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革新探究
2023-11-07谢顺成
谢顺成
“
摘 要:传统教育评价因为“双减”政策的落地实践而发生着各种改变,在减负的同时,应当基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建设的需求,改变过去传统的唯成绩论等非科学的教育价值导向观念,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良性发展。高中生物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丰富其科学常识,同时全面提升学生实验研究综合能力。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应当紧跟学科变革潮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生物教学课堂。基于此,本文就“双减”政策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革新进行仔细探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合作,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关键词:“双减”政策;高中生物;教学革新
“双减”政策要求学科教学要实现增质减负,真正实现生物学科育人的目的。为了实现高中学生生物学科的高效学习,生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实现生物教学课堂的实效性。同时通过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营造创新式的教学氛围,落地实践实验教学,实现生物生活化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術和网络资源,实现“双减”政策下高中生物课堂提升学生核心素质的增质
提效。
一、当前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状况简析
(一)执教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亟待创新
部分高中生物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在教学理念上故步自封,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执念太重,忽视了当前“双减”教育政策下对生物学科的总体要求,忽视了实验性教学方式的利用。加之当前生物教学课时紧任务重,零散知识较多,很多教师上课时习惯性“填鸭式”教学,这和“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教学方式缺乏多样化,导致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也不利于教师完成课堂任务,更不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长此以往不仅成绩受到牵连,更严重的是导致学生的科学素养及探究精神的匮乏。此外,单纯依靠教师多授课,而学生参与实践机会严重偏少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学生主体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也直接导致师生之间良性互动交流缺乏,在这种模式下,是无法保障实现高中生物课堂的高效进行的[1]。
(二)实验教学亟待改善和加强
高中生物课程具有可操作及实验特性,若教学设备及教材和教学进度和要求不能匹配,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当前国内很多高中的实验器材和教程无法满足学生生物学科的实际学习要求,更有条件匮乏的学校甚至连基本的设备也无法满足。单纯依靠高中生物教师的面授理论知识和课本仅有的教材资料是无法把部分抽象的生物知识用实验的形式更加直观地讲授给学生,也无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种实践机会缺失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2]。
(三)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纵观当前的生物学科的评价体系,评估评价制度仍然相对滞后,基本仍然沿袭传统的生物学科唯分论,成绩基本是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体系和当前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是相悖的,无法让学生真正通过探究学习来掌握这门自然学科,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及探索创新精神,只单一地注重理论性知识的考核测评标准,严重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特征,无法实现评价结果对学生的正向激励作用。
二、“双减”政策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革新策略
(一)生物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提升自身教学素养,更新教育理念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增质的创新教育是当前生物课堂的不二选择。这就要求执教教师自身要有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中生物教师只有保持学习状态,才能与时俱进,适应该学科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站在更前沿的位置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拓展,例如:对克隆羊等动物早衰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的得出基于事实、证据、科学推理和论证。习题中让学生分析讨论:假如世界上最后一头野驴刚刚死亡,思考采取什么方案可以使野驴“复生”?可以将野驴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家驴的去核卵母细胞中,经孕育培育出新个体。引导学生运用技术思维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技术思维,这有利于他们发展比较均衡的工程思维。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生物教师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采用创新方式教学以及培养创新人才。也只有在创新教育观念的指导下,高中生物教师才能真正朝着素质教育的理念靠拢,变革传统的知识传授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尊重学生个性多元化的发展,发现并激励学生的创新行为。细胞工程中利用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与生活实际、生产实践结合紧密,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内容十分丰富,针对濒危物种大熊猫的保护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提出自己的看法,重在培养学生保护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能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方面有重要作用[3]。
其次,高中生物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堂管理技能。为了实现生物课堂的活泼高效,课堂教学管理必须有序且具有创新意识。高中生物教师要能公平、平等地对待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鼓励学生的各种新奇想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或者小组讨论,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玉米螟基因与运载体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再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玉米受体细胞,获得抗玉米螟的玉米新品种,那么种植这样的转基因玉米的农田需不需要进行防虫管理?种植了这种转基因玉米的农田中,其中的杂草有没有可能出现抗玉米螟性状?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将抗玉米螟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玉米体内,此时这种转基因玉米只获得了抗玉米螟这种害虫的能力,但不一定能抵抗其他玉米害虫。至于玉米地中的杂草有没有获得抗玉米螟的能力,可以回答:没有获得,因为农作物玉米和杂草属于不同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玉米的花粉不能传递给杂草。也可以回答:获得了,因为玉米的花粉可能会携带抗玉米螟的基因,在特殊条件下传递给杂草,使杂草获得抗虫基因,从而表现出抗虫性状。
(二)落实并创新实验教学
高中的生物课程很大一部分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但课本中的概念及原理却是抽象化的定义。在这部分知识的讲解中,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把理论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用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更加直观地再现理论知识的内容。因此在整个高中生物课堂中,实验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当前实验教学的重心往往放在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过程,是否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课堂中一贯采用的教学方式为实验演示,这种教学方式对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科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十分局限的。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在贯彻当前“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务必要提前精心创设实验内容和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快捷地掌握学习要点并将实验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联系,以便学生在此过程中发展生命观念,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细胞结构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知识迁移创新,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概念,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准备学生日常常见的洋葱切片、蚕豆叶表皮细胞以及动物成熟红细胞的样本,让学生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其区别,同学们通过观察自行绘制细胞结构,标记出细胞膜、细胞核等的位置。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细胞的结构特征,理解细胞膜、细胞核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制作动物血细胞涂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感受细胞渗透性吸水、失水的过程,探讨背后的原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感知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观[4]。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加学习内容的直观性
和其他学科相比较,生物学科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即兼具抽象化的课本理论知识以及实践学习内容。受限于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思维能力特征,对于抽象化的生物知识和原理,很多同学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真正的内涵。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其他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呈现课堂知识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例如:对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这节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动物的生理基础和行为,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动物的行为特性,例如,雄性动物在求偶期间的炫耀行为,如孔雀开屏、园丁鸟装饰巢穴等。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可以对动物行为信息传递的理解更加直观有效,以视听化的教学语言来增強学生对动物行为信息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学科中的巨大作用促使生物教学迈向新的台阶。它极大地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阔眼界。比如对于细胞结构而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直观以及微观化,让课堂更加精彩生动。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形象展示细胞质的流动,叶绿体、线粒体的结构区别,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丰富课堂授课形式。高中生物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5]。
(四)生物生活化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教师应该加强生物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联系课本教材,指引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观看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受精作用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有性繁殖,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两性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分娩的视频,让学生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从而体会到母亲的不易,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生物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情感上的联系。又比如:在关于发酵技术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家从超市中经常见到的腐乳或者各种酒水、酱料谈起。通过让学生观看关于发酵技术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讨论发酵技术如何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化生产。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发酵技术不仅仅在日常食品制作中广泛应用,在医药制造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理性认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学会科学解释。进而尝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激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传统教学的单一评价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构建多元的生物学科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充分发现并肯定学生的特长和优点,这样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并能根据切实的评价调整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6]。
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予以积极肯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兼具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比如:学生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课堂以及课后,能不能保持独立思考,积极学习?实践实验活动是否主动参加?是否能进行仔细观察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否能积极探究生物现象?能否积极收录实验数据?其次要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评价。高中学生正在历经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于塑造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高中生物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和评价引导。其中包括学生的动态和思想性格变化等,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出现问题要积极引导疏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如教师可以对生物实践活动进行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如上所述,在“双减”政策深化落地实践的时代背景下,为了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高质开展,高中生物教师务必认真探究构建高效课堂的秘诀。首先需要从自身做起,与时俱进,提升自身教学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其次要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落实实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理解性,为学生构建生活化、视听化和自主性的实验活动,真正实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的充分发挥及培养,提升生物课程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以此来践行“双减”政策。
参考文献
[1]王淑华.立足“双减”变革高中生物教学[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23):2.
[2]王军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与科学思维的培养[J].高考,2021(30):25-26.
[3]谢文昊.论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高考,2021(30):103-104.
[4]郑玮.高中生物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J].新教育(海南),2010(2):43-44.
[5]徐扬.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学科知识教学问题及解决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2,36(1):74-78.
[6]张贵珍.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知识文库,2019(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