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对上交叉综合征康复效果的影响

2023-11-07鲍珊菊赵鹏周筱李萌何雨薇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8期
关键词:方肌太极拳颈椎

鲍珊菊 赵鹏 周筱 李萌 何雨薇

(1.河南省田径自行车运动中心 河南洛阳 471200;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061;3.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北京 100084)

头部前倾是常见的异常姿势,前倾时,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收缩,由于没有支撑,前臂应向外抬起至肩部,引起相关肌肉较大负荷;同时,这种姿势不可避免地使肩胛骨向后向上突出,导致斜方肌、肩胛提肌等相关的肌肉被动伸长,以及处于紧张状态的胸小肌被动拉长。如果这些肌肉组织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将趋于病理性肌肉紧张,进而导致上交叉综合征(uppercrossed syndrome,UCS),表现为圆肩、含胸弓背和头部前伸等。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的疼痛和躯体功能障碍又将加重机体各组织结构的损伤,并形成错误的代偿运动模式[1]。据北京市国民体质检测数据显示,85%的青少年存在姿势异常,而其中46.1%患有UCS[2]。预防、减少及改善由此造成的亚健康状态,对提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UCS 是肌肉激活模式、运动模式以及姿势障碍共同造成的结果,能够进一步发展,出现形态姿势畸形[3]。颈椎病病机学说[4]认为,颈椎通过静力和动力的共同作用力来保持处于中立位的稳定性。彭辉等[5]研究发现,通过制定科学的运动方案,进行肌力薄弱肌群的强化训练,松解痉挛肌群,可以改善UCS患者不良的身体姿态,缓解甚至消除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学者[6]研究认为,太极拳运动主要通过增强主动肌和拮抗肌肌力,减弱背阔肌和斜方肌的代偿来缓解肩周炎。陈氏太极拳的运动量属于中等水平,且可以通过架势的高低来调节,在达到健身所需运动量的同时,不会造成人体的损伤和缺氧[7]。

因此,该研究旨在探讨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对上交叉综合征的疗效。在已有的矫正模式上继续深化。通过借鉴陈式太极拳中有助于肩颈及上肢活动的典型动作,结合已有的运动疗法,开发出一套均衡背部肌群、改善患者体态的,科学有效、简单实用的太极拳套路。同时,观察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干预与单纯使用运动疗法干预上交叉综合征对上交叉综合征患者改善结果的差异。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选取60 名患有UCS 的某体育大学大四学生(未受过专业的运动训练)为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2.1 诊断标准

目前对于UCS 的诊断尚未制定统一标准,总结多个研究者对于该病的描述,作为该研究的诊断标准。

(1)症状:颈、肩背部肌肉酸痛,偶感呼吸不畅、头晕、胸闷等。

(2)体征:头部前倾、圆背、含胸、翼状肩、胸椎后凸、肩胛骨隆起等。

(3)症状:颈肩部疼痛、背部疼痛、偶尔的头痛等。

(4)头颈部前倾角超过10°。

(5)颈部和下颌之间的角度大于90°。

(6)肩胛骨距离脊柱中线位置超过7.6 cm。

1.2.2 特殊实验

(1)头/颈屈曲试验(Head/Neck Flextion Test):患者仰卧,患者缓慢抬头同时将头望向脚尖,以动作起始时下颌伸,上颈椎过伸为阳性。

(2)肩外展试验(Shoulder Abduction Test):患者坐姿,手臂位于身体两侧,受试者肘关节先屈曲,然后缓慢外展。阳性结果为:在肩关节外展60°时前肩部过度抬高。

(3)俯卧撑试验(Push-up Test):屈膝位俯卧撑姿势,进行俯卧撑动作,治疗师观察肩胛骨状态。阳性表现为:撑起过程中表现为翼状肩或者肩膀过度内收。

(4)疼痛等级评分:采用数字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疼痛范围为3~8 分,疼痛范围为颈椎与胸椎覆盖区域。

(5)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该研究中仅涉及SFMA中的颈椎屈曲、颈椎伸展、颈椎旋转、上肢模式1 和上肢模式2 等5 个项目,用于评估受试者颈椎及肩胛带的功能活动,所有SFMA 由同一位评估员完成,排除个体差异。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

(2)症状持续短于1个月。

(3)明显的肩颈部外伤或有肩颈手术史。

(4)神经系统存在异常反射。

(5)患有代谢类疾病。

(6)测试过程中存在突发的剧烈疼痛或其他不适,影响进一步参与。

2 方法分析

2.1 研究方法

根据临床研究实验设计原则,将符合要求的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疗法组(29例)和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组(31 例)。利用Excel 软件和完全随机设计分组方法,得到序列号和分组号,制作随机序列卡,并密封。

2.2 干预方法

该实验采用运动疗法和太极拳的干预方法。运动疗法组采取单纯运动疗法干预,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组通过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进行干预。干预时长为3个月,每周3次,隔天进行,共36次训练,前18次为一个疗程,后18次为一个疗程。实验前分别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实验后再进行一次测试,进行自身对照,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2.2.1 测试指标

(1)颈椎活动度测试。

(2)头前倾角(FHA)及圆肩角(FSA)的测量。

(3)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4)疼痛指数。

2.2.2 干预人员

太极拳由武术学院教师进行教授,均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太极拳教学经历5 年以上。运动疗法在医院康复科进行,由医院医生进行指导操作。

2.2.3 训练计划

(1) 运动疗法组

疗程一为前18 次训练,每周3 次,隔天进行,共6周。训练目标为调整体态,学习动作;强度由中到低。靶心率在40%~50%之间;训练时间为30 min。课前课后拉伸同样区域。实验的前6周,每次练习有专业的治疗师进行指导教学。第一节为伸展运动:脊柱伸展、胸大肌拉伸、胸小肌拉伸、背阔肌拉伸、肩胛提肌拉伸、上斜方肌拉伸、斜角肌拉伸、背部松解。第二节为力量训练:颈深屈肌激活(弹力带激活)、菱形肌强化(直臂划船)、肩外旋肌强化(L字训练)、斜方肌下束强化(Y字训练)、斜方肌中束强化(T字训练)。第三节为拉伸训练:脊柱伸展、胸大肌拉伸、胸小肌拉伸、背阔肌拉伸、肩胛提肌拉伸、上斜方肌拉伸、斜角肌拉伸、背部松解。

疗程二为后18 次训练,每周3 次,隔天进行,共6周。训练目标是调整体态,自我练习;强度为中,靶心率在50%~60%之间;训练时间为40 min。课前课后拉伸同样区域。后8 周练习,治疗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督,内容以自我练习为主。

(2) 运动疗法+太极拳组:运动疗法内容与运动疗法组保持一致。

太极拳训练计划包括2个疗程,第一阶段,疗程一为前18次训练,每周3次,隔天进行,共6周。强度为中到低;靶心率在40%~60%之间;运动时间为6 min/组,练习3 组,组间休息1 min,总练习时间为40~50 min,每周练习3次。前6周进行动作模仿学习,训练内容包括云手、揽扎衣、白鹤亮翅、倒卷肱、三换掌、背折靠、掩手肱捶。

太极拳训练计划第二阶段,疗程二为后18 次训练,每周3次,隔天进行,共6周。

强度由中到低,靶心率在40%~60%之间,运动时间为5 min/组,共练习3 组,组间休息1~2 min,总练习时间为30~40 min,3次/周,持续6周。后6周进行动作练习,专业人员进行指导。

2.2.4 训练内容

(1) 运动疗法

①拉伸放松训练内容

胸大肌拉伸:手和前臂抵着门框站立,肘的位置比肩部略高。收紧腹部避免弓腰。脚向前迈一步。慢慢地弯曲腿,拉伸5~10 s。

胸小肌拉伸:前臂和手抵住门框站立。手肘置于肩关节之上,高出一定距离。前臂应向上伸,身体与手肘形成130°夹角。腹部收紧防止弓腰。

背阔肌拉伸:站立于门把手前,离门把手约一臂的距离。伸出右手抓住门把手,向侧面迈一步,上半身向前倾,与手臂在同一平行线上。右腿向左后方伸展。左手放在门或墙壁上,稍微靠近右手左侧。左手将身体推离墙面,同时增加“弓形”的弯曲度,拉伸5~10 s,直至背部一侧出现轻微刺痛。

肩胛提肌拉伸:坐立于椅子或凳子上,双脚分开一定距离,背部和腹部微微收紧。右手置于身后,抓住椅子的边缘。头部向左扭转45°。左手置于后脑勺,朝着膝盖的角度轻轻向前拉。

上斜方肌拉伸:坐在椅子或凳子上,两脚分开一定距离,背部和腹部稍微收紧。右手伸向身后,抓住椅子边缘。

背部松解:患者膝关节与手掌支撑在瑜伽垫上,吸气时背部缓缓上升,感受每段脊椎的伸展,尽量将脊柱打开,呼气时缓慢返回开始姿势。

肌筋膜放松:利用泡沫轴进行放松时,可将泡沫轴横放于背部,通过上下滚动达到放松肌肉和背部筋膜的目的,保持动作到位,避免拉伤。

脊柱伸展:两腿分开站立,调整呼吸,全身放松。一边呼气,一边从颈椎开始,让整条脊柱一节一节向下垂落。

②肌力强化训练内容

颈深屈肌激活:用弹力带固定在头部后侧、收下颌到最大限度,使颈部后群肌肉有拉伸的感觉。

菱形肌强化:患者平坐于瑜伽垫上,然后双手抓住弹力带两端做划船训练。

肩外旋肌强化(L 字训练):俯立姿势准备,大臂抬平,保持大臂姿态不动,肩关节后旋,前臂向拇指方向运动,直至动作极限。手臂缓慢上举,末端保持1~2 s,始终保持肘关节屈曲90°。

斜方肌下束强化(Y字训练):肘关节保持伸直,手臂向拇指方向运动,动作末端两臂之间保持约60°夹角。

斜方肌中束强化(T 字训练):俯立姿势准备,双臂伸直与躯干呈90°,两拇指分开。一直运动到动作极限,动作末端双臂与两肩在同一平面。

③太极拳训练内容

云手、揽扎衣、白鹤亮翅、倒卷肱、三换掌、背折靠、掩手肱捶。

2.3 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初步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a=0.05,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分析

3.1 头前倾角测量结果

实验前,两组的头前倾角基线值无明显差异。运动疗法组实验前后的头前倾角无明显差异,与实验前相比,运动疗法加太极拳组在治疗后头前倾角下降明显(P<0.01)。实验后,运动疗法加太极拳组的头前倾角明显低于运动疗法组(P<0.01)(见表1)。

表1 头前倾角测试结果

3.2 圆肩角测量结果

实验前,两组的圆肩角基线值无明显差异。运动疗法组实验前后的圆肩角无明显差异,与实验前相比,运动疗法加太极拳组在治疗后圆肩角下降明显(P<0.01)。实验后运动疗法加太极拳组的圆肩角明显低于运动疗法组(P<0.05)(见表2)。

表2 圆肩角测试结果

3.3 颈椎活动度

颈椎活动度测试结果显示,运动疗法加太极拳组与运动疗法组前期测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运动疗法组的数据显示屈曲角度显著降低,P<0.05,其他无显著变化。运动疗法加太极拳组实验前后比较数据显示,右旋角度出现显著性改善,P<0.05,其他无显著变化。两组间数据对比显示,屈曲角度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运动疗法组,P<0.05(见表3)。

表3 颈椎活动度测试结果

3.4 颈椎活动障碍指数

实验前,两组的颈椎障碍指数无明显差异。实验前后运动疗法组的颈椎障碍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运动疗法加太极拳组在治疗前后颈椎障碍指数差异明显(P<0.05)。实验后,运动疗法加太极拳组的颈椎障碍评分与运动疗法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4)。

表4 颈椎活动障碍指数测试结果

3.5 疼痛指数评分结果

实验前,两组的颈部疼痛指数评分无明显差异。运动疗法加太极拳组在治疗前后疼痛指数评分差异明显(P<0.05)。实验后,运动疗法加太极拳组的疼痛指数评分与运动疗法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5)。

表5 VAS结果

4 分析讨论

头颈部异常姿势通常与颈部疼痛和残疾息息相关,而颈部疼痛又常常是UCS 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UCS主要通过改善肌力失衡、纠正异常姿势,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恢复颈椎的目的[8],包括运动疗法、中医疗法、物理疗法等[9]。实验结果显示,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组与运动疗法的差值比较,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组屈曲改善程度显著高于运动疗法,说明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治疗对颈椎的活动度有一定的改善效果。颈部活动的限制因素有关节、韧带和肌肉,对于关节而言,颈椎关节的关节面的朝向、间隙大小、关节的对位会成为限制因素[10]。

太极拳可以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改变,对于上交叉综合征的人群来说,疼痛的来源有颈胸椎的骨性排列因素、肩关节的骨性排列因素。两者相互影响,通过肌肉与神经控制的机制相联系。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与交感神经的功能相反,可以降低心率,增加消化腺的分泌,缩小瞳孔,维持机体安静时的生理需求,可以使机体感受舒缓、平静,这也势必会放松机体肌肉,缓解肌紧张的状态[11]。

该研究发现,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可以改善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减轻总体功能障碍,且结果优于单纯常规的运动疗法的治疗。将两者结合起来,既缩短了疼痛时间,又缓解了疼痛,改善功能障碍的效果显著。将传统疗法结合现代医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与单纯的运动疗法均能改善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运动疗法结合太极拳比单纯运动疗法治疗对上交叉综合征的疗效更加显著。

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势,太极拳在于缓解疼痛、平衡颈肩,调整气息;运动疗法则在均衡肌群力量,改善颈胸椎、肩关节的活动功能,纠正姿势上有效,故可以结合使用,帮助该症患者尽快康复。

5.2 建议

建议在久坐群体中推广太极拳结合运动疗法练习,为上交叉综合征的人群提供一种新的改善和预防手段。

建议延长实验周期,改善运动处方,对治疗人群更加有针对性。

猜你喜欢

方肌太极拳颈椎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颈椎为什么易发病
养护颈椎,守住健康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3个“15秒”缓解颈部不适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正常人不同臂展角度上斜方肌的弹性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颈椎
失眠可能与颈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