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3-11-07侯代男

关键词:农户农业

侯代男,王 鑫

(1.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3.泰国博仁大学中文国际学院,泰国 曼谷 10210)

一、引言

2021 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三农”工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中之重,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七大战略写进党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等支持政策。

农业保险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转移农业风险、补偿因灾损失的重要措施。我国自2007 年实施中央财政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以来,农业保险发展迅速,2020 年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保险市场。[1]2022 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192 亿元,同比增长23%。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34.53 亿元,农业保险为1.67 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 万亿元,进一步发挥支农、惠农、富农、强农的作用。[2]2018 年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把农业保险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农村风险保障制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4]鉴于此,本文基于农业保险多功能论,从功能分解的思路入手,解析农业保险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进一步理清农业保险支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路径,深度挖掘其在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主要障碍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解析

(一)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发展机制分析

1.功能分解法

功能分解是功能分析法中的一个环节,有些文献中亦当作一个单独的方法来使用。功能分析法又称为功能矩法,是探寻功能方案的主要方法。[5]这种方法将复杂系统的总功能分化为功能单元,再对每个功能元求解,进行组合,得到系统多种方案,再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得到最佳功能方案。而功能分解是功能分析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将功能分解成功能树结构,以便后续步骤的分析。[6]在本文中,把农业保险看作是由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将农业保险整个系统总功能拆解成为一系列功能单元,形成功能树(如图1所示),解析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支持路径。

图1 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理论模型

2.农业保险功能拆解

农业保险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转移农业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中国,农业保险是政府在政策目标的指引下,引导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并且通过给予农民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鼓励农民运用农业保险来转移农业风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此外,政府出台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条款,制定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农业保险市场健康运行。而农业保险具有转移风险、补偿因灾损失的基本职能,同时兼具资金融通、承载惠农工具与社会管理功能的派生职能。[7-8]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农业保险能够转移种养殖业生产风险、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承载政府惠农政策……进而对乡村振兴发展产生影响(如图1所示)。

(1)农业保险基本职能与乡村振兴

农业自身较脆弱且生产过程比较特殊,因此农业生产运作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较大,属于典型的高风险行业。且农民农业收入极易受自然、价格等因素影响,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而农业保险的转移风险、补偿因灾损失的基本职能,有助于农户转移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缓解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平滑农户收入;维持农户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为乡村产业提供可供加工和生产的原材料。此外,已有文献表明农业保险能够减少农户化学品投入量,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9-10]

(2)农业保险派生职能与乡村振兴

农业保险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与普通财产保险一样,保险公司在收取保费后,可以集中起规模庞大的保险基金,并投入到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或者进入到金融市场,以获得投资收益。[8]保险资金可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帮助农业部门融通资金。2015 年12月中国保监会1261 号文《关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运用保险资金开展支农支小融资业务的批复》,批准人保集团开展保险资金“支农支小”试点业务,试点规模50 亿元,2021 该试点规模已扩大到200 亿。同时,对于有贷款需求而无担保的农户,农业保险可以增加农户的信用,在中国的部分地区试点了“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的模式,发挥了较好的效果。此外,农业保险能够承载政府的惠农工具,使政府政策较好地落地;同时还具有社会管理职能,能够减少社会摩擦、保持社会稳定。比如,在中国的扶贫攻坚战上,农业保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12]因此,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农业保险可能在产业融资、各级惠农政策落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

1.农业保险支持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是基础。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三产融合为路径,通过发展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流通业、休闲旅游业、乡村服务业等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农业保险能够转移种养殖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保持农业生产的连续性。而种养殖业产出的各类农产品为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流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与基础。

同时,乡村产业发展普遍存在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和无序竞争等现实问题,乡村产业转型过程中,依托“保险+”模式,拓展多方位、多维度乡村产业支持路径,如通过“保险+溯源”,为农业科技和农业品牌增信;“保险+信贷”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活力,帮助乡村企业、农民纾困化解资金难题。[13]

2.农业保险支持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农民是乡村振兴受益主体、建设主体,又是乡村振兴治理主体。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地位。[14]2023 年第6 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文章中提到:“要着力培养一批乡村人才,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农业保险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在农业保险的实施开展过程中,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所提升,通过农业保险可以增强农民的信用,有利于引导农民向专业化、职业化、产业化转变。[15]另一方面,已有文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能够促进农业规模生产。[16]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灾害补偿等功能,有利于小农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过渡,对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具有积极的作用。

3.农业保险支持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魂所系。农业保险在推广实施过程中,能够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广泛使用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对农民和乡镇企业进行保险与金融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线上借助网络媒体、电子杂志、网络视频等媒体形式,线下则通过面对面座谈、保险下乡等形式。通过保险与金融知识的宣传,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防诈骗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帮助农民辨析保险产品与服务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提高保险等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引导农民选择合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力。另一方面,可以活跃农村保险市场,促进农村保险市场稳定,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农民金融保险知识水平,进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4.农业保险支持生态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原银保监会在2022 年6 月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2022年11月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中明确了绿色保险的内涵,对绿色保险业务进行了界定和具体说明。绿色保险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生态种植业、生态林业、绿色畜牧业、绿色渔业、天然林资源保护以及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方面,例如作物收入保险、绿色有机农产品收益保险、林业碳汇价值保险、林业碳汇指数保险、海洋生态植被救治保险、海洋碳汇指数保险、生态公益林森林综合保险、草原生态保险、野生动物致害保险等。此外,从已有研究来看,农业保险及保障水平提高对化肥、农药投入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业保险有助于推动生态产品权益贷款融资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生态产业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重要的贡献。[17]

5.农业保险支持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农业保险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乡村组织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农业保险的防灾防损措施,能够提高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且农业保险通过及时有效的灾害损失补偿,有利于农户迅速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保障农民生活的安定,间接减少了农村不稳定因素,提高乡村治理效果。农业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能够帮助农户解决资金难题,有助于农户向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农业保险与其他金融产品配合使用,如“保险+期货”能够提高合作社市场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合作社健康发展。[18]此外,农险公司在下乡推广农业保险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保险服务站,为农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农户保险意识与风险管理意识,同时通过“保险+信贷”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进而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三、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障碍

(一)部分农户投保积极性不足 部分农户参保意愿不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受传统思想和侥幸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户觉得农业是靠天吃饭,不是每年都会遭受灾害,因此不需要通过农业保险来分散风险,即便是遭受灾害受到损失,政府会兜底。此外,保险合同属于射幸性合同,且农业保险大多数是消费型,农户缴纳保费后,若是没有遭受合同约定的灾害,保费不返还,部分农户认为缴纳保费则造成了收入的减少,因此,造成了部分农户投保意愿不足。二是宣传讲解不足或者营销中存在误导,导致农户不理解保险责任、除外责任和赔付标准,误以为所有风险都可以赔付,并对赔付水平给予较高的期望,一旦发生保险责任外风险或赔付水平无法达到心理预期,就会造成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负面情绪,进而降低其参保意愿。

(二)农业保险创新产品“接地”不充分 虽然,各险企在积极探索新的险种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需求。但在农险产品创新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2022 年,很多险企推出了极具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如柠檬价格指数保险、桑蚕养殖保险、油茶收入保险、小籽花生完全成本保险、烟台海洋碳汇指数保险等。但由于特色农业的生产经营普遍存在门类分散、生产规模较小、生产分散、缺乏历史生产数据等特点,在此类农险产品创新时出现了产品的同质化问题,甚至存在没有经过前期的充分调查与研究而是通过简单的复制模仿推出产品的现象。这样一来,险企推出的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看似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但是由于产品设计没有从农业生产和农民需求考虑,可能会出现“不叫座”的现象。此外,由于产品设计不足,可能会导致农险公司出现经营风险,以至于该险种无法实现连续经营。

(三)部分险企的农业保险服务质量不高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保险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保险领域,比如在理赔中使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5G、生物智能识别技术等,提高了查勘能力与理赔速度。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受到公司实力、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各家公司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首先,各险企普遍存在基层农险业务员数量少、专业性欠缺等问题,加之农业生产多样性、灾情多样性等因素,导致农业保险在定损、理赔等环节速度变慢。其次,部分农险公司在农村地区没有铺设机构,大大影响农业保险服务质量,可能给农户带来不好的体验。第三,农业保险经营成本和赔付率较高,且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频发,导致农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

(四)农业保险支持政策不匹配 2022 年1 月1 日执行的《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中明确中央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的农业保险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森林和涉藏特定品种四类,覆盖16 个品种。各省区根据地方特色,对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给予省级保费补贴,增加了农户投保积极性,为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依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农业保险补贴的险种有限,很多险种没有纳入到补贴范围;其次,部分地区存在财政补贴资金不及时到位的情况,导致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滞后,影响整个保费补贴的到位;第三,地方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缺乏常态化机制,部分地方政府受到财力等原因的影响,有临时抱佛脚的思想,未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保险支持体系。

四、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 相关部门、农险公司应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提高农户保险意识。广泛使用多种形式展开宣传活动,比如以金融下乡、保险下乡等形式,为农户解惑金融保险难题,带去金融保险知识,提高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各地区农业生产情况、农户的保险意识不同,因此应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与培训工作。此外,要在宣传与培训的内容上下功夫,深入宣传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业务流程,特别是对保险金额、保险责任、除外责任、理赔规则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可以借助案例演示等形式,将繁琐的业务流程与保险条款变成具体的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来帮助农户理解。

(二)加大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广泛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一是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的试点范围,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拓宽“农业保险+”渠道,开展“农业保险+信贷”、“农业保险+担保”、“农业保险+期货”等产品,拓宽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三是立足地区农业产业特色,积极探索地方特色保险产品,构建地方特色农业保障体系;四是积极探索收入类、指数类产品,由“保成本”向“报价格”、“保收入”、“报全生产链条”升级,稳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19]

(三)科技赋能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 加强科技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经营过程中的科技贡献率,将最新科技,如无人机、5G、生物智能识别技术等广泛应用在投保、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等环节,提高农业保险经营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对农户端操作系统的开发,让农户能够清晰且便捷的完成投保流程、了解保险产品以及跟进理赔进度,提升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满意度。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农业保险数据共享平台,积累农业经营、风险损失、气象等农业保险经营的必要数据资料,通过对数据的及时汇总与分析,尽可能及时发现农业保险经营风险,同时引入第三方定损机构,解决不同险企之间定损、赔付不统一的问题。

(四)优化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优化农业保险支持政策,提升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农业保险补贴政策,持续加大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支持力度,动态调整省级财政奖补险种目录,提升农业保险保障能力,支持乡村振兴发展。二是优化补贴计算方式,优化农业保险的地方政策性补贴的结构,进一步细化以奖代补的标准,建立动态常态的补贴机制,提高农业保险补贴效率;对于高风险农业生产经营,鼓励开展互助合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三是优化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管理与监督机制,实行专款专用、据实结算,加强补贴资金的监管,对保费补贴资金严格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实现补贴资金精准到位,提高农业保险补贴资金使用绩效。

猜你喜欢

农户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