的黑暗时代。“这个该诅咒的时代”⑦,表现在文学写作上就是“伊索寓言式的笔调,文学上的卑躬屈膝,奴隶的语言,思想上的农奴制”⑧。这样的现状衍生出了许多虚假、不正常和畸形的现象,也混淆了党的报刊和非党的报刊、非法报刊和合法报刊的面目。接着,列宁批判了资产阶级的不良写作风气,包括“名位主义、个人主义、‘老爷式的无政府主义’和唯利是图”等⑨,这种写作热衷追逐名位,缺乏对事实真相的探求,没有写作者的骨气。

列宁在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腐朽之后,竭力探寻党的文学的建设路径,明确提出了文学的党性原则:“文学应当成为党的文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提出党的文学的原则,发展这个原则,并且尽可能以完备和完整的形式实现这个原则。”⑩列宁所说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就是写作、出版和文学上的党性原则。他主要从文学事业同整个革命事业的关系、文学事业同党的关系两大方面加以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文学事业必须成为无产阶级总体事业的一部分,文学家一定要参加党的组织。列宁说:“这个党的文学的原则是什么呢?这不只是说,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文学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打倒非党的文学家!打倒超人的文学家!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一部统一的、伟大的、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列宁运用“齿轮与螺丝钉”这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明确地规定了文学事业与整个无产阶级总体事业之间的关系。它们两者是齿轮、螺丝钉和机器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要服从“整体”并为“整体”服务。这个关系确定了绝对不能改变。基于这样的前提和事实,列宁才要求从事文学事业的人,要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个党的事业联系起来。这既是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需要,也会给写作者和文艺家的实际工作带来好处。与此同时,列宁还要求文学家一定要参加党的组织,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摆正自己同党的关系。列宁指出:“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文学家一定要参加党的组织。出版社和书库、书店和阅览室、图书馆和各种书报贩卖所,这一切都应当成为党的机构,都应当请示汇报。有组织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应当注视这一切工作,监督这一切工作。”在列宁看来,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党必须领导一切,监督一切,以确保这一领域的正确方向和党的纯洁性。对于企图摆脱党的领导和监督的杂志、报纸、书店、出版社、发行所等,必须立即进行指导性改造,使它们扭转端正自己同党的事业、党的组织的关系,“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民主的’文学才会成为真正社会民主主义的文学。只有这样,它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只有这样,它才能在资产阶级社会范围内摆脱资产阶级的奴役,同真正先进的、彻底革命的阶级的运动汇合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党性原则在尽可能地完备与完整的形式中得以实现。

无产阶级文学事业必须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必须培养和造就新的写作队伍。列宁认为,无产阶级的文学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文学,“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文学的党性原则做了具体化阐释,揭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本质特征。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真正主人,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最为深重,是历史上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他们不仅需要解放自己,而且还要解放全人类,建设和创造新的理想世界,把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到最新水平。他们应该享受最好的物质文化,也应该享受最好的精神文化。文学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文学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要真正实现文学“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目标,列宁认为,必须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新的写作队伍。他明确指出,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而写作的文学,将是一种真正的“自由的文学”,而不是为了“私利贪欲”,也不是为了“名誉地位”,而是为了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这样的任务只有培养和造就新的写作队伍才能实现。培养和造就新的写作队伍,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改造旧的写作者,即“经常把不十分彻底的、不十分是纯粹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十分正确的个别分子或流派吸收到自己党内来”,用无产阶级“结实的胃”,来“消化”“改造”这些“不彻底的人”,使他们逐步转到无产阶级写作队伍中来。如果他们是在“利用党的招牌来鼓吹反党观点”,则毫不犹豫地把他们“清洗”出去,以保证无产阶级写作队伍的纯洁性。二是培养新的特别是从工农群众中发现和培养新的写作者。他希望在群众中做实际工作的同志里面能够出现更多新的写作者,能够“用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经验和生气勃勃的工作去丰富人类卓越的革命理想”,“使过去的经验(从原始空想形式的社会主义发展成科学社会主义)和现在的经验(工人同志们当前的斗争)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为工农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

文学事业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但在阶级对立依然存在的社会中,不可能有“绝对个人的思想创作的绝对自由”。列宁提出,文学创作有其特殊性,要给作家充分的创作自由。每一个作家都可以自由自在地、不受任何限制地写他所愿意写的一切,说他所愿意说的一切。“无可争议,文学事业最不能作机械的平均、划一、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议,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尽管作家在思想、形式以及内容等方面有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但列宁强调这种创作自由不是绝对的,“绝对自由”只是资产阶级掩盖其阶级本质的欺骗手段。因此,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创作自由,为了哪一个阶级。在一个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只有阶级的自由,没有超阶级的自由。只有具体的自由,没有抽象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列宁针对鼓吹超阶级的“绝对自由”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你们所说的绝对自由都是假的。在以金钱和权力为基础的社会中,在劳动群众做乞丐而一小撮富人做寄生虫的社会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实在的‘自由’……要知道这种绝对自由是资产阶级的或者是无政府主义的空话(因为无政府主义作为世界观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思想)。生活在社会中却要离开社会而自由,这是不可能的。”

由此我们再来考察《讲话》之于列宁思想的关联和发展。

三、《讲话》对列宁文学党性原则的吸收

毛泽东的《讲话》结合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并把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明确提出了以工农兵为中心的文学党性原则的学说,这是对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大贡献。《讲话》“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是毛泽东同志用通俗语言所写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

毛泽东是一位文艺理论和思想修养深厚且最能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他在理论问题上能够最大限度地汲取国内外优秀成果,但绝不会“照单全收”,囫囵吞枣。善于充分地结合中国革命实际,作出选择性吸纳和中国化改造,是毛泽东思想包括文艺思想的方法特色。他发表的《讲话》也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在思想形成轨迹上,从《讲话》的提纲草拟到《讲话》基本观点的形成,都与苏联文学理论特别是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讲话》中直接引用了两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文艺观点,这两次引用都直接来自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谈到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时,毛泽东说,“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谈到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时,毛泽东说:“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由此可见,毛泽东《讲话》的一些重要的具体观点和思想观念,直接脱胎于列宁的“党的文学”的观点。只不过,“党的文学”这一核心观念被毛泽东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发生了切合中国实际的焕然一新的提升。在毛泽东看来,“党的文学”不再单单是列宁所说的文学的党性问题或者党对文学的管理问题 ,而是既然作为“党的文学”,党对所有“文学”就理所当然地体现出一种权威的支配性的政治化倾向。“正是在这点上,毛泽东在《讲话》中对‘党的文学’观念的强调就不仅仅是承续了列宁的思想,而且更是表达了某种超越性意图,‘党的文学’观因此再也不能仅仅视作列宁的了,它已在可能的话语逻辑层面和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文艺实践层面打上了鲜明的毛氏色彩。”

申言之,文艺工作者首先要站在党性的立场上,摆正文艺与革命的关系。毛泽东在《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虽然这里的几个“立场”范围和要求可能不尽相同,但本质是一致的。其中“党性”立场是核心。正是站在党性立场这个高度,毛泽东才在《讲话》里重申了列宁关于文学事业是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文艺工作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的思想,并对列宁所作的“齿轮和螺丝钉”的比喻作了具体而辩证的解释。“我们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过分强调到错误的程度,但也不赞成把文艺的重要性估计不足。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了伟大的影响于政治。革命文艺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和别的更重要的部分比较起来,自然有轻重缓急第一第二之分,但它是对于整个机器不可缺少的齿轮和螺丝钉,对于整个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而言之,在毛泽东看来,“党的文艺工作,在党的整个革命工作中的位置,是确定好了的,摆好了的,是服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的”。毛泽东正是通过这些通俗而有力的语言,强调了革命文艺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地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

其次,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这是革命文艺的唯一正确方向。毛泽东在《讲话》的“结论”中,讲述的第一问题就是“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他把列宁的文学“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运用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正确方向。“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指梁实秋、周作人、张资平等人——引者按),而是为人民的……真正人民大众的东西,现在一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个“人民大众”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也是革命文艺的方向问题。这个方向不能、更不准出现任何偏差,否则,文艺发展就会偏离“新的人民的文艺”轨道,走上歧途。这是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唯一正确航向。我们的文艺实践将对这一理论进行不断的真理性验证。

四、《讲话》对文学党性原则的中国化改造与发展

毛泽东立足于我国文学传统和整个革命事业的现实需要,对“文学党性原则”作了一种中国化改造。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为了坚持党性原则、党性立场,毛泽东特别强调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列宁的党性原则除了强调文学事业是无产阶级革命总事业的一部分之外,也要求绝对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但《讲话》在强调文学事业要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的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针对延安文艺界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毛泽东认为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要求人们按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面貌来改造党,改造世界”,这一问题很严重,明确指出:“你们那一套是不行的,无产阶级是不能迁就你们的,依了你们,实际上就是依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同时,只要“他们比较地倾向于革命,比较地接近于劳动人民”,都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争取他们到为人民服务的战线上来”。一句话,对待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要“改造”,又要“团结”。如果放任、松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问题的危害性,有可能产生“亡党亡国”的后果。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高度及政治警惕和焦虑。毛泽东如此重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从客观上“规约”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身份地位及其文艺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基本评价,影响极其深远而广泛。

二是为了创建人民的新文艺,在强调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同时,特别强调了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如何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和毛泽东的《讲话》都涉及文学的服务对象问题,都认为文学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但列宁没有解释人民的具体概念所指,毛泽东明晰解释了人民的具体内涵。他指出,人民就是“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我们的文学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着上面说的四种人服务。那在具体创作实践中如何为工农兵服务呢?毛泽东认为,文艺必须普及服务,就是要立足于工农兵,要从工农兵的生活中挖掘文学艺术的创造资源。我们的文艺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要靠近人民,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三是在列宁“齿轮与螺丝钉”比喻的启迪下衍生、发展出一个新的理论命题——文艺从属于政治。列宁把文学事业比作社会主义民主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主要强调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部分”要服从“整体”并为“整体”服务。毛泽东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阐明文艺事业这颗“齿轮和螺丝钉”不仅要服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更要服从于现实的阶级政治这架特定的“机器”。“在现在的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纯粹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与政治并行或者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文艺从属于政治,但也会反转过来影响于政治。这不仅揭示了文艺和政治的特殊关系,而且后来也成为党的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实践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在文艺与政治的各种关系表述方式中,内涵的核心理念就是这一从属关系。

结 语

从苏联到中国,从《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到《讲话》,这一过程显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从此开创了解放区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纪元”。第一次文代会一致通过把《讲话》“规定”为新中国文艺方向的行动指南,“毛主席的《文艺座谈会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由此可见,以《讲话》为标志的发展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思想而来的世界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完成了中国化的创造性实践和转换。对今天来说,相比于具体论断,最重要的应该是在《讲话》对《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的中国化改造中蕴含和体现的有关“文学的党性原则”论述的政治意识和思想方法,其中凸显了中国文艺的主体性、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的根本性思考。“文学的党性原则”的深广度涵义也是我们新时代文艺实践的最重要资源。

本文系铜仁学院2021年硕士点和学科建设研究子项目“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列宁文学党性原则的中国化改造研究”(项目编号:Trxyxwdxm-010)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1页。

②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谢亮生等译:《剑桥中华共和国史·上卷 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页。

③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列宁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25页。

④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7页。

⑤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8页。

⑥鉴于“党的文学”一语在中国当代文学建构中的特殊作用,本文引用该文时,依然采用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全集》中的译名——《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

⑦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列宁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页。

⑧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列宁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4页。

⑨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列宁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页。

⑩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列宁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5页。

猜你喜欢

党性原则列宁讲话
“注水”讲话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国旗下的讲话
列宁报刊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微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男朋友
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正面报道工作
坚持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