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融合德育:高中美术课堂中国画的教学实践研究
2023-11-07罗先桃
罗先桃
摘 要:高中美术是面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将德育内容渗透其中能实现美育与德育双重教学的效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在中国画教学中融合美育和德育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课程所具有的美育与德育价值,创新美育融合德育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课堂观察法,以中国画课堂为例,探究高中美术课堂美育融合德育的教学路径,通过研究发现,在课堂上可通过注重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注重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注重多元评价这四个步骤以有效实现美育融合德育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美术;中国画;美育;德育;教学实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高中教育要提高育人质量,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高中各学科尝试探索将德育内容融入教学活动,让每个学段、每个学科都承担起德育任务。高中实施德育的方式和途径很多,结合各学科教学的不同特點,有针对性地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是开展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高中美术是以美育人的重要课程之一,中国画即国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着千年传承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独特思想内涵、艺术审美意识和道德规范,教师在进行中国画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实现美育目标,还应善于从中挖掘德育要素,发挥中国画独有的艺术魅力,潜移默化间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1]。
一、美育融合德育在高中美术中国画教学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养成优秀道德品质
中国画作品中鲜明的艺术形象、蕴含的多重人文思想、呈现的不同时期社会和生活之美,都能发掘成为德育资源,在教学中实现德育与美育的结合,让学生在用心灵感受艺术作品之美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并将其自觉转化为自我品德修养,培养优秀道德品质。
(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
在高中美术中国画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相辅相成。教师将德育融入美术教学,在实现以美育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以正确看待“美”、积极寻找“美”的态度,引导形成人格“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当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高,将追求真善美作为自觉行动,学生不仅是在美术课程学习中,在整个学校学习生活里,都能更好地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以德育促进美育[2]。
(三)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中国画教学活动中,学生看到的艺术作品、学到的美术理论和实践的绘画技能等,从美育角度而言,在带领学生认识了解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学范式过程中,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融入德育内容的角度来说,教师在声情并茂讲解中国画作品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时,更为感性地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爱国主义意识。
二、美育融合德育在高中美术中国画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从古至今,美育与德育一直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古时张彦远有云“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近代鲁迅先生提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当下美术教学中推动美育与德育相融合,这说明美术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体现着人文思想、道德规范或理想志向的优秀艺术作品,在以美育人的同时,天然具有开展德育的优势。如果说,美育重在动之以情,德育则更倾向于晓之以理,晓情才可达理,情理融合才更有利于行,实现更好的美术教学效果。高中美术课程中的中国画教学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艺术形式的特殊性,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美育与德育的融合,也有其独特优势。
(一)激发美育的隐性功能,实现德育的“润物无声”
中国画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形式,绘画作品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千百年前历史时期生活场景的再现、文人墨客情感理念的延续,也是记录反映当下社会生活、人文观念的载体,它是生活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提炼,它所体现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真善美。美术课程中的中国画内容,以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和思想情感教育,其具体实施路径既包括鉴赏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体悟感知画家寄托于画作之中的情感理念,还能在艺术创作中尝试进行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三观”,这就是高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所具有的隐性功能。在高中美术中国画教学中发挥美育的隐性功能,将德育融入教学内容,能够改变德育传统的“以理服人”教学方式,而是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潜移默化间进行德育教育。高中阶段学生已经拥有更多自我意识,说教式的德育方式不仅枯燥,还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3]。
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美育为突破口,在“动之以情”的授课过程中,将德育内容贯穿其中,在“旁敲侧击”中实现德育效果。比如:在进行郑板桥《竹石图》鉴赏教学时,教师既要讲授其创作风格特点,还要讲授画中竹子形象所蕴含的坚贞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品格高洁等品性,这正是郑板桥内心情感、个人品格的寄托,也正是在这个授课过程中,教师虽讲的是郑板桥及其画作,但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间实现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让学生在无意识中逐渐树立起道德规范意识和崇高理想信念,实现人格的升华,达到德育之目的,实现以美育人、以美促德。
(二)丰富美育内容,实现德育的“形式多样”
在高中美术选修和必修课程中,都包含有中国画内容,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能够多角度实现美育目标。在中国画鉴赏课程中,课本中选取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历史长河中最璀璨的明珠、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所呈现的或是经典黑白双鱼式构图、散点透视,或是意向表达、诗意构思、知白守黑等具有东方哲学意味的美感和意蕴,这在世界上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学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更能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激发深深的爱国情怀。
在中国画实践课程中,或是白描技法,或是笔锋运转,学生使用中国画基础技能进行“美”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所实现的是对美的感知、洞察和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审美意识,但这也是激发潜能、陶冶道德情操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实现德育目的。由此可见,中国画教学在潜移默化间,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实现德育内容的有机融合,实现美育和德育的同步实施[4]。
三、高中美术中国画教学美育融合德育的实践路径
在高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模块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德育内容融入教学活动,要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艺术之美、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达到美育与德育的双重教学效果。
(一)注重知识迁移应用,将德育内容融入教学素材
在中国画教学中,美育融合德育不能局限于某次课程、某个教学段落,而是应当融入教学活动始终,在课本教学内容和相关素材搜集选择中融入德育内容。面对高中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美术教学尤其是中国画内容教学,如果仅是局限于课程内容的照本宣科,必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就要在搜集教学素材上下功夫,以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教学,这些教学素材就可以成为融入德育内容的有效载体。
(二)注重提高鉴赏分析能力,将德育意识贯穿始终
美术鉴赏是高中必修课程,学会鉴赏艺术作品是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中国画鉴赏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提供了古往今来众多优秀国画作品,教师带领学生通过描述、分析、阐释、评价等多个环节,对画作的装裱特点、构图形式、意象塑造、思想内涵等进行鉴赏,通过运用提问、思考、交流、互动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分享,在以美育人的过程中,将德育艺术贯穿始终。
在进行马远所作《踏歌图》鉴赏教学时,首先从其展示形式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既有经验知识回想中国画的观看方式,卷轴慢慢展开与收起之间,画面景观逐渐延展与合拢,是为了便于画作的收藏保存,更是古人处世智慧的彰显,是绘画者“胸怀丘壑,眼存山河”的体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的含蓄之美,内敛气质也渗入内心。其次分析画作创作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在比较与探究之中理解“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构图方法,欣赏画作所营造的空间意境之美之后,教师为学生讲解马远的创作特点,即被称为“马一角”,“以小见大”的构图方式,以局部表现全体的艺术手法,画面中常呈现山之一角、水之一涯,这在有关专家看来是南宋偏居一隅现状在画家作品中的“投射”,学生结合所学的南宋山河破碎历史现实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会联想到当前国家繁荣发展之景象,自然萌生出国家强盛的作者自豪感[5]。
(三)注重锻炼绘画技能,将德育融入创作实践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理解知识,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锻炼国画绘画技能,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本中的国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绘画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学校、公园、居住小区等自然环境中的景色,对于远而不能至的景色,则通过自行上网搜索、教学多媒体播放等形式,看到更多山水景色、人文风情,将所看、所了解到的景色、人物等与画家作品相对比,更直观感受画家的艺术化处理方式,对中国画表现特点有更深入理解,在自然之美基础上去感受、体会画作中所凝练出的艺术形象之美。在对绘画作品如何表现、呈现自然景色之后,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运笔技巧、“三远法”表现形式等更自如地应用于绘画实践,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然景色之美,通过塑造相应的艺术形象来寄托个人思想情感和品格精神,让美术绘画不再单纯是美的表达,更包含德育效果的呈现。
除了课堂绘画活动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或是让学生自行组团开展户外写生绘画活动,提高学生们的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用画笔描绘心中的“真善美”,也在同学互帮互助之间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此外,当地美术馆、博物馆等校外活动阵地中所收藏的中国画作品,是进行美术教学的重要课外资源,教师可鼓励学生走进其中,近距离欣赏中国画作品,带着课堂上所学的审美理论和掌握的审美能力,去鉴赏绘画作品,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承载的思想情感、体现的画家精神,实现审美能力提高和道德品质提升的目的。
(四)注重多元评价,有效反思德育教学效果
在进行高中美术中国画教学效果评价时,要将德育效果纳入其中,开展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当前不少学科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探索进行分层教学,这对中国画教学美育融入德育效果评价有很大启发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时,要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发掘学生的独特之处,进行更有针对性、内容更丰富的评价,不再仅仅是绘画技能的掌握情况、对绘画作品鉴赏表达的水平等,而是包含是否对个人思想情感产生积极影响、是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等。
为了更全面了解中国画教学中德育情况,获得学生的有效反馈,美术教师可以采取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面向学生开展小范围调研,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应当包括学生在当下教学活动中所感受的德育效果,还应当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提出教学意见建议,为教师更加有效开展德育提供灵感,这也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在这种双向的评价中,能让拥有更多自主意识的高中生间接意识到在美术学习中还包含着德育,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从心理上去接受德育内容。在教师与学生的互相评价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可以是绘画作品的评价,也可以是绘画技能的评价,或是对中国画作品评论的评价,比如:在看到那些用墨过于夸张的画作时,学生可能会指出这一问题,但这个问题背后所蕴含的诸如“满则溢,盈则亏”等人生哲理,就需要教师在旁进行引导,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自然表达,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学生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结束语
高中美术中国画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陶冶审美情操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而其“随风潜入夜”的隐性教育功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都为德育内容的融入创造了条件,对高中学校开展德育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中國画教学中的德育不是说教式教育,是悄无声息之间的渗透,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美育与德育的相辅相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实现了心灵的净化、道德素质的提升,达到了以美育人、以德育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将德育内容融入中国画教学全过程,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明.新时代高中美术教学德育渗透问题探究与践行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11):154-155.
[2]范珺.在中国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以水墨丹青教学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2(5):174-175.
[3]管燕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3(1):151.
[4]张鸿渊.“以美育德”:“五育融合”背景下高校美术教育的必然、实然和应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2):40-44.
[5]林提升.立美育人:“五育融合”视角下初中美术教学探索:以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漂亮的手工灯饰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