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的可行策略
2023-11-07王立平
王立平
摘 要:立德树人是当下教学开展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对我国教育提出的要求。在全新的时代,教师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主,把握各学科德育元素,并将其落实到学科教学中来,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基于此,文章以高中地理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了立德树人的含义,而后分析了立德树人在高中地理教学落实的意义,最后以具体的案例提出了立德树人落实的可行策略,期望在有效策略的指导和推动下,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教学;地理学科;立德树人;落实策略
在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成了当下教育的重点内容。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理应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丰富学生地理知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近年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同时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教学目标要与新时期的思想相适应,如此才能实现地理教学在新时期的创新,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发展。所以,加强对立德树人在地理教学渗透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立德树人的含义
在新的背景下,教师要将立德树人思想落实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输知识,更要深挖其中的德育元素,最终达到育人、育德的目标。在当下阶段的教育中,“立德”指的是学生要形成民族认同感、民族自信心,为此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深挖地理学科内的德育元素,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将其落实到课堂之中,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三观”,为祖国的发展不懈奋斗。“树人”即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并促使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其成长为创新力、实践力兼备的人才。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教学意义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地理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社会生产相关的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开展地理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能动性,同样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等高线”的學习中,教师就要以哈尼梯田为例,引导学生对各地气候、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梯田这样设计的原因,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力,而且引发了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注。再如:在“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当地工业企业迁移的原因展开分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规划以及建设的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1]。
2.拓宽学生的视野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包含基础的地理知识,而且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环保等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地理宇宙知识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认识广阔的宇宙;在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分析、治理污染等的分析上,可以让学生学习他国的优秀经验,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是地球的公民,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同时建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立德树人指导下的地理教学,需要我们把握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德育优势,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升学生对环境、资源现状以及国家持续发展等的认识。通过对区域农业发展、人地矛盾关系等的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加学生对各种问题的关注,让学生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
(二)必要性
在地理课堂开展立德树人教育,需要将地理学科特点与德育元素整合起来,通过隐藏的、潜在思想因素的串联,实现智力与德育的融合。在现行版本内的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德育元素内容,如水资源保护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水资源保护的概念,同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自觉从我做起,节约水资源,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学生心中的内化。诸如上述的,地理教材中的立德树人思想内容还有很多,实则这都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将其作为“立德”的生命线并将其落实到德育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达到很好的“树人”效果。但纵观我国当下的教育现状,地理教学以知识传输为主,过分关注学生地理成绩的提升,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学生自然无法对当今地理现象做出深入分析。在教学改革的深入下,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教学,更要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以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发挥到最大[2]。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立德树人的可行策略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入,高中地理教学也迎来了全新的改变。对立德树人下地理教学的分析,一来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学习欲望,二来提升学生的地理技能,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如下文对立德树人在地理课堂的落实展开了研究。
(一)以问题做抓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知识是思维的实体化体现,书本知识是编者通过认真思考总结的知识产物。但在当下的地理课堂中,教师以知识传输为主,而且授课形式呆板,导致学生的能动性不足。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教师必须转变理念,在把握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地质灾害》一课的学习中,在课堂上首先为学生播放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视频,并向学生介绍这些自然灾害形成的条件。之后鼓励学生根据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分析他们多发生在什么地形。最后向学生展示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范处理的案例,而后提出问题“为了应对地质灾害,减少损失,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请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学生在综合知识分析与思考中,锻炼了自我思维力,同时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了实处。
(二)深挖教材内的育人元素,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提升学生的认知是立德树人思想引领下的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认知,才能利用地理知识对一些地理现象做出有效的判断。为此,教师要以学生家乡地理环境为例,深挖其中的育人元素,让学生在对家乡环境有充分认识的同时,意识到家乡地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进而将地理的育人价值发挥到位。例如: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要以提升学生的认知为目标,引导学生以调查的方式整合自己生活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原因。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整合学生搜集到的信息并一一展示,并以学生收集的资料做载体对环境破坏后的影响进行分析。在课堂的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家乡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的措施,这样不仅让学生参与到家乡环境保护中来,而且提升了学生环境对家乡发展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家乡环境保护工作中来[3]。
(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立德树人更好地落实
为了推动立德树人更好地落实,教师必须合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此,学校要借助开放性的网络教育平台,引进名师的优秀案例视频,供本校教师学习。比如:在《中国主要自然灾害》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便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洪涝灾害的案例分析中来,在让学生把握洪涝地理知识的同时,认识到我国在自然灾害治理中的严谨性、科学性。再如:地震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整合从古到今,我国在地震检测、预防中做出的努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然,教师还可以以具体的地震实例做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救援的精神。通过上述课堂循序渐进地开展,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从而树立起为防治灾害做贡献的伟大理想。
身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分数教学走出来,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采取合理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思想观念的形成,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做好坚实的铺垫。
(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力
应试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关注学生的分数,学生全程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很少有实践的机会,所以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而且在应试理念下,教师过多关注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学生德育素养的发展,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定期组织实践训练才能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力。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1.加强实践与书本内容的结合
书本知识是学生实践的基础,所以教师要重视书本知识学习,为学生的地理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当然实践活动的开展还能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土壤》一课的学习中,教师便要把握住本节内容的关键,而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附近采集土壤并到实验室加以检验,本过程的进行不仅让学生把握住了土壤间的区别,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更促使学生将优秀品德融入日常生活中[4]。
2.结合乡土地理,布置实践任务
有效的实践任务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力。而要想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情、生活环境,通过綜合两者布置合理的任务。对高中生来讲,这样的实践任务更具亲和性,学生会主动完成。例如:在《水循环》一课的学习中,在学生学习水循环意义、水循环对人类生存影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节约用水的行为。
(五)融入家国理念,提升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课程知识,更要树立起家国情怀。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有本国风土人情,更有对世界各国的介绍,所以它在培养学生家国理念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夯实基础。而且在关于中国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不仅会把握我国地理发展现状,同时可以探寻到我国当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由此,教师便可以向外引申,让学生意识到国家发展与自身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树立起“家国己任”的情怀。当然,教师更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通过观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品德发展现状,并以此做基础培养学生优秀的品德,而后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例如:在《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一课的学习中,虽然书本中提到了生态退化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但在向学生介绍时他们却难以理解自己的行为为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以案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生态退化区域的差异性,并向学生解释个人行为对生态退化造成的影响是很小的,但日积月累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5]。
(六)开展案例教学,实现良好品德在学生心中的内化
以案例做载体开展地理教学,可以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地理教学的关键并非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而是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地理教材内有更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所以以生活案例做载体可以让学生把握住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将良好品德扎根学生心中。因此在当下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走访调查、网络等形式搜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素材,通过提取与加工,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教师要注意,选取的案例要以教材为本,有着很强的典型性,这样才更具说服力。为了确保学生主动参与地理案例分析中来,案例设计要生动、形象,与学生的认知相符,如此才能引发学生深入探究。比如:在“人口迁移”知识的学习中,教材内介绍了人口迁移的原因,此时教师就要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应的情境,而后结合情境设置问题“我们到底该不该离开这里?如若离开,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因为都是学生经过思考产生的意识,所以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当然,教师还可以“闯关东”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在迁移中的拉力、推动力。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对这一现象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引发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态环境等等,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七)创新地理评价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以往的地理课堂教学,关于评价这一环节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内容,而且评价内容和主体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为了将地理立德树人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最大,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当下的课堂,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以多元的方式开展评价,对学生的人地观念、实践力、责任意识等开展评价。当然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对自身的不足、优势有全面的认识,并在评价的驱动下明确后续发展的方向[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包罗万象,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可以明确学生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在地理课堂渗透立德树人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并为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夯实基础。因此在现代地理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加强地理与立德树人的结合,这不仅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更顺应了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所以,教师要把握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德育发展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学生做出引导,促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如此一来,才能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位,为学生日后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伟琼.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教学策略[J].海外文摘,2021(6):105-106.
[2]卢美娇.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策略[J].好日子,2021(27):212.
[3]文雯,陈俊英.谈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以“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4):36-37.
[4]钟钱进.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J].当代家庭教育,2020(18):172.
[5]赵洁.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2(2):141-144.
[6]郭芳英.“以核心素养为本”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思考与策略[J].地理教育,2018(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