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构建“和合”校园
2023-11-07高代宝周媛媛
高代宝 周媛媛
教师心理健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教师地位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2018年10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中国心理学会等联合召开了全国首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促进活动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讨会。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提出了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措施及建议。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张宇燕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家长、社会和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关注,加强家校共育。
教师心理健康的现实困境
一是过重的职业压力。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教育工作承受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多种压力,如人际关系压力、职业角色压力、生活压力等。强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职业中存在的问题被放大,如教师的工资低、工作内容繁杂、工作竞争激烈、社会大众要求越来越高等,教师的心理压力越来越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是常态化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成就感,教师职业倦怠是当今社会教师心理发展的现实状态。情绪衰竭,会使教师为教学而教学,对工作失去激情,长时间处于情绪懈怠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会降低工作效率,也表现为缺少对学生的赞扬,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仅完成教学内容而缺乏情感沟通;人格解体在教师职业中表现为对待学生出现消极态度,面对教学没有激情,言语之间表现出否定学生的态度,甚至想要远离学生;低成就感是教师在工作中无法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面对教学往往仅关注学生成绩而忽略学生和自我的付出,经常性否定自我,逐渐降低工作中的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总是出现消极态度。
三是问题行为的出现。随着家庭、社会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教师的一举一动开始成为公众注意的热点。同时,面对新闻媒体出现的多次关于个别教师的负面报道,如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等问题而引发的伤害事件,导致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信任感降低,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
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在工作状态下能够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即教师的内心力量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状态,自我认知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
首先,教师要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教师要正面且直观地认识自我并能正确地接纳自己的职业,这是教师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当教师对其职业角色保持正确的认识,内心接受并真诚喜欢,才能切实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才能扎实开展好课堂教学和课下互动活动,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面对多层面的人物,教师人际关系是多样且复杂的。拥有健康心理的教师,能够合理地处理好与学生、同事、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与不同类型的人群建立良好的相处关系;与他人交往时,尊重、信赖、爱护与关怀等积极情绪多于敌对、妒忌、冷漠、生气等消极情绪。
再次,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教师情绪的稳定性和乐观性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心态和行为,并影响其工作状态和效率。在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学会调节情绪状态,改变处事方法,沉着冷静,积极面对。这种积极情绪状态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师者,范也。”教师情绪平和乐观,学生才会更关注自我成长而非教师情绪,更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最后,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教师要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不拘泥于固定、死板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活动时,设计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根据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构建“和合”校园的有效途径
一是完善师德考核,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当今社会,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素质较差,职业道德意识薄弱,教学方法死板老旧等,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消极行为。同时,有些孩子因为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问题处理能力,容易形成错误人生观念和行为方式;部分教师只重视学科知识讲授,忽视学生对基本品德的认知与习惯的养成问题。上述现象会干扰正常的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工作。由此可见,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出现的问题之一。另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对于中小学生的品德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关乎一个孩子一生的品格与修养。因此,强化师德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学校要从思想、制度上加大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专题讲座等,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宣扬心理健康的积极态度,使更多的教师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地正视自我心理问题;建立健全教师心理健康档案,每位教师都应熟练掌握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和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咨询。学校通过多种举措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宣传教育,让社会各界重视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营造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是发挥集体力量,做好教师职业规划。发挥教师高素质专业团体的力量和作用,改变教师工作的被动状态。教师要有危机感、使命感,要明白工作性质和自己的工作目标,为国家培养有能力的接班人,学会不断反思工作,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对职业有短期和长期规划,才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有目标、有方向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四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学校要把教师的职业培训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开展教师职业培训,同时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培训内容与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培训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队伍培训计划。学校可对不同学科教师提供对应培训条件,促进各学科教师对新知识、新理念的熟练掌握;采取多种有特色的培训形式,通过参观学习、听取名家讲座等形式使教师开阔视野,提升自身修養;定期进行教师心理健康测评,及时掌握教师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对应的自我咨询或寻求他人心理辅导,保证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稳定性。
五是重视教师职业压力源防范。为防止教育改革或发展过程中出现教师压力过大、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等现象,学校可以通过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文体活动等实现教师自我心理调节,形成“和合”的校园氛围。
六是完善教师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络平台。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所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服务。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构建教师心理咨询热线、心理服务平台,帮助教师解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更要时刻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及时调整情绪,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用自我人格魅力感染同事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构建“和合”校园。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