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与多维路径
2023-11-06杨钰婷
李 涛,杨钰婷
(南京理工大学 党委宣传部,江苏 南京21009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军工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凝结鲜明红色文化、吸纳传统优秀文化、研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中,不断发展、丰富、创新而形成的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文化体系,对高校开展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因此,如何充分挖掘和运用军工文化资源,并将其与高校思政育人体系融合,不断谋求育人体系的创新,健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研究概括了军工文化发展历史演进及其内涵,认为军工文化是人民军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光荣传统和精神财富[2-4],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4],其最根本的特色就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核心价值观[5]。通过分析其特征来挖掘其育人价值,有学者认为军工文化蕴含着丰厚的创新创业创优等价值取向[6],将军工文化融于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发挥其政治导向、价值引领、精神激励和人格注塑的育人功能[7],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8]。部分学者结合具体校情,提出了军工文化育人的具体实践路径,认为用军工文化铸魂育人应坚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不断深化内涵建设,积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9],需要构建献身国防的文化理念、打造军工特色的实践平台、建设军工文化的主题景观,以军工文化引领自主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10],等等。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军工文化育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聚焦育人理路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丰富。本文尝试从军工文化资源的内涵特质以及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要求出发,以“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为基本思路,阐释何为“军工文化”,分析为何需要“军工文化育人”,探索如何开展“军工文化育人”,以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军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丰富军工文化育人研究,为高校育人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一、军工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发展
军工文化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过程中孕育积淀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伴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工事业的建设发展而形成。军工文化以军工事业为实践基础和依托,1931年10月,中央军委兵工厂在江西兴国县官田村创建,标志着我党我军第一个兵工厂的诞生,人民军工事业由此起步。人民军工历经90余年的发展,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国革命的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形成了“把一切献给党”的理想信念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价值理念,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军工文化以军工精神为价值引领,主要由革命战争时期“以国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自觉奉献精神,以民族图强为特质的艰苦奋斗精神,以集成攻关为实践的科技创新精神”的黄崖洞精神[1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以及“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等构成,是一个具有丰富精神内涵、鲜明时代特征、浓郁行业特色的价值体系,为高校特别是国防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座精神“富矿”,十分值得我们充分发掘、深入提炼和广泛应用。
2.特征表现
特征是一个事物异于其它事物的特点,是事物可供识别的显著标志。人民军工在近百年的奋斗征程中,秉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承并践行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特色军工文化,蕴涵独特鲜明的特征。一是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军工文化形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战争年代,它从诞生起就具有天然的革命性,反映了党和人民坚定的革命愿望和革命精神,富含强烈的革命色彩;另一方面,军工文化是人民军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在指导具体革命实践中凝练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将科学理论与革命现实有机结合,是革命性和先进性的内在统一,成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前进的先进力量。二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军工文化不是凭空而来,其深深扎根中国大地,承载着党史国史等厚重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发展特征。同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中,军工文化仍能坚持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蕴含出不同的时代内容,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不断丰富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军工文化的历史性与时代性辩证统一,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彰显新的时代特征。三是政治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人民军工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血脉基因,其发展孕育的军工文化始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产物,具有旗帜鲜明的政治目的,带有高度的意识形态特征,体现着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政治性亦是军工文化的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军工文化资源反映的人物与历史事件,都是以解放人民、服务人民、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特征。四是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统一。首先,军工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质,与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与军工文化资源相适相融并且成为了军工文化资源的坚实内核。此外,军工文化扎根中华优秀传统基因,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立足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化和拓展自身的文化底蕴,兼具民族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包容并蓄,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中国理念。
二、军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价值意蕴
军工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百年历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精神意蕴,在新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蕴含着特有的育人价值和重要的教育意义。
1.政治维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12]。深入挖掘军工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能够深刻理解高校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政治标准。军工文化明显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是对“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直接回答,军工文化中丰富的历史人物以及蕴含的革命思想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参考,而军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利用与开发将对高校“怎样培养人”启发思考。将军工文化融入高校办学理念和育人体系,使军工精神成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中的鲜亮底色,能够坚定高校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2.理论维度: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用科学理论培养人[13],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军工文化资源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科学理论的资源型承载。将军工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为何“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好”的认识和领悟,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而且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润物无声的情感熏陶,通过不断探索融入的路径、增强思政育人的说服力、亲和力与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3.历史维度: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先进文化的有利支撑。军工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资源,每一个人物、故事、遗址都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血与火的抗争史、奋斗史的缩影。军工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独树一帜又兼容并包,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动,是丰富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也是促使其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新时代将军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有助于让大学生在军工文化的学习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其对文化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民族身份认同,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保持党和人民的“红色”底蕴,增强思想定力,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
4.现实维度: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育时代新人的优质资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照搬国外大学的标准和模式[14],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军工文化反映了我国军工企业的一路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为高校建设一流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探寻“学校特色”与“文化育人”“思政工作”的内在统一性与理论契合性,构建基于校本特色的军工文化育人体系,有助于高校真正彰显中国特色、达到世界一流,以积极向上、充满斗志的革命精神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时代新人,培养出更多栋梁之材、追梦先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三、军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军工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合,无疑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鲜活素材。但另一方面,军工文化全面融入高校育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现实困境。
1.教育力量缺乏整合,思想认识有待统一
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科学的体制机制,军工文化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其全面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需要成熟的体制机制保障。目前高校在军工文化育人方面缺乏系统成熟的宣传政策、组织机构和运用机制,导致军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过程呈现零散化、表层化、无序化等问题。其次,育人力量缺乏整合,高校各部门间思想认识上仍不够统一,尚未形成统一的、融合的、多维的育人手段,表现出军工文化与高校育人使命、办学理念的结合不够紧密,军工文化的育人作用发挥不足,军工文化育人实效不突出的现状,这使得大学生有效接受教育和引导并将军工文化内容内化为理想信念的教育成效出现了一定的弱化和偏差。
2.资源内容利用不足,育人成效有待加强
军工文化育人资源的优势在于其可以不是传统的输出式教育,而是与锤炼中形成的军工文化历史事实进行对话,与军工文化背后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进行对话。与传统思政教育或红色教育相比,军工文化有着更为现实、具象的教育素材。但高校普遍对军工文化的精神底蕴、时代价值提炼不够,军工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仍比较空泛,教育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计划方案和效果评价,使得学生在了解某一军工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往往停留于表面形式和感性认识,不能体悟到其真正的价值,不能与个人成才成长需求相结合,难以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3.文化氛围营造不够,育人阵地有待拓展
文化具有润物无声、感染力强、覆盖面广等特点,高校建设军工文化育人体系,离不开校园军工文化氛围的营造。当前,高校军工文化的育人作用主要以思政课堂融入为主,对于实践活动融入、第二课堂融入、校园活动融入等手段运用尚显不足,育人方式较为单一,理论与实践融合度还有待提高。同时教育形式创新度不足、时代性较弱,网络媒体教育传播渠道的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对于校园军工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育人阵地的拓展支持有限,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快速获取信息、鲜活话语表达、多样教育形式等需求的满足,需要开拓多维育人阵地,构建立体化多样化军工文化育人氛围。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与军工文化的特点和高校育人体系的构建均有一定关联,比如部分高校对军工文化的育人作用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学生军工文化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激发;同时,军工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军工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深入剖析军工文化融入育人体系的困境、分析其内在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军工文化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向育人作用,厘清军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路径与方法。
四、军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多维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要求高校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军工文化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育人的宝贵资源,在高校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方面大有作为,将其融入高校育人工作,是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的有力尝试与探索。在此以南京理工大学为案例探讨军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多维路径,为高校特别是国防类特色高校育人体系构建提供借鉴。南京理工大学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是一所国防特色鲜明的“双一流”高校,注重发挥军工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粘合剂”和“助推器”作用,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传承和发扬相统一、启智和润心相统一,突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了“一贯通三融入”四维路径相融互促的军工文化育人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南理工效应”。
1.高位引领,全过程贯通。“一贯通”,是指军工文化建设贯通办学治校全过程,主要体现在将军工文化建设与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高度“粘合”,可将军工文化建设列为“双一流”建设方案、“十四五”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重要内容,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切实将发掘军工文化资源、凝练军工文化内核、推进军工文化育才作为履行办学使命、办好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一项战略任务。南京理工大学将军工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办学治校的“根”和“魂”,形成了“肩负国防使命、弘扬献身精神”的鲜明育人特色。一是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赋予军工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积淀形成了“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的校训和“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二是紧扣军工文化引领这条主线,围绕打造“工程精英”和“社会中坚”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在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各环节渗入军工文化元素,切实将军工文化育人理念贯通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全周期”接受军工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三是突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导向,深度挖掘校史资源、开展校史教育,整合各方力量、搭建教育平台,打通课程、实践、文化之间的“教育链”和“教学链”,南京理工大学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武器技术的人才摇篮和国防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全面普及,融入课程教学。要用好军工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程建设,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高校思政课更有质量、更有温度,有效解决思政课亲和力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赋能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将军工文化和军工精神与专业课程融合,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推动高校“第一课堂”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注重延伸载体,推进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促进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和网络集体备课,推动军工文化和红色基因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南京理工大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军工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打造了富有特色的优质课程。一是通过“军工文化+思政课程”建设,打造了具有“军工底色、工信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通过外请专家开展“将军讲思政课”“名家精讲”“郁文讲坛”和组织教师分工主讲的形式,重点打造军工文化专题课程,并开设“军工文化概论”等思政类选修课,组织编写反映军工文化、校史故事等的教学案例集。二是通过“军工文化+课程思政”建设,根据不同学科课程特点,分类编写课程思政指导教材,修订课程和实践教学大纲,以“兵器中国”“兵器美学”为引领,推出了若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了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和认知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三是借助新华网、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不断扩大优秀课程资源的辐射面,学校着力培育了“武器装备概论”“火工技术”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牵头成立了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对其他高校增强文化育人成效、提升课程思政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3.感受体验,融入实践活动。要注重在学生实践环节融入军工文化元素,以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为载体,引导学生近距离感受军工生产发展以及军工科研人员奋斗故事,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丰足的“源头活水”;要加强校地合作,打造稳定共享的实践育人基地,找准学校学科科研优势与国家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点,积极推进与相关科研单位开展联合科技攻关、共建专业实习基地等事宜,为学生搭建多元分层的科研实践平台;要将军工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和新媒体相结合,整合校内各级传播平台,加强与主流媒体、传播平台等交流合作,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南京理工大学不断完善“第二课堂”学分制,设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坚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近军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军工文化蕴含的价值取向,增强军工文化“导航灯”作用。一是学校打造具有军工特色的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设以全国百强社团——“红话筒”政治理论宣教团为代表的社团组织,积极开展军工人物访谈、军工遗址参观、红色视频制作、校外宣讲等活动,引导学生争做军工文化的传承者、宣传者和践行者。二是连续18年开展“国防行”暑期社会实践,学校与军工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走进军工单位,增进学生对军工文化内涵的理解,在学生中营造关心国防科技、热爱国防单位、立志服务国防的良好氛围,已成为学校实践育人的一张“名片”。三是制作“行走的思政课——校园军工文化十景”“红色留声机”等一批微视频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创新表达方式,用“网言网语”使军工文化“活”起来,打造出了一批深受师生欢迎、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军工文化作品,最大限度地传递军工精神,凝聚思想共识。
4.传承创新,融入校园文化。要立足于自身办学特色,建设具有特色性、观赏性、教育性的军工文化展示场馆育人阵地,立体展示我国军工科技发展和军工教育发展历史,更详尽、更直观、更生动地弘扬军工文化,强化育人效果;要把校园文化景观构建、立绘展板设计等形式作为重要载体开展军工文化立体宣传,营造校园军工文化氛围,在耳濡目染中给予大学生思想上的启迪和熏陶;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广泛参与的主题教育活动,如邀请军工行业领军人物、国有企业负责人、劳模等进校园开展交流讲座,结合学校实际精心打造军工题材原创大型话剧、音乐剧等。南京理工大学大力建设以军工文化为核心的高品质校园文化体系,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打造文化高地、创建文化品牌,努力将军工文化打造成学校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一是学校打造了特色鲜明的兵器博物馆和校史馆[15],每年将组织新生参观“两馆”作为入学教育必选环节,为学生感知校史校情、认同学校的使命担当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学校还通过定期举办专题展览、开发虚拟现实体验平台等途径,对社会民众开展军工科技普及教育。二是学校积极将军工文化要素融入校园环境,校园内设有一纵一横两条文化景观带,立体展现人民军工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学校主要发展历程,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广大学生奋发进取、成才报国。三是学校已连续多年开展“金兰奖”红色舞台剧大赛,让学生结合党和国家发展史中重要历史事件、军工领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事迹自编自导自演,加深学生对军工文化和学校“献身”精神的理解认识,引导他们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接受沉浸式思想洗礼,将学生培养成为红色军工文化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承人。
结语
军工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战争岁月,淬炼于奋发图强的建设年代,发展于赶超争先的改革时期,丰富于砥砺奋进的新时代,具有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文化体系以及独特的育人功能。“一贯通三融入”军工文化育人体系,是具有合理逻辑的内容与方法的统一体,重点在于着眼融入课程体系、融入实践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将军工文化贯通办学治校全过程,统筹整合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理论和实践等多方资源,潜移默化滋养大学生心灵,涵育其德行,使学生对军工文化从自发到自觉到自为,真正做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凝萃红色基因,赓续文化传承,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显化于效的目的,使军工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为进一步推动军工文化育人实践提供借鉴。
概言之,将军工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探索实践,充分挖掘我国丰富的军工文化资源、发挥军工文化的时代育人功能,有助于高校特别是国防特色类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促进思政教育由静态向动态、由古板向鲜活的转变,不断增强学生耳濡目染中的认同、历史回响中的共鸣和时空对话中的共情,使军工文化得以弘扬,红色基因代代相承。也有助于国防特色类高校进一步丰富学校思政工作体系,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打造更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品牌,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开辟一条专属于我国国防特色类高校的思政育人建设与发展之路,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