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
——以名师工作室、虚拟教研室为例

2023-11-06吴晓蓓

关键词:教研室教研基层

吴晓蓓

(南京理工大学 自动化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4)

引言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把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摆在了突出位置,全面部署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最基础、最直接的工作,其发挥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世界各国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基层教学组织建设。[2]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功能的拓展、规模的扩大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也更加重视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2019年以来,教育部高教司的工作重点都将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重点工作,[3-7]各省市教育部门和高校也都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工作。比如2021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苏教高〔2022〕1号)及《江苏省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本标准》,提出了高校促进教学能力提升的十大举措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十项标准。

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如何创新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形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的必要性;然后以“名师工作室”和“虚拟教研室”新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为例,总结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经验,并提出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教研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担负着立德树人、落实教学任务、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形式、功能活动和管理方式等也应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变化等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

1. 传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体系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层教学组织的发展大致历经了四个阶段:[8]萌芽期(1949—1956年)、兼容期(1957—1965年)、无序期(1966—1976年)和建构优化期(1977年至今)。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从制度上建构了“学校—学院—系—教研室/教研组”的组织结构。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指围绕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工作,根据教研、教学活动需要,设立的相对固定的机构(或组织)。基层教学组织的形式具有多样性,[9,10]主要有专业学院、系(教研室)、实验室(中心)、课群组、课程组等传统的组织形式[11]。具体情况如下:

(1)专业学院。学院一般设有几个专业,有的学院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等还负责全校某一门或几门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一些有学科点的学校还设有1~2个学科点。负责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条件建设等,负责组织协调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工作。

(2)系(教研室)。系(教研室)在学院分管下负责1~2个学科专业(一般同专业类)的教学工作,负责课程建设,负责师资队伍建设,负责实践教学条件的具体建设、维护与运行等,安排具体的教学任务。

(3)实验室(中心)。实验室(中心)组织开展实验教学,负责实验设备(软硬件)的运行和维护。包括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或物理虚拟混合实验室。

(4)课群组。课群组由数门课程组成,这些课程间有一定的知识联系,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或共同的教学特点,可以是基础课课程群、学科基础课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和实践课课程群。一般在系(教研室)或实验室(中心)下设置,主要负责课程群内各课程教学任务安排、各课程知识点衔接、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等工作。

(5)课程组。课程组是围绕1门课程的教学组成的教学组织,对课程的各要素进行具体建设,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2. 传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中,各个基层教学组织分工相对明确,组织边界清晰,内在联系紧密,一位教师可以同时在几个基层教学组织中根据承担的任务不同担任不同的角色。负责办专业的学院或系(教研室)最终形成完整的专业建设思路和办学成效。这种以学院、系、教研室为主体的基层教学组织是建国初期为培养专门人才模仿前苏联模式建立的,[11]具有鲜明的单位特点,执行力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也表现出了一些薄弱的地方,比如全球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多学科交叉融合,这就需要更多专业背景的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实现教学内容中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再如现代技术对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影响,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变也需要与时俱进;还有社会需要更多宽口径高素质人才。传统以专业教学为主组成的教学组织由于学科面比较窄、人数相对少,显得不够适应。

3.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推进,高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出现了更加多样的基层教学组织形态,[11]例如各种教师(教学)工作室、虚拟教研室等一批新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具体介绍如下:

(1)教师(教学)工作室。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研究、青年教师培养等各教育学术要素开展相关教研活动而形成的组织。由教育专家或名师或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联合多位教师组成,有的还聘请校外专家,组织方式上呈现多样性。不同层级的工作室围绕教育领域中的热点和所在单位教学中的难点或关键开展教育学术研究,内容丰富。

(2)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是“虚拟”+“教研”组成的教学组织,是一种更加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各种交叉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虚拟”不虚,“教研”要实。这种组织打破了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界限,可以跨校、跨地区、跨专业,在内容上重点体现学科交叉、教学研究,包括专业建设、课程(群)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的研究。与传统基层教学组织所不同的是没有按照培养方案开展的全部教学过程和管理的任务,而是在更宽的层面上开展教学研究。虚拟教研室也是“智能+”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

(3)教研活动及其他组织形式。基层教学组织还有很多形式,比如,围绕某一教研项目组织开展研究和改革,但这种形式随着项目研究结束,一般就解散了;又如,教研活动中心,定期组织教学沙龙,交流教育教学中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相对比较松散;再如,在一些相对固定的科研团队中,也承担着部分教学任务,也开展教学,这类基层组织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

相比较传统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新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按照教学研究—教学教改—资源建设的思路展开,形式更加多样,内容和形式可以交叉重叠。在组织方面,各基层教学组织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侧重;在人员方面,各个组织可大可小,每位老师也可以同时在多个组织中担任不同角色,承担不同工作。新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更加突出围绕教育教学的需要,落脚点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典型经验

教师工作室是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一种新的形式。本文将以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耕耘坊”名师工作室为例,介绍高质量建设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典型经验。

1.“耕耘坊”名师工作室基本情况

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2019年筹划成立了“‘耕耘坊’名师工作室”。该工作室由自动化学院多位教授组成,围绕学院教学工作中的教研重点和难点、青年教师和新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师生学习交流共同体等内容,以组织相关活动、搭建平台的形式开展工作。

“耕耘坊”取自唐代诗人元稹的《代曲江老人百韵》诗“暇日耕耘足,丰年雨露频”,寓意教师在知识和教学的田野上汲汲耕耘、着意耕耘,自由收获。“耕耘坊”的工作理念是“耕耘勤为先,教育法为重;内融汇于心,外彰显于教;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耕耘勤为先,教育法为重”就是要在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上勤奋努力,作为教师,在追求学术水平高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努力耕耘和实践;“内融汇于心,外彰显于教”就是教师要树立高尚的教育情怀,真正的理解并认同于心,自然彰显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做到教书育人,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为党育英才,为国铸利器”,是南京理工大学提出的办学使命,也是“耕耘坊”工作的落点。工作室制订了工作制度,工作开展规范、可持续。

成立3年来,累计开展各项各类活动60余次,线下参加超过1 500人次,线上超过5 000人次,初步形成了耕耘坊的活动特色和工作成效。

2.“耕耘坊”名师工作室特色活动

(1)特色活动一:常年开展青年教师教学试讲、参加教学竞赛,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提升教学能力,争做教学排头兵。一是提出并持续开展“听-读-说-讲”四环节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法,一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意识明显增强,教学能力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组织的能力有了普遍提高。二是组织新进教师授课试讲,帮助新教师尽快渡过教学关。三是帮助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并在备赛过程中加以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得到锻炼。

(2)特色活动二:组织系列教学论坛,促进广大教师学起来、想起来,努力提升教学能力。连续5年组织系列教学论坛,论坛紧扣当年学院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需要,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经验分享和交流。比如课堂教学的组织、疫情带来的教学模式调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一流课程建设、面向智能制造的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改革等主题,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贝加莱工业自动化等数家企业、多家出版社以及本校等一批专家教授,分享经验和观点。由于论坛内容针对性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思考,并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特色活动三:持续开展哈军工精神传承、身边的榜样等活动,培养优良师德师风。努力构建优良师德师风环境、深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在要求,扎实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养成。比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教授的事迹和“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故事,是到“耕耘坊”来学习交流的老师们的必修课,邀请南京理工大学原校党委书记曲作家讲哈军工的故事,邀请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工程院院士付梦印等院士教授到耕耘坊与青年教师座谈。赓续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广大教师在思想深处提高了对立德修身、教书育人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

(4)特色活动四:大力开展教育学学术研究,增强内生能力。开展教育学学术研究既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外部需要,也是高校教师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内生需要。“耕耘坊”一方面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另一方面结合本院实际组织院本教改立项。2021年获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研究课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对策及路径研究与实践”,提出“听—读—说—讲”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四步法”,即:聆“听”名师名课——研“读”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特色——“说”出自己的教学主张和课堂组织——“讲”授具体课程,4个环节不断反复,一批教师在过程中提升了讲课技法和教书能力。“耕耘坊”还面向学院一线教师,组织院本教改项目立项,制订了一套指南发布、申报、评审、中期推进、验收的流程,2020年以来共立项19个项目,首批的10个项目已经结题。这些项目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结合学院教学实际,具有鲜明的院本特色,一线青年教师或新进教师参与积极性高。真正做到了使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培养教育学学术研究的能力。

(5)特色活动五:定期组织“青苗圆桌会”,实现“青年学者”与“青年学生”的双向赋能,打造师生学习交流共同体。“青苗圆桌会”为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学院青年学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在科学研究中的前沿信息,选题新颖。比如“未来电网什么样?我们一起来画像”“快乐还是悲伤,情绪的解码与脑机接口”……,与学生进行有科学内涵、技术特点和理想情操的活泼深入的交流,同学们不断提出新问题、畅享自己的所见所想,真正实现了“青年学者”与“青年学生”的双向赋能,打造了一个师生学习交流的共同体。至今已经连续组织了20期,学生报名踊跃,交流异常热烈,同学们从不想说到敢于说,从敢于说到善于说,在拓展了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沟通交流的技能。

“耕耘坊”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体会到名师工作室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在学院设置更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方面,搭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专门平台,弥补以任务驱动为主的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不足,更有利于开展教育学学术研究的深入,形成了教师教研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相关工作结合院本实际针对性强,同时又在院内多个专业之间形成横向联系,更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启发和借鉴;再一方面,在大类招生的情况下,通过搭建师生学习交流共同体,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各个专业内涵、特色及发展方向,选择自己的发展路径。

三、虚拟教研室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虚拟教研室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又一种新的形式。目前我国已有的虚拟教研室在建设范围上有校内、区域性、全国性三类,在建设内容上又分课程建设类、专业建设类和教学研究改革类。本文将以南京理工大牵头的“自动化类核心课程群虚拟教研室”(以下简称“虚拟教研室”)为例,提出虚拟教研室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1.共建虚拟教研室的定位与建设目标

虚拟教研室由南京理工大学牵头,联合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5所学校共建,2022年2月获国家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该虚拟教研室具有共建高校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基础扎实、学科实力雄厚以及地域集中等优势和特点。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都有百年以上的办学历史,合肥工业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也有70余年;5校均地处长三角地区;均是双一流学校;5校的自动化专业也都是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已建有10余门国家一流课程;3所学校的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生出国深造及考研率高、就业多在长三角地区及高端企业;分别代表各自所在省(市)自动化专业办学的较高水平,特色鲜明。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目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自动化专业核心知识领域教学新需求和培养高水平自动化研究型专业人才,建成一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运行高效、特色鲜明,并具有示范作用的区域虚拟教研室。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学改革示范平台,建成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创新、育人成效显著的课程群,锻造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培育一批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打造自动化专业的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和质量文化,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条件成熟后进一步扩大虚拟教研室规模和研究建设内容,形成辐射面更广、运行高效、成效显著的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最终将该虚拟教研室建成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形态基层教学组织。

2.虚拟教研室的重点工作

虚拟教研室瞄准未来科技前沿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以智能机器人及相关系统中的控制原理和自动化技术为主线,按照“智能检测—自控理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智能机器人”等5个知识模块开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的研究、改革与建设。一方面在智能机器人人才培养上梳理重构核心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各校间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另一方面也探索更加开放有效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形式。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是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体系架构和总要求。深入调研有代表性的企业,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尤其是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科技发展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知识需求、能力需求、素质需求,聚焦工业智能机器人及其相关的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发展,重点研究专业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广泛调研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法,以创新培养模式,引领专业发展方向,培养高质量一流自动化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而提出智能机器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体系架构和总要求。

二是围绕建设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建成一批优质课程。针对提出的5个知识模块分别组成工作小组,充分发挥5校已有的基础和优势特色,开展深入交流、分析和研讨。在现有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共建高校的特色优势,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教学内容迭代升级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设自动化核心课程群教研平台,梳理知识内链关系,细化课程思政元素,共建案例库、题库、试卷库、网上教学资源、知识图谱、教材等,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打造高水平课程群,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探索虚拟教研室组织的教研形式、制度建设和管理方式。形成与各高校实体教研室互补发展的虚拟教研室建设模式,为虚拟教研室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组织基础、制度保障。通过制定虚拟教研室管理办法,规范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细化工作目标,落实课程责任单位;构建跨校协同教研共同体,不受时空限制、线上线下融合、虚实结合的教研模式。定期不定期开展研讨、交流;以虚拟教研室为纽带,加强各校间实体教研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发挥已有的国家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教学名师等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效应,打造优质教师培训资源库,培育高水平教学团队,探索更加符合虚拟教研室特点的长效组织形式,最大程度发挥虚拟教研室的作用。

虚拟教研室自2022年5月启动以来,共召开了7次虚拟教研室全体或部分成员会议,分别围绕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讨论、交流,初步形成了改革共识,着手开始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体会到多校联合共建的虚拟教研室是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一方面,组建了跨校、跨地区的教师教学共同体,教研思路更加开阔,互学互鉴,有利于教研更加深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校特色,共建的教学资源丰富,有利于学生了解、学习更宽广的知识,开拓思路;再一方面,也是促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内容,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各行各业对数字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不仅仅是数字学习资源及方式的开发与应用,同时还包含教研、教育管理等的教育数字化。

虚拟教研室起步不久,下一步将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建设,认真、踏实、持续地开展各项工作,不断探索和完善虚拟教研室的工作方式和成效,努力成为教学改革新的试验田,构建动态开放的基层教学组织新形态。

结语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开展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依托,也是让教师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场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教育自身发展,也给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基层教学组织需要组建各种形式的教师教学共同体、改革教学管理组织网、增强交叉学科凝聚力、提高教学竞争力[11]。我们只有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基层教学组织,在传承好已有基层教学组织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名师工作室、虚拟教研室等新形态基层教学组织的形式,真正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教研室教研基层
海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走基层
高职教研室教研活动高效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