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场馆探秘”到“寻根中原”

2023-11-07徐永梅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11期
关键词:物象跨学科饺子

徐永梅

国外的跨学科研究是基本样态,杜威等著名教育家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长达一个世纪,美国、芬兰等国的小学阶段基本都采用跨学科学习模式。而在我国,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基于此,笔者尝试对跨学科课程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一、对照课标,明确跨学科课程的方向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原则,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我们明确了“跨学科学习”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化跨学科任务组成的学习任务群,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背景知识,调动多名教育者去合作,加强学科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支持学生习得差异化技能并进行持续性研究,提高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全人的目标。

二、理论支撑,明晰跨学科课程的探究思路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近年参与了万物启蒙“大单元统整”的语文教学联盟。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不仅仅是在语文教学中实践,更是在所有教育活动设计中,都以“学—问—思—辨—行”模型作为学习框架。

该模型出自《礼记·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用现代教育理论来看,“问思辨”教学可以表述为“以审辨教学培育儿童核心思维能力的课堂运行三阶”,连接课前的“学”、课后的“行”,教学过程分为“学—问—思—辨—行”五个完整的步骤,在极大尊重人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将学习从低层次的了解逐步引向高层次的创造。

三、多点开花,1.0版本的跨学科课程实践

2020年,学校全体教师进行了“PBL项目式学习”培训,开始基于学科进行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灾难课程、生肖“虎”课程学科节活动,都有了跨学科的影子。

2021年河南郑州“7·20水灾”后,我们设计了“灾难教育课程”,让学生基于真实情境,按照运用信息、分析推理、形成结论的框架,探究灾难产生的原因、影响,思辨“灾难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吗”,并设计出避免或应对灾难的策略、器具等。生肖“虎”课程重在探究“虎”作为十二生肖之一,与中国人在生活、精神、信仰方面的联系。我们从中华传统习俗入手,在中外文化碰撞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从文本到文學再到文化进行思辨,最终使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各学科项目式学习设计,涉及“光影翅膀”“笔筒”“日晷”“校园座椅”等项目,以“物象”为探究点,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生活链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人与物的关系,培养创新意识和思辨思维。

四、走出校门,2.0版本高校场馆课程的实践

2020~2022年,我们根据地处高校园区的优势地理位置,申报了“整合高校场馆资源,开发小学馆校课程实践研究”省级课题,课题结项并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本研究聚焦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六所特色场馆,场馆特色不同,探究策略不同。我们对场馆的规模、装修风格、特色主题、学科链接等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完成了六个不同主题概念的高校场馆课程群落,提供了可复制的课程手册。六大场馆分别在核心任务驱动下,完成大概念、大主题探究。每个场馆或设计成一年一次的螺旋递升系列课程,或设计成适合某一学段的单次教学设计,并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确定了每个场馆的探究主问题和学习单。我们借助学习任务单,形成可视化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拓宽思维广度和深度。

两年的场馆课题研究结项了,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颁布了。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课程实践完全符合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的要求,即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受场馆内容、接待人数等限制,我们的系统化、递增性、持续性的问题依然不能完全解决。

五、聚焦“中原”,3.0版本“在地风物”课程构建

(一)课程文化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我们想到了中原根文化。中原根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不仅包括以姓氏文化、客家文化、炎黄文化等为核心的中原根亲文化,还包括华夏精神信仰之根、文明文字之根、华夏帝都之根等。

于是,我们设想,将课程群建设的着力点定位为“天地之中”——带着孩子们在中原大地上寻根,找到自己和这块厚重土地之间相连的根脉。

(二)课程建构

我们将河南本土,尤其是离学生近的郑州及周边市县的物产、名人、山河、建筑等做了梳理,选出最有代表性的物象,又将这些物象按“文物”“文化”“文明”的层阶分类,最终确定了课程框架。

【中州文物】选取河南尤其是郑州当地最具特色的物产做探究对象,如新郑大枣、河阴石榴、饺子、烩面等,让学生从地理位置、气候、节日习俗等角度全面了解“老家河南”。

【中国文化】按历史发展顺序,选取中原文化的代表物象、人物做探究对象,如贾湖骨笛、莲鹤方壶、列子、贾鲁等,力图通过中原历史脉络的梳理,让孩子们了解中原地区的先贤阐述的精辟思想,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中和文明】我们选取代表中华文明的古建筑群为探究对象,如郑州文庙、嵩山、登封历史建筑群,致力于带领孩子们“致中和,位天地,育万物”。

(三)第一层阶课程实践

我们从第一层阶“中州文物”这个层面开始做起,选取了以小麦为原材料的中原地区代表性食物——饺子为探究物象,进行了系列课程的设计与实践。我们希望通过饺子课程的探究,让孩子们对饺子的历史渊源、发展变化和相关风俗等有所了解,并从饺子拓展开来,使孩子们了解河南的粮食作物、蒸煮文化、经济发展、民风民俗,培养对“老家河南”的感情。同时,也希望借助饺子课程,探索出一条“中州文物”课程群的课程设计、实践路径,并能借以迁移到其他物象课程。

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我们梳理出九大核心问题,如:饺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名字?中国八大饺子是怎么选出来的?饺子为什么不只中国有?为什么全国最大的水饺工厂在郑州?饺子里放钱是迷信吗?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运用推荐、想象、对比、思辨、迁移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跨时空思维、思辨能力和迁移学习能力。在跨学科课程的实践中,参与讨论、辩论的人数增多了。因为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以及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应用,在迁移应用中更加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尤其是在思辨环节,通过运用信息、进行推断、形成观点的思维训练过程,学生养成了基于资料整合和生活实践联结,进行深度思考和辨析的高阶思维习惯。在“行”的环节,我们引导学生跳出当前探究的物象,以一物识万物,完成思维模型的迁移应用,真正将知识学习变成能力提升。

接下来,我们将逐步拓宽学生视野,选取中原根文化中的更多物象,引导学生进行进阶课程的探索,以河南社会发展的万物为焦点,以思辨式跨学科学习为路径,明晰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天地之中”课程群,将带着孩子们在中原大地的沃土上寻根。

猜你喜欢

物象跨学科饺子
幸运饺子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饺子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