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2023-11-05刘淑娟
刘淑娟
摘要:“情境”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成为了一个高频词。以各种情境为支架,可以辅助学生达成深度学习的目标,深度学习又会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焦点,以学生学情为参考,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真正让情境成为生发深度学习的一种场域。
关键词:新课标背景;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有效策略
新课标与旧版课程标准相比,“情境”一词出现的频率更高了。如阅读情境、语言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交际情境、真实情境……这表明:新课标更加重视情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呼唤学生的深度学习[1]。通过教学实践与深入研究能够发现:以教材内容为焦点,以学生学情为参考,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设的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成为生发深度学习的一种场域。
一、以教材内容为焦点
教材是教师有序、有趣、有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工具,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塑造品格的主要媒介[2]。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中的“导读提示和文中插图”等内容为焦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一种深度学习的场域。
(一)聚焦导读提示,创设情境
导读提示主要是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读提示和自读课文导读提示。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些导读提示犹如一种支架,辅助学生深度学习单元知识、深度理解课文内容。鉴于此,教师可以聚焦导读提示,创设一种辅助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境支架。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读提示为例,本单元的导读提示也是由“一句话、一幅图和两种要素”组成的。“一句话”是指“一花一鸟总关情”,这是高度凝练、概括本单元人文主题的一句话;“一幅图”是指展现本单元人文主题的一幅插图;“两种要素”,一是指在阅读中感知借物抒情的方法,二是指在写作中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前者是阅读要素,后者是表达要素,统称为语文要素。聚焦这些信息,教师创设了单元教学情境———“花鸟情”,包括“在阅读中感知花鸟情”“在观察中生发花鸟情”“在写作中抒发花鸟情”。
“在阅读中感知花鸟情”,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的一种阅读情境,包括展现“桂花、花生、白鹭、珍珠鸟”别样之美的微视频、解说词;“在观察中生发花鸟情”,是为学生创设的一种生活情境,即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花或一种动物,细致入微地观察,由此生发对花、鸟的情感;“在写作中抒发花鸟情”,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的一种写作情境,有了之前的阅读、观察任务做铺垫,写作也就成为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聚焦文中插图,创设情境
教材中的插图,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成为学生深度阅读的一种支架。受自身生活經验、知识视野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往往会对文本中的意境、情境等理解不够准确。这时候,教师可以聚焦文本中的插图,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支架。
掌握一些有效的观察方法,清晰认识与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结构,是学生深度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一项基本任务。在生活中,学生或许见过爬山虎,但是,鲜有学生细致观察过爬山虎的脚。课文第一页右下角有一幅关于爬山虎的脚的插图。这幅插图近距离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结构、颜色、形态。以这幅插图为焦点,教师可以创设一种交际情境,让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描述爬山虎的脚。
在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详细描述教材插图中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基础上,教师可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文字。这时,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插图情境为支架,学生就能够准确想象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就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形象生动,就能够深度理解文本内容。
二、以实际学情为参考
教师创设情境之目的,在于为学生服务,在于让学生以情境为支架,形象直观地深度理解课文内容[3]。因此,在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时,教师还应该参考学生的实际学情,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一)创设情境应参考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创设情境的目的之一。教师应参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增加情境的趣味性、召唤性。
以《蝙蝠和雷达》为例,对于外表丑陋、令人生厌的蝙蝠,学生往往不会太感兴趣。但是,对于“当飞机在浩渺的夜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不会迷失方向?当医生在为病人做超声检查时,为什么用一个小小的探头,就可以看到病人的五脏六腑……”等问题,学生往往兴趣浓厚。参考学生的这些学习兴趣,教师创设了飞机利用雷达辨识方向、医生运用超声观察病人内脏等生活情境、探究情境。
因为教师创设的情境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所以学生在探究情境中的相关问题时,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当学生了解到“超声波、雷达是人类利用仿生学原理,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并根据蝙蝠辨别方向的原理设计、制造的”这一真相之后,他们对蝙蝠的态度也会逐渐改变,渐渐地对蝙蝠产生兴趣,对深度阅读这篇课文产生兴趣。
(二)创设情境应参考学生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决定学习效益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也应该参考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要让教学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要依托教学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喜欢提问是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教师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以及进一步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的习惯。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了一些展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气派景象与今日凄凉、破败景象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制作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以此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交际情境等。
“同样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为什么故宫保存基本完好,富丽堂皇的圆明园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是八国联军破坏了圆明园。”“八国联军为什么要破坏圆明园?清政府为什么不保护圆明园?”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爱提问的习惯,也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
三、以现实生活为素材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还应该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拉近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4]。
(一)从学校生活中挖掘情境创设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目,其主题与学生的学校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此类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课文主题,着眼学校生活,并从中选择相关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深度学习课文内容。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校园”。本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问》都是与校园生活相关的。如,“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座和谐、团结的民族小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挖掘一些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活动,包括一些图片、视频、文本资料。之后,利用这些资料、素材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校生活,谈一谈自己与少数民族小朋友建立的同学情。
(二)从家庭生活中挖掘情境创设素材
对于一些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教师可聚焦学生的家庭生活,从中深入挖掘一些创设情境的素材。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也是一篇关于家庭生活的文章。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事先布置一项预习作业,即让学生或拍摄、或搜集一些关于亲戚朋友花园的照片,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张,发给老师。之后,教师从中精选一些照片,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关于花园的生活情境、交际情境。以这些情境为引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祖父的园子”的浓厚兴趣。
圍绕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学情,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高效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习语文知识。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在情境创设方面多花些心思、多下点功夫。如此,情境也就成为了生发深度学习的一种场域,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就会因深度学习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秀雪.运用多媒体动画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实践[J]. 当代家庭教育,2022(28).
[2] 吴国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探索[J].新教师,2022(9).
[3] 黄婷婷.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J]. 小学生(上旬刊),2022(9).
[4] 邓天颖.新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语文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2(8).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