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3-11-05王阳王春燕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生物新课标

王阳 王春燕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以往探究式教学过多注重课堂探究,弱化了课外探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为探究式教学的内容与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更多参考。文章在对新课标的研究以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物学探究式教学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尝试。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标;探究式教学

新课标指出课堂实施过程中应重视运用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提出课堂教学教师应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师生互动交流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新课标中还增加了“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主题,为探究教学和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导向[1]。

在新课标引领下,生物教学应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应更具广度与深度,注重多學科融合。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探究平台,使学生、教师、资源在同一平台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及时交流、资源共享,为学生课上、课下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提升探究的充分性,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一、课内探究提升探究实效,落实核心素养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师生间的交流方式和课堂的交互性能够得以丰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科技感也能极大提升,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信息技术提升生物课堂探究深度

对于课堂探究教学,很多教师做过相关研究与实践,但大多是教师给予学生资源,学生进行探究,教师难以把握学生探究到何种程度,探究活动不能深入开展。课堂探究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同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共享教学资源,便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引领学生深度探究。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鱼”一课为例,本节课对鱼呼吸特点的探究是重点和难点。教师可充分利用UMU互动学习平台和NoBook生物虚拟实验室,在学法与教法上采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教学法以及以学法导航学案为引导的任务型教学法来突破。在探究鳃的结构与功能时,学生结合学案并利用平板反复观看教师提前上传至UMU互动学习平台中“鱼的呼吸———鳃”的视频,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全体学生同一时间观看视频的局限性,使自主探究更充分。再通过小组合作,利用截屏的方式提取关键信息回传至平台,随后进行小组汇报,学生对鳃的结构与功能有了全面的掌握。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可在UMU互动学习平台中看到各小组的截图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在探究鲫鱼鳃的数量环节,由于解剖实验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非常大,此时利用NoBook生物虚拟实验室中的虚拟资源,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就能较容易地确定鳃的数量。

(二)跨学科知识融合提升生物课堂探究广度

跨学科教学一直备受关注,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跨学科融合教学本质上包含了两个重要概念,一是跨学科教学,二是学科融合[2]。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学科,内容涵盖较广,易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教学“鱼”一课时,学生已知鱼类在水中可以呼吸,但验证这个结论需要与化学知识相结合。教师可先简单介绍溴麝香草酚兰(BTB)的变色范围为PH6.0(黄)———PH7.0(绿)———PH7.6(蓝)、酸碱知识以及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等相关化学知识,并利用化学实验来展示其变色现象。学生根据化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鱼在水中可以进行呼吸。再如,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课,教材中涉及关于人类起源的主要观点为非洲起源说,但人类是否真的起源于非洲,科学界并没有定论。那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观点。此时,可与地理学科相结合。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主要阐述了非洲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环境,学生可运用地图、气温变化数据、年降水量等图文资料分析其自然环境特征。该部分地理知识为人类起源与发展问题的探究提供有利支撑。因此,教师可设计“为什么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的探究问题,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的地理学科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

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拓宽了课程设计的思路,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入课堂,提升了探究的广度,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课外探究助力探究延伸,提升综合素质

生物学科是非常适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科,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探究的延伸,探究的内容可以更加广泛和深入,也更容易实现跨学科实践探究,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3]。

(一)探究内容的选择

课外探究的内容极为重要,探究内容决定了探究的深度和广度。生物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亦可将课内内容进行拓展与多学科进行整合,注重综合性。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包含了很多“课外实践”板块,其意图在于指导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之外,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植物的生殖”一课,教材中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扦插和嫁接做了简单的介绍,教师可组织学生亲自尝试扦插和嫁接,并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扦插和嫁接后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使植物更好地生长。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扦插和嫁接的同时,也对植物的生长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再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课程中包含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以及开花与结果,将被子植物的一生做了系统的学习。在课外探究中,可引导学生对玉米的一生进行探究,从玉米种子的萌发、测定发芽率、玉米的种植、观察和记录玉米植株生长的全过程(幼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乳熟期、完熟期)、人工授粉、施肥、遇到病虫害的处理到收获果实进行探究,学生将在课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同时体验了一次农耕生活。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落实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与此同时,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学生对农业知识也能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关注农业,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

上述探究内容的实质是新课标中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类跨学科实践活动的拓展。学生在种植时,最关注的就是植物的生长情况,需要学生探究栽培一种植物所需要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因此,在种植的过程中,在生物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又涉及了物理和化学相关的知识。

(二)信息技术搭建探究平台

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信息技术为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更为课外探究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便于学生共享探究成果以及交流互动,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探究情况。

目前,信息技术的种类有很多。UMU互动学习平台是可供选择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之一,通过课程创建、视频录制和分享等功能开展课堂探究活动,为学生搭建课后探究与交流的平台。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學八年级上册“鱼”一课中,对鱼鳍作用的探究过程中,课前学生自主查找有关鱼鳍作用的资料上传至UMU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与其他小组成员在平台上进行互相交流,充分了解鱼鳍的作用。再通过教师课堂的讲解,学生对鱼类运动的特点有更深入理解,充分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课后,学生将思维导图作业上传至UMU互动平台,学生之间互评作业与交流,各自取长补短,完善知识体系。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想尽可能多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课堂时间有限,扩展内容无法全部呈现给学生。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如果学生通过网络自己查找资料,则容易缺少导向,浪费时间。教师将课外拓展资源上传至UMU互动平台,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拓展知识广度。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生物探究式教学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也需注重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多学科融合,提升探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提供平台,也为优化探究式教学模式打开了新思路。新课标对生物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探究式教学如何能够使核心素养落实得更充分、如何能够实现个性化教学,使每一名学生得到提升等问题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7-39.

[2] 张瑞琳,马群琪,陈慧,等.义务教育阶段生物与地理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策略研究:以“人类真的起源于非洲吗”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

[3] 王震宇,姜玉梅.“物理对抗”融入物理课外探究活动初探[J]. 湖南中学物理,2022(9).

见习编辑/张婷婷

猜你喜欢

探究式教学初中生物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