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2023-11-07闫赟慧
闫赟慧,高 震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生活满意度”这一概念最早由Shin和Johnson于1978 年提出,指个体依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大部分时间内生活品质的主观感受和认知评估。[1]作为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2]近年来生活满意度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一般而言,个体早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经验、人格特征、社会期望、心理健康等因素均会影响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当个体拥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并且正向情感如合群、乐观、自尊、愉快等积极情感多于负向情感时,往往会有较高的幸福感。[3]相反,当个体拥有的生活满意度较低时,则会产生较多的消极情绪并运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进而易导致个体出现抑郁、心理功能失调。[4]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大学生会面临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就业、经济、感情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与困境。如果压力和困境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改善,则会降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与幸福感,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深入探究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背后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与身心健康水平。
自我分化同生活满意度关系密切,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5]自我分化是个体在家庭情绪系统中通过调节个体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来寻求、获得亲密感与个体化平衡发展的过程。[6](P118-124)个体不能脱离家庭与社会而独立存在,自我分化水平的高低会对个体带来多方面影响。研究表明,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7]自我和谐、[8]人际关系、[9]焦虑、[10]社交回避、[11]经验回避[12]等显著相关。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具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13]此种能力可以促使个体更加理性、合理地面对并解决日常事务,能够有效地减少各类心理问题及人际冲突的出现,进而使个体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当个体能够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明确自我位置、正确把握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时,就会对当前的生活状况表现出较高评估,[14]故推测大学生自我分化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
积极心理资本是在个体从小到大成长与发展历程中,面对困难与挫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韧性与希望。[15]积极心理资本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促使个体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且能够较大程度地减少外界对个体的干扰和伤害。积极心理资本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相关性显著,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6]积极心理资本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17]领悟社会支持与生命意义感[18]等之间都起部分中介作用,故推测积极心理资本可能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间起中介作用。
此外,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间,性别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大学生在认知特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在情感和直觉方面比男生突出,男生则在感觉和思维方面占优势。男生果断、独立、善于思考及解决各类复杂或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女生则更易受暗示、情感丰富,[19]故推测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可能因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生活满意度量表测量大学生对当下生活的满意度状况,考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同时引入变量积极心理资本和性别,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见图1)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大学生自我分化能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2)积极心理资本在大学生自我分化和生活满意度之间起中介效应;(3)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关系间性别差异会产生一定的调节效应。
图1 本研究假设模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通过在山西省内20多所高校中面向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随机发放问卷2100份,剔除120份回答不完整及作答不认真的无效问卷后,最终剩余有效问卷为1980份,问卷有效率94.29%。其中,男生526人、女生1454人,占比分别为26.57%和73.43%;独生子女448 人、非独生子女1532 人,占比分别为22.63%和77.37%;市区477人、县城496人、乡镇173人、农村834人,占比分别为24.09%、25.05%、8.74%和42.12%。
(二)研究工具
1.自我分化量表
主要采用由吴煜辉、王桂平(2011)翻译修正的自我分化量表。该量表包括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阻断、与人融合4个维度,分为个体内心和人际关系2个层面,共27 个题目。其中,第4、6、13、16、26 题为正向计分,其余22个题目为反向计分,量表采用李克特6 点计分法,从“根本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量表总得分越高,表示个体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其中,情绪反应指个体对环境中的刺激做出过分的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指个体在有压力的情境状态下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及观点,不受外界干扰而始终保持自己的原则;情感断绝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因恐惧亲密关系而回避疏远他人,保持过分独立;与人融合是指个体对重要的人物过分依赖、顺从,缺少自己的主见。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4。
2.生活满意度量表
主要采用由张兴贵、何立国(2004)编制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包含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6 个维度,共36 个题目。其中,第3、4、9、10题为反向计分,其余32个题目均为正向记分,采用李克特7 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该量表的总分反映了被测者生活满意度的总体状况,量表总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6。
3.积极心理资本量表
主要采用由张阔等学者(2010)在心理资本问卷基础上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该量表用于评估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包含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 个维度,共26 个题目,其中第8、10、12、14、25题为反向计分,其余21个题目均为正向记分,采用李克特7 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量表总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本状况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4。
(三)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SPSS25.0 统计分析软件和PROCESS插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
(一)共同方差检验 通过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将问卷中所用的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得到KMO的值为0.968,Bartlett检验的卡方值为100973.32,P<0.001,继而表明该问卷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因子分析,可知共有15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且最大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6.65%,小于临界值40%,故本研究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二)自我分化、生活满意度和积极心理资本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得分的平均分为102.28,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的平均分为178.81,积极心理资本量表得分的平均分为124.01。自我分化量表总分、与人融合、自我位置、情绪反应、情感断绝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积极心理资本量表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积极心理资本量表总分与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也呈显著正相关(见表1)。
表1 自我分化、生活满意度和积极心理资本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三)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首先,采用Hayes开发的SPSS宏中的模型4,在控制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人口学变量基础上,对积极心理资本在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中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自我分化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B=0.80,t=26.88,P<0.001),当引入中介变量积极心理资本后,自我分化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仍然显著(B=0.10,t=3.88,P<0.001)。自我分化能够显著预测积极心理资本(B=0.72,t=33.78,P<0.001),积极心理资本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B=0.96,t=42.52,P<0.001)(表2)。此外,自我分化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及积极心理资本在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关系间的中介效应bootstrap95%置信区间的下限和上限均不包含0,说明自我分化不仅能够直接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且能够通过中介变量积极心理资本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自我分化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3.75%,积极心理资本对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6.25%(表3)。
表2 积极心理资本在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3 总效应 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分解表
其次,采用Hayes 开发的SPSS 宏中的模型5,在控制年级、是否是独生的人口学变量基础上,将性别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中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将性别作为调节变量放入模型后,自我分化与性别乘积的交互项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B=0.08,t=2.71,P<0.01),说明性别在自我分化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预测中起调节作用(表4),且男生对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女生对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的调节效应显著(表5)。
表4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表5 性别在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间的直接路径检验
进一步对简单斜率图进行分析,可知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作用方面,随着自我分化水平的提高,男生的生活满意度变化水平不如女生明显,当女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时,其生活满意度水平也越高(图2)。
图2 性别对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
三、讨论
(一)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表明大学生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就越高,验证了研究假设(1)。Bowen在家庭系统理论中提出自我分化,认为个体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与家庭、朋友及爱人的重要关系中体现个体的自我概念与活动,关注个体的关系本质与社会特性。同样,自我分化也代表了个体的内心层面及人际关系层面。从内心层面讲,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个体可以更好地平衡理智与情感,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既可以理性地思考,也可以有适当的情绪反应。从人际关系层面讲,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个体在生活中与他人相处时既能与之保持亲密关系,也能保持个性的独立。反之,个体则会处于2种极端模式——或保持亲密关系或仅保持个性独立。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他们会受到来自家庭、友谊、学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他们拥有较高的自我分化水平时,才能够理智对待来自生活各方面的挑战,冷静客观地分析与处理问题,继而避免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既要注重加强大学生的理性,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做出分析判断,减少情感方面的冲动;同时也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独立个性,减少对他人的过度依赖和顺从,使之不断加强对个体内心层面及人际关系层面的培养与锻炼,提升自我分化水平,正确处理个体与家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能够更多地享受生活乐趣、感受生命体验、提升生活满意度。
(二)积极心理资本在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 积极心理资本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水平也越高。当把自我分化与积极心理资本同时放入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模型中,自我分化不仅可以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而且可以通过积极心理资本这一中介变量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验证了研究假设(2)。具体而言,随着自我分化水平的提高,生活满意度水平也在提高。通过提高积极心理资本水平,也会间接提升生活满意度的水平。表明积极心理资本在个体适应环境与人生成长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个体是十分有益的。任皓等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导向、可再生的非稀缺资源,是有待开发的,可以长期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新型战略资源和心理资源。[20]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挖掘、开发与培养,注重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和乐观精神品质的加强与提升,促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加从容乐观地应对来自生活中诸如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等多方面的挑战。
(三)性别在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间的调节作用 大学生自我分化对生活满意度有着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依据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理论,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分工不同,故而在长期的发展中会出现身体、动作、认知、社会、情绪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于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而言,由于性别的不同,故表现出自我分化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亦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本研究中通过考察性别对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调节作用,进而表明性别对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调节效应显著,从而验证了研究假设(3)。随着自我分化水平的提高,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均有所提升,但是女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水平提升速度较之男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水平提升的速度更快且更为显著。由此可知,自我分化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来说,女生更能体现出性别优势,她们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表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因此,要不断提升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需重点关注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帮助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状态,以更加理智独立;另一方面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乐观地适应生活,鼓励他们踊跃地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不断增强耐力与意志力,实现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虽然本研究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来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作用机制,同时揭示了积极心理资本在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但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仅仅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未能多层次、系统化、全方位地展开研究。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可适当加入质性分析,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更加全面具体地探究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间的关系。同时应该继续深入探讨影响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其他因素,以求丰富现有的理论研究,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教育视角。
结论
大学生自我分化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积极心理资本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性别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生活满意度的直接路径中产生显著的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