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的强化培训与监测管理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效果
2023-11-05许惠芬高扬李志宏李静逸王颖
许惠芬 高扬 李志宏 李静逸 王颖
[摘 要] 目的:分析基于证据的强化培训与监测管理对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ICU收治的988例患者为观察组,通过基于证据的强化培训及监测管理来防控MDRO感染,选择2021年1月—12月未实施强化培训和监测管理的81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MDRO感染率及医护人员MDRO防控措施执行率。结果:观察组MDRO感染率4.55%,低于对照组的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隔离标识、手卫生、床头抬高、呼吸机表面和呼气盒消毒的执行率分别为100%、96.25%、100%和97.50%,高于对照组的88.75%、86.25%、85.00%和9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证据的强化培训是提高ICU医护人员MDRO感染防控执行率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降低MDRO感染率。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重症监护室;强化培训;监测管理;感染防控;防控执行率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志码] B [DOI] 10.19767/j.cnki.32-1412.2023.04.029
多重耐藥菌(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MDRO)指的是对3种或更多不同结构抗菌药物同时出现耐药性的细菌[1]。近年来MDRO感染病例逐年上升,病情复杂而难治。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患者通常病情严重,免疫功能差,由于各种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广泛应用,ICU成为MDRO感染的高风险科室。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防控MDRO感染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和行动计划[2-4],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MDRO感染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增加住院时长和经济负担,给临床感染防控工作带来极大挑战[5]。本研究通过循证,整合相关证据,对ICU医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和MDRO监测管理,提高防控措施执行率,降低MDRO感染率,改善防控效果,为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MDRO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1年1月—12月我院ICU收治的81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期间采取隔离、标识提醒等一般防控措施;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98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期间对医护人员开展基于证据的强化培训,辅以监测管理。两组均排除入院时已感染MDRO患者。对照组中男性472例,女性340例;年龄25~92岁,平均66.56±8.40岁;气管插管397例,APACHEⅡ评分19.21±5.71分;观察组中男性517例,女性471例;年龄27~95岁,平均69.64±9.02岁;气管插管586例,APACHEⅡ评分20.76±6.69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2-K011)。
1.2 方法
1.2.1 监测管理:增强多学科综合互助,建立医院感控科、生物安全实验室、药学部、信息科、ICU联合的MDRO感染控制团队。发生MDRO感染时,感控科协助科室院感医生、护士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全面监测感染进展。生物安全实验室根据危急值制度对MDRO进行报告管理。检出MDRO立刻通知相关部门,保证医护人员能以最快速度获得感染相关信息,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此外,通过杏林医院感染实施监控系统形成相关信息链,借助危险因素自动预警-弹窗提示-指导感染防控措施-上报信息-预后追踪-统计分析一系列环节,形成闭环控制,保证相关信息在各部门间有效传递,从而在MDRO产生和传播的各个节点进行监测管理。
1.2.2 强化培训:由ICU感染控制小组进行相关证据总结,基于循证证据对医护人员及护工进行薄弱环节培训。(1)培训内容:①手卫生:手卫生是MDRO感染防控最基础、有效的措施。大量进修实习人员对相关制度不熟悉,手卫生执行依从性低,是防控重点关注人群,组织他们学习相关制度,强调手卫生执行的“五个时机”和规范方法。②环境与物品处理:落实每月环境监测[6]、床单元消毒、规范终末处理与消毒[7]、物品专用。③隔离与个人防护:MDRO患者采取单间隔离,或将同菌种感染的患者集中安置,患者腕带、床头卡、科室一览表均有相应提醒。物品专人专用,及时消毒。对MDRO患者进行操作或接触MDRO患者物品环境时,应采取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戴手套、采用密闭式吸痰管等防护措施[8]。MDRO患者转科及外出应告知相关科室部门,做好交接。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9]:包括床头抬高,口腔护理[10],声门下吸引,气囊压监测[11],呼吸机表面和呼气盒消毒等。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12-13]:包括规范置管,血培养采集,导管维护,尽早拔管。⑥引流管/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保持引流通畅,妥善安置引流袋,及时倾倒防止返流,保持会阴部或切口处清洁干燥,每日评估尽早拔管。(2)培训方式:通过晨会提问、每月考核查找薄弱环节,制定培训计划。科室每月将业务学习指南、核心制度等分享至工作群,进行实践操作培训,由护士长及感控科抽查科室成员相关知识以及穿脱隔离衣、七步洗手法、标本采集等操作,以确保培训效果。对合格率低的内容和人员再次进行强化培训。
1.3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MDRO感染率;次要指标:ICU住院天数以及MDRO防控执行率。每月不定期抽查医护人员手卫生、床头抬高、口腔护理、呼吸机表面和呼气盒消毒、科室物表及空间环境清洁与消毒、终末处理、隔离标识等防控措施执行情况(执行正确次数/抽查人次)以及防控相关知识掌握程度(90分以上次数/抽查总次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MDRO分布情况 两组中MDRO居前三位均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和观察组鲍曼不动杆菌分别占18.2%、33.3%,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10.9%、20.0%,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9.1%、6.7%。
2.2 两组MDRO感染率及ICU住院天数比较 对照组发生MDRO感染55例(6.77%),观察组为45例(4.55%),观察组MDRO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对照组为9.36±3.48天,观察组为9.05±2.97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MDRO防控执行率比较 分別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抽查80次,结果显示观察组所有防控措施执行率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其中隔离标识、手卫生、床头抬高、呼吸机表面和呼气盒消毒的执行率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3.1 MDRO分布情况 本研究中两组MDRO居前三位均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既往研究相似[14-15]。鲍曼不动杆菌能快速改变基因组,对消毒剂具有高抗性,在医疗设备上生存能力强,因此成为医院爆发感染的常见原因[16]。肺炎克雷伯菌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易感菌种,该菌存在多糖荚膜,不易被免疫细胞吞噬,可引发肺炎、菌血症和脑膜炎等多种感染[17]。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革兰阳性菌主要菌株,拥有多种毒力因子和毒素,具备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能力,常引发许多毒素介导疾病,如中毒性休克综合征[18]。ICU患者多因病情危重而长期卧床,肺部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风险增高。临床工作中应重视ICU患者定时翻身,合理使用镇静镇痛药物。
3.2 强化培训和监测管理能有效降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MDRO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证据的强化培训和监测管理是防控MDRO感染的有效手段,这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4,19]。本研究检索文献并结合MDRO防控相关指南、专家共识,总结培训内容,包括手卫生、环境监测、隔离与个人防护、三管预防等,进行全方位、针对性培训,做到MDRO防控全科室覆盖。同时,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助,在MDRO产生和传播的“防”“控”环节进行联合干预,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形成MRDO感染的闭合管理,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积极控制MRDO感染。
3.3 强化培训和监测管理 有助于MDRO防控措施落实研究表明,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不佳与工作人员知识缺乏、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防控习惯有关。培训教育是提高防控认知的首要手段,诸多文献强调培训教育在MDRO感染防控中的重要性[20]。本研究将分散的防控措施及护理标准系统化,形成全面的培训内容,通过抓住薄弱环节、多种培训结合、及时进行培训效果反馈的方法进行强化培训。结果显示,观察组隔离标识、手卫生、床头抬高、呼吸机表面和呼气盒消毒四项MDRO防控措施执行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证据的强化培训是促进防控措施落实的有效手段。此外,多部门联合以及信息化监测管理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掌握MDRO的来源及感染情况,从而针对性地选择防控措施。
总之,基于证据的强化培训是提高ICU医护人员MDRO防控执行率的有效手段,有助于降低MDRO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SY C L,CHEN P Y,CHENG C W.et al. Recommendations and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ns due to multidrug resistant organisms[J].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2022,55(3):359-386.
[2] 黄勋,邓子德,倪语星,等.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1):1-9.
[3]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 关于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2016(8):14-17.
[4] 余跃天,马朋林. 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防控:指南与实践[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25):1945-1948.
[5] 司文秀,张振杰,孙静娜,等. 2013—2017年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24):3705-3708.
[6] 倪小平,武迎宏,陆群,等. 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WS/T512-2016[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4):388-392.
[7] 杨启文,吴安华,胡必杰,等. 临床重要耐药菌感染传播防控策略专家共识[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1,20(1):1-14.
[8] 黄慧敏,王艳. 密闭式和开放式吸痰系统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1,21(1):21-27.
[9] ISAC C,SAMSON H R,JOHN A. Prevention of VAP: Endless evolving evidences-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 Nurs Forum, 2021,56(4):905-915.
[10] OSMAN S,ALTALHI Y M,ALDABBAGH M,et al.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in a tertiary-care center: Comparison between pre- and post-VAP prevention bundle[J]. J Infect Public Health,2020,13(4):552-557.
[11] 夏欣华,张紫君,王宇霞,等.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集束化护理方案的构建[J]. 中华护理杂志,2021,56(3):353-359.
[12] 孙红,陈利芬,郭彩霞,等. 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J]. 中华护理杂志,2019,54(9):1334-1342.
[13] MORIYAMA K,ANDO T,KOTANI M,et 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cidences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J]. Medicine (Baltimore),2022,101(42):e31160.
[14] 苗勤,刘海涛,何敬堂,等. 多重耐药目标菌主动筛查联合模拟防控训练的干预效果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1):1327-1331.
[15] 国家卫生健康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2019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J].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1(3):1-11.
[16] NASR P. Genetics,epidemiology,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 J Hosp Infect,2020,104(1):4-11.
[17] YANG X,SUN Q,LI J,et al.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carbapenem-resistant 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China[J]. Emerg Microbes Infect,2022,11(1):841-849. [18] LOGANATHAN A,NACHIMUTHU R. Antibiotic resistance,biofilm forming ability,and clonal profiling of clinical isolat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from southern and northeastern India[J]. Asian Biomed (Res Rev News),2022,16(4):191-199.
[19] 徐丽,杨丽. 神经内科重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与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7):10.
[20] KASATPIBAL N,CHITTAWATANARAT K,NUNNGAM N,et al. Impact of multimodal strategies to reduce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in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Knowledge,practices and transmissi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J]. Nurs Open,2021,8(4):1937-1946.
[收稿日期] 2023-07-23
(本文編辑 缪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