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新闻客户端对乡村振兴的融媒体报道分析
——以“天眼新闻”为例
2023-11-08夏婉玉
□ 夏婉玉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促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其实施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地方媒体是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传播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天眼新闻”是由贵州日报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倾力打造的移动客户端,是报道贵州省各县市乡村振兴的主阵地。2020年7月,“天眼新闻”更是构建了贵州首家覆盖全省96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编辑部,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由点及面地在地方移动资讯市场快速形成了规模效应。通过观察《贵州日报》新闻客户端“天眼新闻”对贵州省各县市乡村振兴的相关融媒体报道,发现其在报道内容上有一定的侧重,报道的类型较之以往的时政报道也更加多样化,但仍存在宣传式报道、融媒体报道形式流于表面等问题。本文选取该客户端内近一年来关于乡村振兴的融媒体报道为研究观察样本,对该客户端内乡村振兴融媒体报道进行分析。
“天眼新闻”对乡村振兴融媒体报道的探索
“天眼新闻”作为贵州地方级新型主流媒体客户端,上承全国性的央级媒体,下集贵州各地县级融媒体,由其制作或发布的关于贵州省的乡村振兴报道更具针对性、深入性和多样性。总体来看,客户端内对于乡村振兴融媒体报道的作品体现了地方主流媒体在思维和技术等各方面的融合创新。
探究政策发展成果,重视专题深度报道。在“天眼新闻”客户端内,以“乡村振兴”为关键词进行融媒体报道搜索,能够明显地观察到专题类图文的系列深度报道占了较大比例,既有专题系列对贵州各县市的乡镇风采进行展示,如“高质量发展蹲点采访”系列报道,图文并茂偶辅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示了贵州各乡镇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划,也有聚焦于某一个县市深入展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生的变化,如《独山乡村振兴这一年》栏目,用翔实的文字和图片,全方位展示了独山这一小县的点滴变化,将独山县的变化发展与新国发2号文件及东西部协作发展相联系,深入浅出地说明独山的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及政策支持。在运用图文进行深度报道的同时,“天眼新闻”也充分利用丰富的采访资源,将其形成短视频,不仅仅投放于客户端内,也联合各县级融媒体的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多渠道、全矩阵的报道。
聚焦微小人物,生动讲述乡村故事。乡村是人、社会与自然所形成的地域综合体,乡村不仅仅只有农业科技、粮食丰收和政策下乡,更有农民生活、乡村故事、乡土文化,都可作为优质的报道素材。在新媒体时代,以融媒体报道的形式生动地进行涉农报道,能够让更多人直观地看到农村发展的新趋势、农民生活的新面貌和乡土文化的新传承。例如,在“逆流回乡的年轻人”系列融媒体报道中,“天眼新闻”将镜头聚焦于一批批曾经从贵州乡村中走出去工作、学习、生活现在又回到家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而回报于斯,为自己的家乡发展带来新理念和新技术,为乡村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希望与动能。新闻报道选材从微小的个人生命轨迹出发,展示青年个体与国家宏观政策相交融的过程。一方面既是对已回乡青年创业的肯定与支持,另一方面真挚且朴实的报道也吸引着更多在外的游子,是对青年创新创业回报乡村、振兴乡村的有力鼓励和引导,有利于舆论引导及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向,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施行。
除此以外,“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的十二时辰”这一视频报道更是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故事呈现大图景,创意性地以中国古代十二时辰为时间轴,展现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聚福新苑居民的一天。在宏大的扶贫搬迁政策中,聚焦于政策下微小平凡人所受到的影响,深入百姓生活的报道让受众更有亲近感,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变革。
多样化新闻产品,对领域展示乡村振兴。“天眼新闻”客户端内有许多关于黔乡美食的短视频报道,如讲述黎平县的腌鱼制作,揭秘雷山一颗银球茶的前世今生,体验沙坝河乡的葡萄采摘等。民以食为天,“天眼新闻”在对这些地处边远地区的不知名小乡村进行涉农报道之时,巧妙地选择了以美食为切入点,先通过美食来吸引大众的目光,再由美食引出乡村发展的故事,生动地呈现了鲜活具象的乡村图景,一方面让大众透过这个“窗口”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以美食为切口,能进一步带动乡村产业的振兴。此外,在“黔行记”系列融媒报道中,记者采取了行进式的采访,运用图文、视频等形式,透过《黔行记·老区新颜》和《黔行记·沿边新貌》两个栏目,向受众讲述边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故事。受众既可以通过短视频和图片直接明了地看到贵州沿边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山清水秀,也可以通过客户端内的电子版的《贵州日报》细致阅读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和沿边地区的新风貌、新变化和新成就。
此外,“天眼新闻”客户端还推出了音频栏目《天眼影像故事》,在《活力无限——省农科院园艺所培育多肉植物助力乡村振兴》这篇报道中,受众可以选择阅读图文,也可以选择播客式的音频畅听记者讲述主人公杨澜与多肉培育的故事。云周刊的报道形式也是“天眼新闻”客户端吸引受众进一步深度阅读的一大特色,《云周刊第99期|“沉睡”资源“生金”记》是针对乡村振兴这一报道主题的专门合集,《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联合各县级融媒体,集中对乡村闲置资源再转换成果进行采访报道,并制作海报形成云周刊。受众既可以在客户端内打开云周刊翻阅,也可以通过点击海报跳转至各县级融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内阅读。
“天眼新闻”在乡村振兴融媒体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随着全国各地逐步完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地方媒体逐渐成为了创新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在媒体融合的下半场,新闻产品在表达和呈现方面也已不仅仅只是图片与文字的简单相加,而是走向了内容和智能技术的相融,在内容的可视化呈现、产品的形态创新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但通过分析近一年“贵州天眼”新闻客户端内发布的有关乡村振兴的相关报道,不难发现省、县级融媒体在融媒体报道中还存在可提升的空间。
报道内容宣传化,效果差强人意。乡村振兴是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迄今已有5年多时间,在对“天眼新闻”客户端内近一年来涉及乡村振兴的融媒体报道进行观察后可明显发现其如今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展现乡村发展的优秀成果和乡村风采,多是以外部视角宣传式地报道乡村发展,一味地追求“大而美”的正面宣传,缺乏深入的问题挖掘,一方面难以为各乡村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弱化了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单一的正向宣传易引起受众的质疑,致使传播效果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天眼新闻”与全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都有着合作关系,客户端内针对各县市乡村振兴的报道密度较大,报道内容相似,受众容易产生阅读疲劳,一些报道的互动量和热度也都较差。
报道形式后继乏力,忽视农村受众。“天眼新闻”客户端内近来有关乡村振兴的融媒体报道大都是沿用以往既有的专栏系列报道,以图文为主,偶尔出现的短视频中所呈现的信息不够直观明了。即便是有H5动画、云周刊等类型的报道,但实质上也仅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内容部分还是简单的图文相加,对于乡村振兴政策的解读更是长篇累牍,并非是根据内容的特点、特色及相应的传播渠道进行的深度挖掘制作。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中农村网民的群体比例逐步扩大,对此,涉农报道也要面向身处城市的大众,要吸引不在乡村的人以最快、最直观的方式了解到广袤乡村的发展。此外,要谨记农村居民才是涉农报道的重要受众群体,要考虑这一群体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其知识和理解水平不及城镇居民。在新媒体时代,各客户端内的涉农报道不能仅仅是在呈现形式上“炫技”,更应该关注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处理报道的内容,让农民爱看、爱读,政策信息看得懂、用得上。
报道视角单一化,信息来源不完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参与者是农民,农民最关心的社会议题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他们理应在这个报道议题中拥有话语权并进行互动。但长久以来,生活在田间地头的乡村居民在这个议题的讨论中缺乏能够主动发声的平台,一线的反馈未能获得大众的关注。虽然“天眼新闻”客户端内有报道一些青年返乡创业致力于乡村振兴的故事,但多是经过单方面筛选的成功案例,更多的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要素失去了发声的机会。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发展战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但实际的效果好不好、作用大不大,只有身处乡村的农民群众才切切实实的知晓。地方主流媒体应做好传声筒,承担起推进乡村振兴大业中媒体生力军的责任和担当,将广大农民的声音向外真实传递,使新闻报道的信息来源更加真实和完整。
乡村振兴融媒体报道创新路径
以多元报道为平衡,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从纵向传播格局上看,省级地方主流媒体比中央级媒体的新闻报道更具有针对性,比县级融媒体的报道更具关注度,应利用好自有客户端的优势,从上而下地进行相关公共议题的舆论引导,真实客观地对乡村的喜人变化进行宣传推送,对乡村振兴的报道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导向。但与此同时,主流媒体需要适当报道乡村振兴中出现的负面问题,这也有益于“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的建设。当负面的事件发生后,应充分利用权威信源和多方信息优势,第一时间对事件追根溯源,督促形成解决方案,主动设置议程对舆论进行理性引导。
以乡村为重心,赋予农民乡土文化话语权。长久以来,农民作为被忽视的传播主体话语权较弱,不仅仅是农民个人,连带着传统的乡村文化也缺乏关注度,但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沃土,文化振兴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新媒体时代的涉农报道应借助智能媒体技术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活力,让农民的声音能够被放大、被听见,让乡土文化能够被关注、被传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例如央视频就通过网络海选、嘉宾助力、网民全程互动等多种创新形态,持续发掘培育“乡村网红”,打造体验式寻宝节目《村里有个宝》,优选出福建武夷山、河北木兰围场等7个直播地,以发掘打造“乡村网红”为切入点,通过“一个人、一条街、一座城”的变化,带领观众领略乡村图景、乡风文明建设,多层次展现各地乡村振兴建设硕果。对此,省级媒体也可以进一步向中央级媒体学习优秀的报道创意。
以受众为中心,精心策划,量体裁衣。“天眼新闻”作为省级新闻客户端,相比于央级媒体客户端来说,受众更为固定,自由度更大,更能打造出适合本地受众的融媒体报道。一方面,“天眼新闻”对接了90多个县级融媒体,稿件多且杂,想要面面俱到、条条呈现,不仅对于编辑和创作团队来说压力剧增,对于受众来说也难以兼顾,一一阅读,这就需要省级媒体中心对各地呈上来的稿件悉心挑选、精心策划,同时考虑到城镇受众和乡村受众,将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以相联系、有逻辑、有新意的最恰当形式呈现给受众。例如,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策划推出的《我和我的家乡@最美乡愁》融媒体报道,以创意手绘加H5动画的形式呈现,通过带领外国人看中国乡村发展的视角,将天津十个乡村相有机联系起来组成一幅地图,用互动集邮的方式徐徐介绍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的新面貌。这一融媒体报道以受众为中心,让大众不仅仅是简单的浏览新闻报道,更是可以通过客户端内AR功能扫描手绘画卷上十个乡村的标志或符号参与传播互动,做到了“用户思维”与新技术、新形式的有机融合。
结语
贵州地处西南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造成了省内的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在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后,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迈进的途中,贵州日报拥有丰富的可供报道素材,但在量多的同时更应做到“精”,进一步思考策划提升报道的互动性和人文性,而非只是将乡村以宣传式的图片和文字在客户端内简单相加呈现。
乡村振兴相关报道的受众不仅仅只是身处城市中的居民,更有实实在在生活在乡村中的农民。如何让农民了解政策、知晓政策并享受政策,如何让来自农村的声音被听见、被放大、被关注,是未来乡村振兴融媒体报道提升的重点。一方面,这需要媒体工作者进一步践行“四力”,深入基层乡村,讲好乡村故事,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另一方面,“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展现形式,创新且恰当运用智能媒体技术才能打造出新时代优秀的新闻产品。这二者相结合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得更深入,开展得更高效,乡村振兴的新闻报道也才会可持续且更有感染力与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