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山中学田径特长生初始训练阶段易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2023-11-13刘东升
刘东升
(东北大学体育部 辽宁沈阳 110819)
随着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体育类人才作为实现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的选拔培养要求也随之更加严格。2021 年9 月,教育部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逐步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1]。由此可见,中学对于田径训练队特长生(以下简称特长生)的培养要更加系统、全面,才能符合时代要求。对于盐山中学特长生来说,在初始训练阶段(高中开始第一个学期),多数特长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体育训练,训练年限偏短,加上一部分特长生是在优惠政策下被降分录取,文化基础知识偏弱。为此,根据盐山中学特长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分析特长生初始阶段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旨在为特长生在初始训练阶段打好基础,以便更好地为下一阶段做好衔接,为特长生更广阔、更长远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1 盐山中学田径特长生初始训练阶段易出现的问题
1.1 运动不合理
1.1.1 训练中技术动作错误
正确的技术动作是保证训练效果的需要和运动成绩提升的基础,也是防止运动损伤的重要条件。现在的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教科书中,运动技能学习的三阶段模型把运动技能学习过程划分为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自动化阶段[2]。最开始技术动作的学习在初训阶段,即认知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阶段,特长生还没有对动作产生稳定的神经控制,正处于动作的泛化阶段,动作在时间、空间上都缺乏精确性、一致性,易产生多余和错误的动作,甚至产生原则性的大错误。这时就需要通过教练的正确指导、示范、及时反馈等多感官刺激让特长生对自身学习项目在练习过程中建立正确的动作模式,逐步改正错误动作和减少练习中的多余动作,提高效率和效果。例如:在跑类项目练习过程中,人们会按照天生习惯的动作进行跑动,摆腿、摆臂、脚掌的落地方式等存在错误之处,这都应在初始训练阶段加强学习纠正。如若错误动作一直延续,随着训练量、训练时间的增长,部分身体器官难以承受,则容易引发运动损伤,降低训练效率和专项成绩。
1.1.2 运动量、运动强度不合理
运动训练是一个周期性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训练计划要根据被训者的生理学状态来合理安排。运动员提高运动能力所需的有效训练负荷是建立在人体生物学适应的基础上,人体在不同运动方式下运动的生物学特征决定着运动员提高运动能力所能承受的有效训练负荷[3]。运动量、运动强度过大,会引起运动员身体过度疲劳,不利于恢复,甚至会使运动员对训练产生抵触心理。运动负荷过小,则对身体生理机能刺激不到位,达不到训练效果。在特长生初始训练阶段,由于教练员和特长生接触时间短,对特长生的生理机能认识不到位,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没有充分把握,使得训练量、训练强度违背特长生长远的发展目标方向。
1.1.3 训练侧重与学生身心情况背离
运动生理学上将少年期定义为(1~17 岁)的阶段,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属于中学时光,该时期是进行科学选材和运动员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4]。高一年级特长生的年龄大多在14~17岁之间,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期阶段,身体机能发育还不完善,这一阶段的肌肉力量、柔韧性等运动素质相对成人较差,但是大脑思维逐渐发达,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显著增长。这时训练内容的侧重不能背离特长生的身心发育情况,不能突然安排强度较大、刺激性较强的训练内容,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这时应该结合特长生学习能力强的特点,注重基础力量、耐力、柔韧等基础体能的练习,教授学习和练习各种正确的专项动作,循序渐进地提高特长生的运动能力,为以后训练量的增加和专项技术提高做好准备。
1.1.4 训练中器材的陈旧、不足或使用不规范
在训练过程中,完善的器材设施不但可以改善训练条件,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还可以有效提高训练效果。朱晓婷提到造成运动损伤的外部原因有:场地硬度大、器材过于简陋、陈旧,项目间场地过于拥挤,缺乏安全距离[5]。通过访谈发现,在盐山中学特长生训练器材安排上,面临训练器材缺乏或不足的问题,有的器材甚至是十多年前的老器材,长时间得不到更新,不仅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还难以提高练习的效果。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多数特长生围绕一个器材排队练习,训练器材严重短缺,这样就使得练习强度和间隔时间得不到良好的控制,达不到预期的练习效果。在练习过程中,教练对器材的使用动作和细节指导强调不够,多数特长生持器材模仿他人练习,存在器材使用和练习的动作方式不达标的情况,这也无形中增加了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
1.1.5 准备活动的不重视、不科学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性身体练习[5]。准备活动作为训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升高体温,降低肌肉粘滞性,增强皮肤血流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它能使人体有效克服身体器官的惰性,更快地进入最佳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和预防运动损伤。对于刚进入初始训练阶段的特长生来说,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新鲜感,有着很强的活动冲动,经常在简单的一般性慢跑或拉伸后马上进入大强度的练习或比赛中,对于专门性准备活动不够重视,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因而在初始训练阶段肌肉和韧带拉伤较为常见。
1.2 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1.2.1 带伤训练
运动伤病是影响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体受伤后,关节活动范围会受限,肌肉的伸展性降低,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在训练过程中,有些特长生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训练,这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还增加了再次受伤的概率,使得受伤部位愈发严重,最终影响训练进程。
1.2.2 训练中保护性意识薄弱
在进行较大强度或难度系数较高动作的练习时,懂得自身保护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练习时身体的负荷和恐惧心理,是提高练习效率和防止受伤发生的有效手段。韩枫[6]在《浅谈军体训练中保护与帮助的运用》中提到了四点保护与帮助的基本原则。(1)不同的教学阶段保护与帮助应有所侧重;(2)保护与帮助的站位要合适;(3)保护帮助的部位要正确;(4)保护帮助的时机要恰当。由于特长生基本没有受到过系统训练,在练习相对危险的动作时不懂如何正确使用器材,如何进行自身保护和同伴间相互保护性意识不足。所以在初始训练阶段,对学生及时灌输训练过程中的保护性意识和方法,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2.3 训练后放松不足
训练后及时放松是一堂训练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身体由运动状态转化到安静状态的桥梁,可以缓解训练疲劳,帮助乳酸分解,促使机体更好地超量恢复,对特长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和特长生往往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放松时间较短,这使得特长生处于疲劳的时间过长,不仅影响了文化课的听课效率,也为下一堂训练课的实施埋下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1.3 轻视文化学习
对体育特长生文化知识的培养是困扰学校多年的教育难题,然而在新时代的今天,对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靠自身专项成绩的突出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造成体育特长生文化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也有来自学校和教师、教练等外在的原因,比如某些教师或教练包括某些学校对学生文化学习的不够重视,存在着重体育特长训练,轻视文化课学习的倾向[7]。所以对体育特长生文化成绩的培养,首先要让特长生本身对其重视起来,要有忧患意识,制定奋斗目标,提高其对知识的渴求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文化课教师、教练等也要针对特长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具体的方案,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因材施教,让其在内在意识与外在帮助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其文化成绩的提高。
1.4 学训时间存在矛盾
学习和训练是在特长生培养过程中的一对现实矛盾,学生的训练时间和文化课学习时间应相互协调,避免出现冲突[8],让二者在整个过程中既能相互制约,又能相互促进,如何安排好训练与学习的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特长生在初始训练阶段训练时间的安排大多是在早晨的早自习期间或下午三、四节课期间,也有2个时间段全部安排训练的情况。从初始训练阶段文化课程的学习安排来说,是全面进行高中新的基础知识讲授的阶段,这时的文化课程学习至关重要,如果这一阶段的文化知识存在落后现象,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后面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高三阶段的复习。从初始阶段一天上课内容的安排来说,早晨早自习是晨读时间,上午和下午一、二节课期间主要是新知识学习的时间,下午三、四节课和晚自习期间则是做题和自习时间。早晨本是记忆力最好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安排训练,会使特长生在上午听课时身体疲惫,再加上睡眠时间不足,会出现课上睡觉的情况,严重影响听课的效率。
1.5 管理力度片面
体育特长生相对于普通文化生来说,仅占很小一部分,这也就使得校领导、班主任等在对其的管理不如普通文化生更加细致、严格,存在一定的片面化管理的情况。学训分离的现实更加剧了矛盾的激化,体育教师管学生的训练,班主任管学生的思想、学习,二者之间缺少沟通,没有整合教育力量,无法收获有效的管理效果[9]。例如:学校在对特长生时间的管理上,表现为不够严格,在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的交叉之处存在一定的漏洞,使得特长生在训练之后,不能按时到班级进行文化学习,不能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存在散漫、拖拉的情况。班主任和文化教师对其的管理表现为不够重视,存在上课状态不集中、课后作业完成检查不及时的情况。教练员和班主任在特长生的管理上,没有对其学习情况、训练情况、思想意识等建立有效的衔接,存在对特长生现实情况互通不到位的事实。
1.6 饮食随意
在对特长生和他们的教练访谈中得知,学校没有对特长生制定专门的营养食谱,教练在指导其训练完毕后,不过多强调安全合理饮食的注意事项,使得特长生在训练完毕后,饮食比较随意,经常吃一些方便面、火腿等垃圾食品,喝一些冰镇碳酸饮料。这些食品不仅没有营养,还对胃肠道有严重的刺激作用,长此以往身体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既不利于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着运动成绩。
2 对易出现问题提出的优化对策
2.1 建设优秀的教练团队,提升业务水平
优秀的教练不仅可以在特长生心中建立威信,也是促进训练实施、提高训练效果的保证。因此,要引进有一定运动经历和学历的专业化人才来指导特长生进行训练,还要在全面提升教练员个人业务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建立教练员团队分工合作制度。针对不同项目、训练水平、不同身心发展特点等各要素进行全面考虑,以特长生为中心对训练计划进行科学化制订,在准备活动环节、练习环节、放松环节进行全方位把控,因材科学施训。并采用测试、谈话、观察等方法做好定时监控,对症下药,确保训练内容科学有效。
2.2 强化学生心理辅导,做好长远打算
特长生刚一入学,正处于懵懂的状态,对于训练中及训练后的防护意识和自身长远规划认识不足。要建立特长生入学培训制度,提高其在准备活动、训练中保护与帮助、肌肉放松、合理饮食等环节的重视程度。教练、授课教师、班主任等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奋斗目标,提高对学习和训练的重视程度,并不时进行深度沟通,了解内心真实想法,对出现的学习、训练、伤病等问题做到及时分析与解决。
2.3 强化管理,把握学训关系
基于当前国家对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在体教融合道路中谋求学习和训练的共同发展[10]。学校要建设双向责任制: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学习以班主任管理为主,教练员为辅;操场训练、外出竞赛以教练员为主,班主任为辅,实现管理无死角以及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11]。管理模式要根据特长生自身特点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训练方面,要根据特长生身体、心理、疲劳程度、运动水平等特点制订详细的阶段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在学习上,班主任可带动全班学生建立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合理规划下,让班级里文化成绩好的学生在课余或自习时间对特长生落下的基础知识进行补习,共同促进二者对文化知识的再提高;在学训关系上,班主任要与文化课教师和教练建立信息互通制度,及时了解情况,以确保学习和训练二者的共同进步。总之,需要科学、精细的管理模式,合理地分配时间,通过教师、教练和体育特长生三者的共同配合来解决学训矛盾之难题[12]。
2.4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训练条件
在训练器材的保障上,当地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重视程度,定时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及时保障学校训练设备的更新换代,教练、学校工作人员要定时检查训练器材和场地是否安全,对于不安全的器材和场地进行淘汰和修缮,确保特长生有一个良好的训练条件。
2.5 保障合理膳食,加强医务监督
合理的营养摄入是训练执行和运动成绩增长的必要条件。在日常饮食中,学校要制定合理的食谱,确保特长生每日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保障特长生合理的营养供应。还要每天根据训练需要,适当服用运动补剂,确保由于训练所流失的微量元素、电解质得到补充。教练员要引导特长生树立自身健康意识,避免摄入垃圾食品、碳酸饮料和过于油腻的食品。还要定时加强医务监督,对于身体不舒服的学生,要及时发现,指导就医,避免其带伤训练。
3 结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特长生初始训练阶段的安排,就需要学校、教练、班主任、文化课教师、特长生等各个主体的共同作用,汇集各方力量,才能在初始训练阶段让特长生得到全方位保障,为以后激发特长生更大的潜力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