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叙事结构下传统文化的情感传播探析
——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2023-11-08杨俊峰

声屏世界 2023年15期
关键词:典籍里的中国典籍情感

□ 杨俊峰

如何在综艺节目当中进一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引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进而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就值得文艺工作者深入探讨。《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运用多重叙事手法策略,以中国传统经典古籍中所蕴含的文化情感为着力点,通过情感还原、情感唤醒、情感互动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

多重叙事手法的交汇展现

文化叙事。传统典籍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典籍里的中国》将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作为传播内容,构建起以历史文化典籍为节目内核的当代视听新文本,使经典古籍重新焕发巨大的文化生命力。在节目中,节目组设置了访谈室、典读会、剧场舞台等环节,立足海量经典古籍,主持人、演绎嘉宾同相关专家学者深入到各种经典典籍中,对古代先贤们的思想和精神进行系统性的文化解读,细细品味中华典籍蕴含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用高超的视听手段和故事语言将典籍中的经典名篇展示出来。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节目中,节目组在典读会上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等专家学者,共同讲解《史记》中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方面的内容,深入挖掘《史记》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通过选取《史记》中记载的众多人物的历史故事片段,通过演员精湛的演绎更加直观地对典籍中记载的历史进行呈现,例如《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崇德尚武、勤政爱民于一身的黄帝形象搬上荧屏,为后世描绘了华夏民族的道德楷模、人文典范;《史记·陈涉世家》把人民当作英雄,为平民英雄义举立传,让观众更加深入体会《史记》中的文化深意。此外,节目还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史记》中的文化内涵。典读会邀请一系列享有赞誉的演员和嘉宾们共同深入研究《史记》中的经典篇目,通过对剧本、人物语言、形象塑造的深度打磨,最大程度向观众传递出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更加贴近历史原型人物的情感体验,将经典典籍转化为情感共鸣,激发观众对《史记》的兴趣,触达经典典籍的深层魅力。同时,典读会借助情感互动元素,设置了一些互动性强的吟诵仪式,让观众深度参与到典籍里的故事当中。例如,观众与演绎嘉宾在现场共同吟诵《史记》中的一些经典语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仅能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史记》的语言之美,同时也展现出典籍中所蕴含的深厚内涵与艺术价值。总体来说,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激活了我们内在的文化情感,使典籍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该节目不仅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它将古代与当下、理性与情感巧妙结合,以全新方式演绎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有着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时空叙事。《典籍里的中国》将古往与当今相连,多视角并行凸显节目的文化情感价值。节目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形式,在三重舞台呈现出多元的跨时空叙事,第一个舞台是话剧演绎历史故事,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来呈现历史故事场景和情节;第二个舞台是主持人撒贝宁不仅作为整个节目的串联者,同时也作为演员深入到舞台所呈现的历史当中,与演员一起完成从传统式到角色式的身份转变,连接了历史典籍故事与现实;第三个舞台是嘉宾访谈室,嘉宾在这个空间里对历史故事进行解读,为观众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这三种不同的舞台和各种表现形式,节目打造出了多层次的时空叙事空间,使观众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典籍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情感叙事。长久以来,情感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不同形式的艺术呈现,情感可以激发观众共鸣,并催生一系列的情感进阶。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媒介文本,其本质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因此必然会和情感发生勾连。[1]《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讲述典籍背后的故事和典籍文化的内涵,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叙事特征。中国传统典籍故事当中往往蕴含着古人与万物、古人与社会的各种情感联系,这种情感链接延续至今,依旧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及对其中蕴含的思想与智慧的深刻思考。在讲述《楚辞》中的《离骚》这一经典辞章时,节目描绘了极具才华和忧国忧民情怀,堪称浪漫主义典范的伟大诗人屈原,他追求真理、求问先贤,最终发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旷世名言,展现了屈原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而这种求索精神、进取精神、爱国精神,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之所在。这种精神促使观众重新审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激发了观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而这种情感叙事的力量也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凝聚力和对国家文化的认同。

《典籍里的中国》的情感传播特点

情感传播就是通过情感的渠道,把人类共通的情感注入电视画面之中,使观众在情感的体验、想象、享受中自觉地接受故事叙述,从根本上与其建立起一种持续的、长久的情感关系。[2]情感在电视节目的传播当中通常会成为一种表现方式,借此传达节目内容所表达的理念和引导受众的价值观,进而引发观众共鸣。

还原:文化情感复归。文化是一个符号传承体系,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秉承共同的文化理念,遵循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追求共同的文化理想。[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的种类和媒介的性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情感因素也不可避免地被剥离,因此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一些传播策略将文化中的情感还原,从而实现传统文化情感最大限度的复归。《典籍里的中国》选取了浩瀚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传统典籍作为传播内容,以电视媒介为载体进行重新演绎,用新的“感性”来还原传统文化的情感表现。由于传统典籍文化中蕴含的情感内涵与受众所接受的价值理念同根同源,因此作为一档大型文化综艺类节目,它对促进有共同文化理念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回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唤醒:情感集体记忆。中华传统典籍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节目通过对典籍历史故事的场景再现和呈现方式的革新,让观众对历史进行重温和感受,从而唤起他们对文化情感的集体记忆。节目将古代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颖而独特的跨时空表现形式。《橘颂》是屈原所创作的一首诗歌,描述了屈原对于橘树的赞美和借橘树寄托自身遭遇的情感表达。在一期节目中,选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千古的文化典籍著作《楚辞》,运用全新的视听符号和技术让“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与“古代读书人”屈原在所构建的多维立体化空间中跨时空进行古今对话,对楚怀王熊槐和屈原的友谊刻画以及屈原成为楚国大臣的全过程进行演绎,展示了屈原内心深处的爱国思想和情感寄托。这种情感不仅是屈原个人情感的抒发,更蕴含了中国人对国家和家乡的忠诚;“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将现代购买的橘子穿过大门穿越到战国时代递给诗人屈原,二人在交谈中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展现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共同的家国情怀从未改变。虽跨越时空但存有共同的情感,可以在观众心中引发对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情感认同,并唤醒与之文化情感相关的集体记忆。

互动:文化情感共振。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使新技术打破时空的束缚,观众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电视或其他媒介感受到来自千里之外的画面和声音。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观众的媒介体验得以拓展,人们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通过观看同一档节目、讨论同一话题、参与某种互动来交流彼此的意见或共享情感,借助媒介力量融入到虚拟的互动场景中。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无论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可以通过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并且,以亲身经历为前提和基础的参与可以共享情感,进而产生成员意识、归属感和群体向心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和互联网,在家中完成身体在场,并通过虚拟在场完成意识和情感的互动,最终发生情感的共鸣。[4]《典籍里的中国》围绕传统典籍这个文化符号,营造了一个独特的互动场域,促进了观众个体与个体间相同的情感共振。在第七期《楚辞》篇中,演员们共同吟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观众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依然能够穿过荧屏感受到吟诵的语言当中进取探索、迈步前行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根植在中国人的优良品质、家国情感力量之中,情感在节目的互动仪式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典籍里的中国》的情感传播价值

坚守文化内核,讲好中国故事。传统典籍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国历代文人千百年来的智慧、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团队深入研究中国典籍,邀请专家学者同嘉宾共同品读典籍故事,立足传统文化,来展现典籍中的思想精华和先贤智慧,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确保观众对中国文化的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手段,以历史故事为基础,打造了“时空交错”的大型多维舞台,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吸引力,诠释了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节目坚守传统文化内核,推出了一期又一期制作精良的视听节目,如《史记》《楚辞》《永乐大典》等,通过激活这些典籍中的文化情感来讲好中国故事,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提供更深层次的驱动力。

引领文化传承,活化中国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节目采用“研读典籍+创新表现形式+互动仪式”的方式,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盛宴,带来感官和情感上的极大震撼。节目解读传统典籍蕴含的价值与意义,挖掘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去阐释和演绎,进而产生与当代人的情感互动,拉近了受众与典籍的情感联系,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使观众更加了解典籍、关注典籍。创新的舞台设计和现代科技手段赋予传统文化的“当代性呈现”,更加便于观众情感上接受传统文化。典籍走出藏书室,生动活泼地展现了我国典籍文化的生命力,使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新性表达。互动仪式和现场观众的参与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体验感,专家学者的访谈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典籍的文化内涵,演员的精彩演绎使观众更好地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观众与演员共同吟诵经典语段的互动仪式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引领其传承与发展。

铸就文化品格,深化国家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在打造国家形象和培养民族精神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深入解读典籍中的经典思想和价值观,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为观众提供了文化思想的指引。《典籍里的中国》精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文化价值、故事叙述、互动元素等融入现代演绎中,激发观众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情感,观众不仅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找到了个人与国家紧密的情感纽带,强化了个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在节目中,典籍故事所传达的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引领着观众塑造自身高尚的品格和道德素养。同时,节目通过视听文本的呈现,传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如坚韧不拔、勇于求索、勇于变革等,不仅为观众提供了行为上的重要指引,而且加强了观众对国家的身份感和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了观众对国家的责任和热爱。节目本身已然成为了塑造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国家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文化共情接力,推动跨文化传播。《典籍里的中国》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平台。首先,节目通过对典籍中的经典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和呈现,突破了语言和地域的限制,使所有观众都能与中华文化产生情感共鸣,不论观众生活在何种文化背景之下,他们都可以通过节目的内容与情感的表达,与中华传统文化建立起文化共情;其次,节目注重打造传统文化的符号和形象,通过独特的具有中国文化地域特色的舞美设计、服饰表演等元素,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传递给观众,这种视觉上的感染力同样有助于触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引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通过实现文化共情和推动跨文化传播,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国内外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既感受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独特性,也增进了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跨文化传播的举措,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和融合提供了重要平台,为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新的思维路径。

猜你喜欢

典籍里的中国典籍情感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评论
《典籍里的中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央视“神仙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带你“穿越”华夏文明之美
《典籍里的中国》被赞“神仙”综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