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刘保昌的《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两湖现代文学研究》

2023-11-08孙淑芳

新文学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两湖现代文学书写

孙淑芳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两湖现代文学研究》一书是刘保昌先生2014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终成果。刘保昌先生鉥心刿目七载,以宏富的内容为学界贡献了一部地域文学研究的力作,在地域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基于文学天然的地域性,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文学,可谓源远流长并历久弥新,一直是文学研究者尤为关注的课题。进入21世纪,随着研究者对地域文化理论认知的深入,从地域文化角度研究文学的热潮居高不下,不仅相关论文、著作显著增多,而且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学术会议连年召开,从2003年在安徽大学召开的“明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迄今,在中国召开的此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至少有20次,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地域文学的研究。而刘保昌先生的《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两湖现代文学研究》一书正是在这一学术背景下诞生的最新成果。

尽管地域文学研究的历史悠久,但是,综观国内外,从地域文化视角综合研究两湖现代文学的成果,却尚未得见。刘保昌先生首次将两湖地域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将两湖文学看作一个整体,构建了一个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两湖现代文学的综合框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两湖文学对地域文化的现代书写,是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两湖现代文学最为全面而丰厚的综合性成果,弥补了学界此前在这一研究上的缺失。该成果在地域文学研究上对学界有两大突出贡献:一是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开掘和凝练提升,构建了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创新了两湖地域文化书写研究的理论框架;二是在实践上通过精选作家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探究两湖地域文化与两湖现代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作用,为理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实证。

首先,在理论的建构中,刘保昌先生十分注重对历史的巡视与研究。他精心梳理了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四大方面历史:中外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史,中外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史,两湖文化认同和整体感觉文化区的形成史,两湖地域文化的流变史等,通过剔析大量的资料和作家作品,以充分的史实进行辨析、厘清、论证,为理论建构奠定基础。由对历史的巡视可见:地域性是文学的先天品格和独特因素,世界文学因为地域性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面貌;地域文化书写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文本叙事的重要功能,成为文学作品重要的美学原则;关于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的关系研究,学术界先后提出三种学术观点:中心、边缘论,南北、东西论,地域文化论。由于中心、边缘论,南北、东西论的抽象和笼统,随着宋代标志地域文学流派真正形成的江西诗派诞生,宋代以后从地域视角研究文化和文学的学术热潮不断。基于以上四大历史的研究,刘保昌先生构建了三大理论体系。

第一,构建了两湖地域文化的理论框架,将丰富复杂的两湖地域文化集中呈现在两种文化精神和三个文化板块上。作者在广泛深入研究两湖地域文化历史发展和对不同文化传统辨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两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征及两者之间传承与创造的关系,将两湖地域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热心向洋、九死未悔的外向进取精神;一是冷眼观世、思辨自适的内向掘进精神。在历史的演进中,这两种文化精神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孕育了两湖文学史上两支对立互补的文学流脉,也孕育了兼容入世与出世精神处于两难抉择苦闷中的两湖文学作家。因此,刘保昌先生提出: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两湖文学时,要立足于“了解的同情”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回归历史现场,复活一个真实的现代两湖文化空间,研究才会具有坚实的论证基础。两湖文化在历史的流变中,经历了既对立又融合的发展,最终呈现出三种主要形态,即少数民族文化、楚文化和经世致用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对两湖现代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应于三个文化板块:西部(武陵)、两湖中部、东部地域。由此,刘保昌先生从宏观上构建了两湖地域文化的理论框架,为开展两湖现代文学文本细读、审美观照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作者通过对中西方学术路径的观照,构建了两湖地域文化书写研究路径的理论框架。中西方学术在历史发展中一向注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研究方法,作者从传统的学术路径中汲取营养,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一是文学史不应该只是时间概念,它还是空间概念,是时空一体的结果。文学史需要注重时空研究,深入探究空间的审美价值。在对两湖现代文学史上的地域文化书写研究中,作者既注重历时性的线性研究,又注重共时性的空间研究,视空间与时间为同等重要的两个维度,由此获得了与以往文学史书写不一样的结论。从地域视角透视两湖现代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可以发现地域为文学所带来的独具个性的审美和五彩缤纷的面貌。二是作者强调创作主体与地域环境的互动性和古今之间的流变性,注重动态的对话式研究,而非静态的机械决定论式研究。邓伟曾在《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一文中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形成了一种较为僵化的决定论思维模式,他指出:“今天,当我们反思其时为数众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成果时,感受到的或许是困惑。因为,这种研究逐渐成了一种较为僵化的模式,它不能意识到地域文化所面临的现代语境,也不能意识到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域文化在共时性话语结构中的建构与指向,以至很难对研究对象作出深入和有说服力的分析。”①刘保昌先生可谓有效地打破了现今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所形成的这一较为僵化的决定论思维模式。

第三,构建了两湖地域文化书写的理论体系。地域文化书写是中外文学史上普遍存在的创作现象,富于特色的地域文化构成了文学独特的审美趣味。作者在对两湖地域文化书写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文本进行细致解读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了地域文化书写的优劣得失,深入思考了地域文化书写对于文学现代转型的意义,构建了地域文化书写的理想境界。怎样的地域文化书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正是该专著研究十分关切和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地域文化书写研究最有意义的问题。作者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以开放的现实形态的地域文化表现为抓手;二是着重表现贯通古今中外的地域文化精神,提倡潜移默化地达到地域文化书写的一种化境;三是尤为注重创作主体的价值,注重创作主体地域文化书写的当下性。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地域文化书写审美成就的重要条件,创作主体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选择和运用的水平高低会影响到地域文化书写的成败。不同的创作主体面对同样的地域文化资源,通常会有不同的选择、化用和表达方式,呈现出来的地域文化面貌、审美表现、思想特征、书写意义等也各具特色。

其次,在实践上,刘保昌先生在众多两湖现代文学作品中爬罗剔抉,选择两湖地域文化书写典型性文本进行深耕细读,先是专章研究了两湖现代文学的历史书写,然后对应三大文化板块研究了两湖地域文学。诚然,从地域文化传统角度观照两湖现代文学可见,其中贯穿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忧国忧民的经世致用文化与以老庄为代表的适己生存的道家文化和佛禅文化两大思想脉络。但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以这一“二分式”哲学抽象思维划分文学作品,而是具体文本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到创作文本的复杂性,在呈现出两湖现代文学中地域文化书写丰富多彩面貌的同时,深入开掘了文学创作主体与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历史的文学呈现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叙事,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思想文化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作品中的叙事内容,使作品呈现出特异的地域文化景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富于启示性的思想意义。作者对两湖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书写进行专门研究,深入发掘了地域文化因素所增加的审美趣味和地域文化所具有的多种叙事功能,呈现出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历史书写摇曳多姿的面目,及其在丰富而生动的地域文化中所获得的生机和活力。基于对两湖历史书写具体文本综合性分析,作者提出了两大重要主张:一是历史书写要立足现实,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去透视历史,从历史题材中发现其现实意义,使历史与现实相交融,既具有历史的厚重又具有时代的生动性;二是现当代历史书写需要历史观的现代性转换,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相结合,突破既有内容和框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对两湖历史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得失成败进行评价的同时,也对两湖地域历史书写乃至民族文学的未来和出路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满怀信心地指出:每一部历史小说都可以看作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再发现,民族历史小说创作大有可为。

在对两湖历史的文学书写研究之后,专著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分三大文化板块具体透视了现代文学史上两湖地域书写的真实面貌,地域文化为现代文学增添的独特美学特征,以及地域文化书写的价值与意义。三大板块的两湖地域书写,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解读,“两湖武陵地域书写”选取了十位作家、“两湖中部地域书写”选取了九位作家,“两湖东部地域书写”选取了十一位作家,不仅不同文化板块的不同作家呈现出不同地域书写的鲜明特色,而且同一文化板块的不同作家也呈现出同一地域书写的个性化特色。如“两湖武陵地域书写”一章中,虽然选取的两湖现代文学作品都对苗族、土家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两湖武陵地域文化进行了审美表现和艺术表达,但不同的作家对地域书写的内容、方式、风格等却有很大差异,从而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武陵地域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思想特征以及由此为文学作品带来的富于个性化的审美特色和书写意义。

苗族作家沈从文小说中渗入作家主体情感的武陵地域书写,具有营造桃源世界,再现自然生命形态,批判国民性,推动小说叙事进程等重要作用。同为土家族作家,李传锋在小说中将地域民族风情与时代性相结合,并体现出理性的反思;叶梅在小说中对武陵地域土家文化的书写模式,使其走出了一条独具风格的文化乡土写作路径;孙健忠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武陵土家族神魔艺术世界;蔡测海在小说中饱含深情地呈现了土家民族文化和武陵地域自然背景,写出了土家民族新的史诗;黄永玉作品中的“朱雀城”集中体现了地域民族文化的创造性想象;田耳在作品中将佴城地域文化书写作为背景潜在地影响着小说叙事并使其参与着新的综合的创造,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佴城”叙事。回族作家马笑泉汲取梅山文化自创现代笔记体小说,重塑巫地传奇,再现了武陵地域文化精神。古华的《芙蓉镇》、叶蔚林的《蓝蓝的木兰溪》均将两湖地域最南端瑶族居住地域风景和浓郁的风俗民情书写纳入审美建构之中。古华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是,以地域风俗民情的变化展现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迁;叶蔚林小说兼具牧歌情调和时代气息,也有以批判山村愚昧落后的风俗观念为目的的创作。十位作家对两湖武陵地域的书写已是色彩缤纷,加之“两湖中部地域书写”和“两湖东部地域书写”,这些典型性现代文学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两湖独特地域文化面貌真可谓蔚为大观。

从地域文化视角对具有代表性的两湖地域书写细致解读可见,两湖现代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景、风情、风俗和精神风骨,地域色彩十分鲜明,尤其是对于楚地巫骚文化传统的书写,给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两湖地域文化对现代文学影响极为深刻,“惊采绝艳、绚烂多姿、沉痛悲郁、苍凉奇峭的楚风仍然被视为两湖现代文学的卓异风格”②,地域文化为两湖现代文学增加了特有的审美因素并开拓出新的审美表达空间,从而使两湖现代文学具有与既有文学史中书写不同的一面。基于文本细读,刘保昌先生富于辩证地揭示了地域文化与创作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表现出两湖地域文化对于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审美品格形成与发展的意义,以及创作主体对两湖地域文化传统的个性化汲取与创造性书写。由此,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书写不仅呈现出以屈原、老庄为代表的两大精神传统为主的地域文化的复杂性,而且呈现出创作主体和创作文本的丰富性。

另外,刘保昌先生并未单纯去分析两湖现代文学中地域文化书写的审美表现和审美功能,而是将地域文化作为影响审美建构的一种重要因素,将其放在参与建构文学作品现代审美特征中进行综合性分析。需要强调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两湖现代文学作品,在地域文化书写上虽然均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但更注重“现实性”,关注作家主体在地域文化资源运用上的创造性选择和对其意义的个体化阐释。刘保昌先生分析总结了两湖现代作家地域文化书写的三种境界,认为最高境界就是:“以地域文化的现实形态作为根据,在精神层面沟通古今中西文化的流变,不变形,不夸张,不拼贴,文本内在地贯注地域文化的传统精神,聚焦‘现实的’‘开放’的‘进行时态’中的地域文化修辞立其诚,以不露声色的文字呈现臻于地域文化书写的化境,体现出‘现实主义’文学的真正魅力,此类创作代表了两湖现代文学中地域文化书写的最高峰。”③刘保昌先生通过两湖现代文学典型性文本细读提出的这一地域文化书写最高境界,意在阐明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中的价值,为当下文学创作的地域文化书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而避免机械拼贴式写作和主体意识过于强烈而损伤真实性的书写方式。

阅览全书,我们可以发现,厚重是该专著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厚重,不仅仅体现在63万字的卷帙浩繁上,而且体现在作者呕心沥血的实证研究上。书中的论证均建立在对大量史料的发掘、整理、分析或引用上,这些史料既包括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文献资料等,也包括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作品。书中所论及的每一个问题,基本上都以丰富的历史记载、文献资料、文学文本等予以详实的论证,而且基本上为从先秦到当代跨度相当大的历时性研究,具体到每一个时代又有共时性研究,极具说服力的论证带给读者的不仅是密集广博的知识,更是作者在研读大量史料爬梳剔抉之后富于逻辑性深入分析的创见。在著作“第二章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中,为了考证两湖属于同一个感觉文化区,两湖文学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作者利用三节内容分别从共同地理基础、共同政区基础、共同文化认同三个方面开展研究,通过采用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跨学科研究和对大量史料记载的分析,充分论证了两湖整体感觉文化区的形成。其中,作者对两湖政区的历史变迁和两湖整体感觉文化区形成这两节均采用了历时性研究法,基于对从先秦到当代复杂历史史料的研析,勾画出历史演进的动态过程,从而得出两大结论:一是两湖在历史上大多时期同属于一个高层行政区域;一是两湖整体感觉文化区是客观存在的,区域共名为“楚”。而“第四节 两湖地域文化流变”,在历史上追溯更为久远,将两湖地域文化历史追溯至远古时代。作者于第五节中论证“两种文化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两湖地域文学中的体现,仅当代时期就选择84部(篇)作品进行共时性概要分析。该著作历时性研究中其实是包含有共时性研究的,由此形成更为丰厚且具说服力的论证依据。

尽管该著作在两湖地域三大文化板块书写中共选取了30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对他们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文本细读和解析,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事实上,在这一学术成果的背后是作者对古今中外无以计数的文学作品收集、梳理、细读、提炼所付出的诸多心力。据粗略统计,该专著中涉及的文学作品达500部(篇)左右,虽然大多数作品以概要分析面貌呈现,但这些作品同样需要花费大量的功夫研读之后方能进行概要分析。

厚重,还体现在作者视野开阔、尊重复杂性上。开阔的视野是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前提,共同的文化想象和心理体验是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基础。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作者均以古今中外的开阔视角去透视,既注重宏观上的理论研究又注重微观上的具体作品分析。作者将两湖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置于现代中国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乃至世界现代文学的地域文化书写的宏阔视野下观照,既注重纵向研究又注重横向研究。同时,也将其放在与其他地域文学、域外文学的综合性比较研究中去透视其得失成败,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去透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另外,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两湖现代文学,不管是两湖地域文化还是两湖现代文学,具体到历史实际和具体文本中都十分复杂,作者均未仅采用看似简单化的二分式哲学抽象思维去分析,而是尊重其复杂性,再现了鲜活的现代两湖地域文化空间,还原了丰富复杂的两湖现代文学创作文本,并在分析具体文本中呈现出创作主体思想的丰富性。

该专著是迄今国内外唯一一部从地域文化视野研究两湖现代文学的综合性成果,其创新性是不言而喻的,且具有重大突破性的意义,堪称两湖地域文化书写研究的扛鼎之作。第一,基于地域文化论、文学地域论的研究,突破以往在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较为关注地域文化表面特征的局限,深入开掘了两湖地域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精神、人文环境、文化心理结构,构建了两湖地域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二,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突破以往封闭性论证的局限,充分关注到两湖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创作主体的个性化和两湖现代文学的丰富性,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两湖地域文学进行文本细读,有力揭示了地域文化和创作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呈现出两湖现代文学文本中地域文化的真实面目、审美表现及其书写意义。第三,基于创作主体对地域文化传统资源个性化选择和创造性运用的深入解读,突破以往地域文化书写浅层次拼贴式写作和地域文化面貌失真式写作两种方式局限,提出了两湖现代作家地域文化书写的最高境界,为今后地域文化书写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第四,基于两湖整体感觉文化区形成史的考察,突破以往将两湖作为功能文化区的局限,首次将两湖现代文学作为一个整体开展研究。

综上,掩卷沉思,意犹未尽。专著的突出贡献和突破性创新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钻坚仰高,专著中仍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本文中未能呈现出来。刘保昌先生兼具学者与作家的双重视域,不仅在学术上功力深厚,而且在文本细读上眼光独到。系统深入的理论建构和追求真知的实证研究无不体现出刘保昌先生研精覃思的学术精神和深受两湖地域文化浸润的楚地学者对两湖地域书写的深沉情怀。

注释:

①邓伟:《地域文化建构与民族国家认同》,《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②刘保昌:《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两湖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7页。

③刘保昌:《地域文化视野中的两湖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590页。

猜你喜欢

两湖现代文学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用什么书写呢?
“两湖”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两湖文学:作为整体感觉文化区
书写春天的“草”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镇远·两湖会馆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