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策略
2023-11-07朱乔
朱乔
摘 要:生物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鉴于生物学科的特点,实验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发现生物规律、掌握生物知识的载体,更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鉴于此,面对生物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唯有根据当下的教学需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引入新颖的背景和素材,增强实验探究的效果。本论文以此视角切入,结合实验教学实践,对其探究性实验开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研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探究性实验
与其他学科相比,生物学科知识不仅十分繁杂,而且还涉及一些复杂的变化过程,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鉴于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可促使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经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实验过程也是高阶思维发展、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关键。纵观当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依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实验课时难以保障、实验教学并未受到重视、实验教学模式单一、实验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等,生物实验的育人功能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应依据生物学科素养的要求,科学、优化实验过程,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内涵
在高中生物学科中,实验教学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实验教学开展的形式,可将其划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其中,验证性实验就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假设,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材料,验证已有的生物结论;探究性实验则是在学生缺乏认知的前提下,借助实验过程发现科学规律、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这一方面来说,验证性实验中,侧重点是重复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而探究性实验则是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实验的思路、过程和结果。因此,探究性实验就是依据已有的生物知识进行未知生物知识的探索,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具备探究性的实验问题,并在问题的引导下明确实验操作原理,科学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操作方案,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探索问题的答案,得出实验结论。因此,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实验动力。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将生物知识转化为具体实验操作能力的载体,教师应以生物教材主干知识为基础,设计具备探究价值的问题或者情境等,增强学生实验动力。如此,唤醒了学生的思考热情,使其积极主动搜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相比,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在问题的引导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等。而这一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的过程,学生经历分析、辩证、质疑等思维活动,设计科学的实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素养。另外,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科学的态度和素养,真正实现了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最后,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任。探究实验具有未知性、创新性特点,学生从教材中很难找到原型,这就要求学生灵活、创新地应用知识开展各项探究实验活动。这样,学生能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观察到更加复杂、丰富的生命现象,由此产生诸多新的观点。同时,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设计、优化实验方案,或者思维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激发出更多新的意识,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1]。
二、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开展原则
鉴于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内涵,为了提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实验针对性。探究性实验作为高中生物课堂的重要组成,承担着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担。鉴于此,为了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的育人价值,要指向生物学科素养的要求,科学设计实验探究的目标、方案,这样才能够契合学生需要,发挥探究实验的矫正作用,促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维度的发展。
原则二:学生主体性。探究实验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始终贯彻“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区、已有知识掌握情况等,科学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同时,在探究性实验中,还应尊重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动手动脑,通过操作实验、观察、反思、总结等过程,使得学生在亲身经历中,理解实验过程,并從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原则三:创新发展性。无论是生物新课程改革,还是新高考的要求,生物教师在优化实验教学时,要坚持“创新发展性”的原则,兼顾生物学科和实验的特点,不仅要选择一些典型的生物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多方面尝试和思考,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实验探究主动性,并从中获得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
原则四:激励进取性。实验本身也是一场小型的考试,其中涉及基础知识、实践操作、反思和提升等,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关键途径。因此,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还应借助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强化学习动机,建立其理性思维等[2]。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开展策略
(一)基于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实验探究欲望
在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为了达到既定的实验教学目标,直接将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过程、结论等告知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验证。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由于学生缺乏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机会,致使其实验积极性比较低,甚至出现了敷衍了事的现象。鉴于此,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之前,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充分借助巧妙的提问、有趣的事迹、趣味性魔术表演、游戏等,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使得学生在情境驱动下,产生积极主动求知的欲望。以“绿叶中叶绿素的提取”探究实验为例,教师就充分发挥实验情境这一载体,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良好的实验情境:春天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树叶都是绿色的。秋天来临之后,树叶就会逐渐变黄。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这样的现象与生物体中的哪些物质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以洋葱、菠菜作为实验材料,进行色素提取,请你结合前概念、已有的生物知识,假设一下该实验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树叶颜色变化的原理,通过具体的生物现象发现其中的本质规律,激趣励学,唤醒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
(二)注重实验前假设预估
纵观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常常将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传授中,忽视了生物实验教学,弱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等。鉴于此,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学习,还应充分利用实验前这一阶段,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和已有知识掌握情况,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做出假设和预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升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引导学生实施实验假设和预估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掌握情况,指向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预估,切忌学生漫无目的、随便猜想。以“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例,教师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植物激素调节、植物发生向光性原因、生长素的产生、积极运输和分布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引导学生结合本次实验内容,指导学生在课下通过翻阅生物书籍、网络等搜集资料,做出科学的假设和预估,并据此按照预计的实验结果,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等。如此一来,实验教学不再是单纯地验证,而是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得学生在试验假设和预估中,打开了探究性实验的大门[3]。
(三)科学组织实验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生物实验没有给学生预留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学生严格按照教材上的器材和步骤开展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但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停留在浅层,难以在实验探究学习中,经历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也无法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鉴于此,在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要将生物实验课堂交给学生,结合学生课前的实验假设和预估,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经过讨论和思考,科学设计实验方案,调整和优化实验步骤,并思考实验各个步骤的作用,分析不同材料和步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强化学生的自主实验和研究能力。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为例,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方案时,就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向本次实验的目标,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之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形成完善的实验流程: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操作—接种操作—培养操作。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作为载体,按照既定的实验操作流程,将接种的培养基和未接种的培养基置于37℃的恒温箱中,分别培养12个小时和24个小时之后,观察培养基中的现象,并进行分析和探讨,交流微生物培养所需要的条件,探讨优化实验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使得学生在合作中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观察和讨论,促进知识内化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目的,旨在借助生物实验这一载体对实验现象展开科学分析,厘清其中蕴含的实验原理,并在实验中逐渐建立起理性的认知,最终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探究实验是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深入教材开发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探究实验内容,体现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灵活的融入各种素材和资源,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坚持课内和课外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将实验内容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拓展实验的空间,鼓励学生灵活地开展各项探究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同时,教师还应关注生物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结合实验观察,对数据和现象进行记录,引导学生围绕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并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的过程、结果进行思考,“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应该设定哪几个温度?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如何才能将不同的溶液温度分别调到设定的数值范围之内?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排除PH、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最终得出了实验探究的结论,即:过酸、过碱、低温都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因素,低温会降低酶的活性,高温会导致酶失去活性,pH值不同也会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如此,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实验的思考、讨论中,不仅深刻理解了其中蕴含的生物知识,也在探究中促进了知识的内化。
(五)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下,生物实验不应束缚在教材的知识、素材和资源中,而应该引导学生将生物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社會责任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积极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生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以“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为例,教师为学生融入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实验素材中,积极开展讨论和探究。具体来说,在这一生物探究性实验中,为学生介绍了酒精测试仪的应用原理,并由此引出“酒驾”的问题,引导在熟悉的场景中,逐渐进入到“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学习中。又如:探究“光合作用对植物的影响”,就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的方式,将“在冬季建造大棚,控制光照时间、科学实施田间水肥管理等方式帮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等内容引入到探究实验中,开展“温室大棚”探究实验,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冬季实现植物的高效光合作用,增加农业生产效果。这样既实现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也能够将教材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物问题,体现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生物实验教学中蕴含的育人价值,教师应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收集和开发与高中生物教材知识相关的探究实验,为学生构建实验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能够运用实验的方法将教材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真正落实生物学科素养下的实验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子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分析[J].高考,2021(29):53-54.
[2]杨花礼.例谈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路径[J].甘肃教育,2020(9):189.
[3]关建峰.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试题与研究,2019(6):185.
[4]石玲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J].新课程(下),2018(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