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探究
2023-11-07郑林妍
郑林妍
摘 要:高中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本文探究了高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以“中国画”为例,具体分析了如何结合核心素养进行高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
关键词:高中美术;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中国画
高中美术教学是一个让学生在艺术领域尽情发挥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满足当今社会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需求[1]。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和意义
核心素养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必备的核心素质,可以帮助人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其中,包括语言素养、信息素养、文化素养、社会与人文素养、健康素养、生涯素养等七大方面。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学生在各个素养方面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美术单元教学
(一)高中美术单元教学的概念
高中美术单元教学是指将美术课程按照主题或内容特点进行分段组织和教学的方法。每个单元都以一个明确的主题为核心,围绕该主题展开相关的艺术素材、技巧、理论和实践活动[2]。通过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美术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高中美术单元教学的意义
第一,提升学习效果。采用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有机的学习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系统化地理解美术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提高学习效果[3]。第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设置富有吸引力的主题,如自然风景、人物肖像、抽象艺术等,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探索主题时,能够更加全面地体验和感受艺术的魅力[4]。第三,培养综合能力。高中美术单元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完成每个单元的任务时,需要进行素材搜集、创意构思、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多个环节,并通过艺术批评和自我反思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审美、表达、观察和批评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高中美术单元教学的要求
1.强调实践操作:高中美术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教师应当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并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在鉴赏过程中培养艺术感知和审美能力。
2.提供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应当提供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在艺术表达和技巧运用上不断提升。
3.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教育:高中美术单元教学不仅注重技法和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感受和欣赏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高中美术教学单元设计策略
高中美术教学的单元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美术知识与技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以下是一些设计策略,可用于高中美术单元教学:
(一)确定主题或目标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确定主题或目标是单元设计的重要一步。一个明确的主题或目标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高技能水平。以下是一些关于确定主题或目标的具体策略:
1.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参考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了解学校和教育部门对美术教学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选择与教学大纲和要求相符合的主题或目标,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2.学生需求和兴趣: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确定适合学生的主题或目标。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讨论等方式,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3.教学周期和时间安排:考虑教学周期和时间限制,确定一个合理的主题或目标范围。确保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实践,并在教学周期内完成作品展示或评估。
4.跨学科整合: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确定一个与其他学科相关的主题或目标。例如:结合历史学习人物素描,结合科学学习色彩理论等。这样可以促进跨学科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5.学生能力水平和技巧发展: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技巧发展状况,确定适当的主题或目标难度。考虑学生的起点和发展空间,设计出既具有挑战性又可行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二)分析学生需求
分析学生需求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单元设计之前,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技能水平和兴趣爱好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具体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学生的需求。
1.背景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艺术经验、学习兴趣以及他们对美术的态度和期望。例如:是否有参加过艺术培训班、是否喜欢绘画还是雕塑等。這将提供有关学生的背景信息,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2.观察和评估:在教学开始之前,通过观察学生的绘画、创作作品以及听取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描述,可以初步了解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创造力。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找出他们的优点和改进的方向。
3.群体合作与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群体合作活动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彼此交流和分享他们对美术的看法和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对后续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4.不同渠道获取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参观美术展览、培训会议以及阅读相关资料等途径,不断丰富自己的美术知识和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这样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活动。
(三)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组织实践性的活动,如户外写生、艺术展览参观,以及与专业艺术家的交流等。此外,使用多媒体技术和艺术品欣赏也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单元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提供独立研究项目或个人创作任务,让学生发挥创造力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一种有益且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1.历史与美术:美术作品往往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研究和欣赏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例如:学习中国古代绘画时,可以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探讨艺术与历史的关系。
2.文学与美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意象常常与美术作品相似。通过结合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美术创作,可以促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并通过艺术表达的方式来诠释文学中的形象和情感。
3.科学与美术:科学与艺术都需要观察、实验和创新的能力。通过结合科学与美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实验精神。例如:在学习植物科学时,可以结合绘画和雕塑,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并通过艺术创作展示他们对植物的理解。
4.社会学与美术:社会学研究社会文化现象,而艺术作品往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通过结合社会学和美术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产出,进而深入探讨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美术教学不再孤立于技巧和创作,而是与学生所学的各个学科相互交融,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这种整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因此,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六)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和批判性地思考。此外,组织参观艺术展览和展示学生作品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七)实施评估和反馈
在单元教学结束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可以通过作品展示、答辩或书面评估等方式,对学生的技能和理解程度进行评价,并给予及时的反馈。评估结果可用于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中国画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中国画是我国独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教学中,中国画单元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水平。以下是中国画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美版《美术鉴赏》中的中国画为主题,将课本第二单元的中国传统绘画和文人画部分与第六单元中的现代中国画进行整合,可分为三个单元进行教学。
1.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所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预期结果。在中国画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按照教学进度设立单元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中国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理解中国画的独特美感,如意境、写意、寓意等,并对中国画作品进行欣赏与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中国画的热爱和追求。
(2)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通过中国画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表现
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国画知识,进行美术作品鉴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所学对中国画作品进行鉴赏,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点:理解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正确看待中国画。
(三)教学过程
中国画单元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课时,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鉴赏方法以及现代中国画的特点。以下是对每个课时内容的详细展开。
第一课时:中国画的发展
1.人物、花鸟、山水和技法发展:首先,介绍中国画的三大题材,即人物、花鸟和山水。引导学生了解这些题材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和表现手法。通过图像、视频或实物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不同年代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题材和技法的变化和发展。
2.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选取几位中国画名家的作品,如顾恺之、米芾、张大千等,让学生欣赏并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独特之处。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名家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画在历史演进中的变化和创新。
3.學生互动参与: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中国画的感受和认识。可以设计小组活动或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或演讲分享。
第二课时:中国画的鉴赏方法
1.介绍中国画的基本鉴赏要点:包括构图、线条、色彩、笔墨等方面。解释每个要点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和表现方式,并通过示例作品进行具体说明和分析。
2.学生参与鉴赏活动:设计鉴赏活动,提供多幅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中国画作品给学生观察和评价。学生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鉴赏要点,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
3.鉴赏方法的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模仿名家作品或自由创作,应用所学的鉴赏要点,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创作一幅中国画作品。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鉴赏要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课时:现代中国画鉴赏
1.現代中国画的特点介绍:通过对比传统中国画和现代中国画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和特点。讲解现代中国画家的作品,如吴冠中、齐白石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
2.深入学习一位现代中国画家:选取一位现代中国画家进行深入学习,包括他们的艺术背景、风格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的欣赏。通过研究一个具体的画家,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现代中国画的多样性和发展趋势。
3.学生作品分享与总结: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现代中国画作品进行分享,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解说。教师可以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通过上述三个课时的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鉴赏方法和现代中国画的特点。他们将学会欣赏不同题材和风格的中国画作品,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鉴赏和创作。此外,通过互动参与和作品分享,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到中国画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这种针对中国画的单元教学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丰富他们的文化素养[5]。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单元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提高创新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在进行美术单元教学时,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在设计具体的单元内容和教学方法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进行调整,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富有创意性、科学性、人文性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有成.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美术单元化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2021(2):260-261.
[2]蔡蕾.聚焦核心素养的“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探究:以“古典概型”为例[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21(12):5.
[3]秦秋霞.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单元教学设计[J].试题与研究,2021(16):1.
[4]刘静.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设计案例探究:以八大山人的艺术人生一课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1(5):2.
[5]魏辉.核心素养本位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设计[J].生活教育,202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