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动因、实践与品牌化路径
2023-11-06陈志刚
姜 芸,陈志刚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 211168)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范围扩大到职业教育领域,帮助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带动沿线国家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推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成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任务。鉴于此,江苏省推出职业教育“郑和计划”,致力于将“郑和计划”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传播中国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模式、传承和弘扬郑和精神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针对江苏正在实施的职业教育“郑和计划”,本文从其建设动因出发,结合其初步实践成果,探讨“郑和计划”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其品牌化的发展路径。
一、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的实施动因
(一)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随着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江苏职业教育积极融入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塑造人文交流品牌,期待以职业教育特有的优势助力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福祉,为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在此背景下,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应运而生。“郑和计划”致力于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果,支持江苏高职院校与“走出去”企业携手合作,以技能型人才培养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就业创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以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二)整合江苏高职院校资源,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
当前,江苏境外投资规模持续增长,“走出去”企业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但面临人才匮乏的现实困境。有效整合江苏高职院校资源,缓解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更好地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是“郑和计划”实施的重要动因。鉴于此,“郑和计划”一方面建设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培养合作联盟[1],联盟成员在合作办学、师资国际化培训、国际教学科研等方面开展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推进‘中文+职业教育’项目,加强与企业合作,提升人力资源供给和服务贸易能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共建一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人文交流基地及学校”[2],推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与企业携手“走出去”,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人才[3]。
(三)传承和弘扬郑和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5世纪初,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远洋船队从江苏出发七下西洋,遍访海外37国[4],开创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鼎盛局面,架起了东西方商贸流通和文化交往的桥梁,广泛传播了中国愿与海外各国“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理念。这种理念对于当前深入阐释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原则,对于深化政治互信、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具有积极作用。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将以实际行动大力弘扬新时代郑和精神,充分发挥郑和文化名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尊重多样文明,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人文交流,谋求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立足江苏职教高地建设,打造国际知名职业教育品牌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品牌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需求,也是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的应有之义。江苏职业教育现代化虽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严格来说没有形成国际知名职业教育品牌。这不仅制约了江苏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影响了江苏争做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职业教育高地的建设进程,也不利于江苏职业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从“单向引进借鉴”走向“双向共建共享”。鉴于此,“郑和计划”肩负着立足江苏创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的重要使命,承担着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的重要任务,担负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弘扬郑和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责任。
二、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江苏是我国开展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早的省份之一。“郑和计划”一经提出,江苏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截至2022年10月,“郑和计划”已先后启动十余个中外合作项目(具体见表1)。参与院校遍布全省,主要分布在南京、常州、无锡、南通、盐城等地,合作对象来自东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合作内容以“中文+职业教育”为主,以汉语培训为切入点,开设各高校擅长的“中文+”技术技能特色课程。
表1 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初步实践成果
(一)“郑和计划”的主要特征
虽然“郑和计划”还处在探索阶段,但其实践特征已初步显现,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
1.紧跟国家外交路线,服务国家外交方针
2021年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70周年,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与巴基斯坦信息学院合作成立了郑和中心,意义非凡。巴基斯坦教育部联络司司长阿里·阿克巴希望双方加深合作,为两国青年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创建平台,同时也希望郑和中心能够帮助巴基斯坦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助力其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22年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以此为契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管理法律经贸大学、哈萨克斯坦物流与交通大学共建郑和学院,丰富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国家人文合作的内容,拓展了职业教育合作的领域。
2.主动对接“走出去”企业,服务境外经贸园区人才供给
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是中国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也是老挝国家级经济特区。为帮助园区入驻企业培养既懂专业又会中文的本土技能人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拓海外合作渠道,分别与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招商港口集团、云南海投等开展深入合作,最终让老挝赛色塔苏信郑和学院成功落地。该学院紧跟国家重点投资项目和江苏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面向东盟国家招生,每年培养3000名左右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将老挝赛色塔综合开发区打造成为东盟地区产业与教育融合的职业教育中心[5]。
3.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满足合作国对特色人才的需求
为了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江苏高职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品牌专业,通过“郑和计划”向合作国家输出特色国际化职教资源和标准,积极为合作国家培养各类特色人才。如:针对泰国对汽车、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院校联合培养汽车智能技术、软件技术等专业的泰国学生。
4.注重文化交流,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为“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人文交流,不断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6],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泰国龙仔厝布拉纳中学合作成立郑和学院、海外留学生生源基地和非遗文化海外推广中心,通过开设“常州梳篦”“乱针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技能传承学习课程,为非遗文化的海外传播搭建新平台。江苏医药职业学院通过“郑和国际”丝路中心与马耳他国立艺术科学技术学院合作,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
(二)“郑和计划”存在的问题
1.品牌意识不强,“郑和”的品牌价值没有充分展现
“郑和计划”是打造江苏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为了提高“郑和计划”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彰显品牌的价值和竞争力,必须全方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但在“郑和计划”相关项目落地过程中,除了冠名“郑和”之外,牵头高校并没有向国外合作方详细介绍郑和其人其事其文化,致使“郑和计划”的文化内涵难以在实践中有效传播。
2.校际合作进展缓慢,职业教育国际化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从初步实践成果来看,“郑和计划”政校企合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江苏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进展缓慢,在协同海外育人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使得省内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资源难以优势互补。这样不仅不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无法展现江苏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综合实力,也不利于提升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难以促进江苏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合作中产生品牌效应。
三、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品牌化路径
(一)打造品牌特色:找准品牌定位,推进内涵建设
“郑和计划”要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走出去”企业的认可,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明确发展思路,找准品牌定位,加强内涵建设,形成品牌特色。
1.明确发展思路
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不再强调“引进来”,而是要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输出到海外,尤其是输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注重“走出去”。“郑和计划”要明确发展取向和驱动力,不仅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中文和中华文化、具备专业技术和技能、当地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国际化人才,还要以中国对外援助的方式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土专业技能人才,提高当地人的就业能力,助力当地工业化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
2.面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找准品牌定位,以东南亚为重点展开合作
“郑和计划”以郑和“海上丝绸之路和平使者”等形象为依托,应该突出“郑和计划”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品牌价值。东南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地区。据统计,202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二十位的国家(地区)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3.8%,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位列其中[7]。郑和在东南亚的美誉度也有利于“郑和计划”的顺利推进。当地至今还保存着很多与郑和相关的名胜古迹,流传着不少关于郑和的民间传说,以“郑和”命名利于增加当地民众的好感与信任,利于江苏高职院校在该地区开展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3.牵手“走出去”企业,在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同步发力
江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选择对口的“走出去”企业,在探索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援助模式的同时,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文+职业教育”网络远程课程建设、到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展开全方位合作。“郑和计划”培养的“中文+职业教育”人才既可以进入“走出去”中资企业就业,也可以面向合作国劳动力市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与“走出去”企业合作,专业教师也可以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不仅能更好地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和实际用人需求,还能在当地开展田野调查,对当地国情文化、工业化进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等进行实地考察与研究,推动“郑和计划”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二)完善品牌制度:优化政策体系,加强机制建设
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支持政策,以完善的“郑和计划”运行机制推动政校企深度合作,打造新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以系统化的思维来完善“郑和计划”的品牌制度,加强机制建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原则、中国对外援助原则等为指导,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为着力点;组织架构至少包括三大部分,即负责制定“郑和计划”前瞻性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顶层设计的部门,负责职业技能培训交付的部门,以及负责人事、财务、法律、信息化等保障的部门;要建立并完善反馈机制,对运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效果评估,且效果评估应包括“郑和计划”自身评估和第三方评估。
江苏高职院校要健全“一带一路”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以智库建设推动“郑和计划”行稳致远。要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开拓性的勇气筹划建立一批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海外投资环境咨询,聚焦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提高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企业“走出去”等方面的能力。如:印度尼西亚是江苏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投资最多的国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印度尼西亚高校的职业教育合作基础良好、成果丰硕,可以筹备建立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
(三)塑造品牌文化:深挖郑和精神,做好舆论宣传
一方面,要加强郑和精神研究,通过基于郑和精神的共享价值观,提高品牌辨识度和文化认同感,培育品牌文化。郑和精神是“郑和计划”品牌文化的核心,是品牌的灵魂,也是“郑和计划”区别于鲁班工坊等其他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的重要标识。江苏高职院校可以和南京郑和研究会、上海郑和研究中心等社会团体或学术研究机构建立长效交流合作机制,定期举办“郑和计划”交流研讨会、郑和国际学术会,发布相关的横向课题,在有关期刊设置研究专栏,引领郑和研究新潮流。
另一方面,要构建全球传播平台品牌,做好宣传工作。一要设计江苏职业教育“郑和计划”品牌标志,建设中英双语门户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二要通过新媒体平台等载体把“郑和计划”相关特色案例、典型案例及时推送出去。三要打造“郑和计划”国际人文友好交流高地,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重点,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文友好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