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2023-11-05李晨涛
李晨涛
[摘 要]革新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不仅是促进高职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条件,还是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简要论述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重点从心理潜力评估、拉近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心理关怀、实行团体辅导、实行综合评价六大方面,阐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路径,旨在充分发挥高职辅导员的育人作用,促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与效率的稳步提升。
[关键 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177-04
心理健康是高职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基石,也是高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大部分高职辅导员都能够意识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并积极探索具有高职院校特点、符合高职学生心理水平的工作方法。但由于缺乏现代化心理学理念、教育理念的引领,当前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收效甚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而积极心理学作为新的心理学研究理论,以心理的积极因素为研究焦点,重在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增强个体的心理适应力,为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拓宽了视野。鉴于此,应当在理解积极心理学内涵的前提下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代化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一)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从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心理学于1879年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当时国际格局、社会形式、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当时的心理学以治愈心理疾病、缓解心理痛苦为研究焦点,倾向于从病理学以及负面的角度分析、探究心理问题的根本成因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内容愈发复杂,不仅要保障人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卫生,而且从心理与能力关系的视角出发,旨在挖掘影响人们身心潜力释放的心理因素。在此种研究需求的导向下,积极心理学顺势而生。与传统的心理学相比,積极心理学家更倾向于从正向、积极的角度研究影响个体心理状态的积极因素,关注的是友善、激励等行为对个体心理带来的积极影响,以更加包容、开放、接纳的态度对待个体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安全隐患,重点研究积极的心理品质,体现出对人的价值、尊严的重视[1]。
从理论层面来看,积极心理学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本主义兴起,人们开始关注自我实现,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且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在此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成为心理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强调人的心理的正向力量。积极心理学融合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将心理学家视作建构人类精神、开发人类心理潜力的专业人士,并提出现实性乐观理念,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且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局限于受到心理创伤的群体,而且涉及普通大众,研究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的心理特质、积极的影响因素、积极的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所研究的内容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共同促成个体积极的心理潜力。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广阔,主要包括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组织系统。其中,积极主观体验是指个体对过去、当下以及未来所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具体体现为:对过去幸福且满足,对当下快乐而充盈,对未来现实而乐观。该领域著名研究者Diener在研究实践中发现,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等都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关键因素。Diener、Horwitz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感受到快乐依靠其认知水平与动机的不断提升;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以个体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自我适应为前提。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形成于个体现潜在能力的强化,是个体应对复杂环境所必备的积极心理特质,具体表现为乐观、成熟的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以个体所处的环境为研究焦点,研究结果表明,若个体所处的环境能够为其提供最大化的心理支持,便能够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反之亦然;积极的组织系统,将积极的组织系统划分为社会大系统与小系统,其中小系统与个体联系紧密,包括家庭系统、社区系统、学校系统等。个体与各类系统的良性交互能够为个体提供充足的心理支持,让个体在被尊重、被信任、被认可中逐步获得心理健康发展[2]。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者
在传统心理学视域下,辅导员能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备受争议。从高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来看,其工作要点在于通过德育为高职学生创造成长的机会,为高职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德育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向个体传输社会价值观念,塑造个体健全人格,发展个体道德素养的教育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价值中立为基础,对个体的心理状况、心理诉求等无条件关注,以此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降低个体心理疾病的发生概率。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侧重点来看,二者存在“价值干预冲突”,这也导致传统心理学视域下,高职辅导员难以找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定位。而积极心理学为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能的实现提供了理论范式。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个体高层次思想品质、内在潜力、精神因素等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通过激励、鼓励等方式让个体感受到幸福与快乐,促成个体积极人格特质,让个体积极面对生活,乐观面对未来,进而激活个体的心理潜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德育有助于开发个体积极的心理资源,通过适宜的价值观干预调动个体积极的心理特质,成功消除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冲突,并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启示: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德育为导向,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在德育工作的基础之上。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实行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即针对一般学生,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并重;针对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德育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其积极心理潜能,并通过次级预防与心理辅导,强化学生的心理适应力;针对偏差行为以及中级以上心理困惑的学生,辅导员在承担自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的同时,与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合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加大积极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并引领学生的道德发展[3]。
(二)心理咨询辅导与学生就业指导者
高职院校的社会定位与办学特点,决定了高职辅导员承担着指导学生就业的重要工作责任。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困惑,从表面上看是认知、思想、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看则是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降低了高职学生的心理适应性。高职学生在相对传统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所接触的社会环境狭窄,建立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对事物的认知停留于表面,尚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而在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科技发展迅猛,文化环境纷繁复杂,社会信息纷至沓来,高职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难以把握好自我发展的主线,不能精准研判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很容易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以及就业产生畏惧、逃避等负面心理。面对此种情况,高职辅导员既需要体现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又需要扮演好学生的“人生导师”这一角色。积极心理学对心理资本的研究,为高职辅导员发挥自身教育职能开辟了新的思路。心理资本论注重挖掘个体的优势,激活个体在积极心理状态下的现实与潜在能力,提出个体的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坚韧性四大基本要素。在心理资本论的引领下,高职辅导员可以从评估学生优势的角度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辅导与就业指导结合为有机整体,深入研究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心理等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优势,消除学生错误的职业思想、职业观念与职业心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路径
(一)注重心理潜力评估,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掌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好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高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传统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测评以发现学生已有或潜在心理问题为主要目标,通常会使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等心理测评量表,对高职学生心理潜力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并且很可能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不仅要通过心理评估发现学生的心理安全隐患,而且要综合、科学地评估高职学生的心理潜能。鉴于此,高职辅导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生活、社会、家庭环境,教授学生使用积极心理测评量表的方法。例如,借助自陈式量表评估高职学生的性格力量,反映高职学生的六种美德,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爱、公正、节制、超越;利用沉浸量表反映高职学生对生活的投入,体现高职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在应用积极心理测评量表的同时,要注重对量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了解高职学生对重要生活实践、生活变迁、冲突等的心理态度、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理解高职学生对幸福、乐观、愉悦的定义。根据心理测评结果提炼积极心理因素,进一步掌握高职学生不同心理状态在行为、情绪、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体现,指导学生通过建构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等方式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4]。
(二)主动拉近师生关系,共情倾听学生内心诉求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积极组织系统有助于挖掘个体的心理潜力,强化个体对不同环境的心理适应性。师生关系以及学生所处的学校环境、班级环境是积极组织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若学生所处的组织系统良好运行,处于和谐友善的环境之内,能够与教师、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便能够发挥积极心理因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鉴于此,高职辅导员要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共情、倾听与学生建立和谐、稳定且持续的沟通关系。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共情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他人的处境感同身受,并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与对方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关系;倾听是沟通的关键一环,耐心、细致的倾听可以快速理解对方的意图,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获取对方更多的信息,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实际情况并为其提供帮助与支持。高职辅导员要掌握共情、倾听的方法,表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赞扬,将学生视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不能轻易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不能将自身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根据其社会阅历、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等理解其面对不同事物时会产生的心理变化。在此前提下倾听学生的内心诉求,当学生面对学习困惑时,要为其提供适宜、有效的学习指导,逐步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5]。
(三)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
高职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学生参与度不足,投入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偏低。再加上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较为僵化,教育方法单一,教育内容局限,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缺乏兴趣,不能充分激活学生积极的心理潜力。面对此种情况,高职辅导员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让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产生幸福、快乐的情绪情感体验,在这种积极心理状态的驱动下,学生能够内化与吸收理论知识,主动测试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发现自己的积极心理潜能,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高职辅导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讲授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用生活常见现象、高职学生经常接触的情境以及图片、视频等信息媒介呈现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并对学习心理疏导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高职辅导员要积极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有效路径,在开展工作时向学生呈现当前不同专业的就业场景、毕业生人数等,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以职业发展为主线,渗透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优势与良好品格,如扎实的专业基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等。这样学生便能够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6]。
(四)加强学生心理关怀,释放学生积极心理潜力
高职学生渴望获得教师的认可、尊重,希望在学习与实践中展示自我并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积极的心理诉求是激发学生心理潜力不可或缺的要素。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要关注并致力于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诉求,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通过基于学生充足的心理关怀,满足学生最低层次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责任的承担,有效释放学生的积极心理潜力。与此同时,高职辅导员要与学生建立沟通交流关系,为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辅导员可以借助信息化社交媒介搭建线上沟通平台,如QQ、微信公众号等。根据社交媒介的信息收发机制与信息呈现特点精心制作信息内容,向学生推送积极心理学相关读物、新媒体短视频等,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储备量,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与环境变化下灵活调动头脑中的心理学知识,有效调适自己的心理、疏导自己的情绪。除此之外,高职辅导员可以在线上沟通平台上抛出各类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话题。例如,如何正视自己与高校学生的差距?如何建立自我防御机制?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约束自身的行为?当情绪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时,如何排解负面情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以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畅所欲言,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理疏导方式,共同探討各类问题的解决办法,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朝着积极、健康、乐观的方向发展。
(五)有效实行团体辅导,提高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集体拥有强大的力量,对个体的影响不容小觑。传统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以教育工作者为中心,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才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办法,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滞后性,并且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受教育者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不仅重视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而且重视集体在受教育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鉴于此,高职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积极采用团体辅导方式。例如,开展“挖掘逆抗力”团体辅导,采用高职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形式,在游戏前进行团队建设,由各个团队确定队名、团队口号,增强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此基础上开展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活动,如“蜈蚣前行”“巨人脚步”等。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团队成员需要默契配合、相互配合,充分考虑团队内各个成员的特点与优势,在相互帮助中尽可能获得游戏的胜利。在游戏结束后设置集体讨论环节,获胜的团队可以分享本小组的经验,失败的团队要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实行科学、有效的团队辅导,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培养学生自信、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能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7]。
(六)积极实行综合评价,不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辅导员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既需要从积极角度入手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心理支持、心理干预,又需要不断改进工作模式、工作方法,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鉴于此,高职辅导员要建立综合性工作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心理潜力释放程度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借助评价量表测评学生心理潜力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全面采集信息数据,保证信息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与此同时,要分析预期工作目标与实际工作效果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不符合学生心理诉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超出学生的心理适应力;所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能激活学生的心理潜力等。通过综合评价找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的症结所在,坚持立足实际、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重视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能力,认可学生的心理潜力,将评价结果应用到下一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制订与执行中,不仅要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要引领学生以评价结果为导向不断超越、完善自我,以此促进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螺旋式上升。
四、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高职辅导员的职责所在,而且是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积极心理学为高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视角。高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心灵工程师”与“人生引路人”,要坚持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注重各类积极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在评估学生心理潜力的基础上找准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目标并制订工作计划方案,通过拉近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心理关怀、实行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庞文瑶.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2(27):162-164.
[2]潘鑫,陆华山.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途径[J].成才,2020(10):21-22.
[3]樊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中外企业家,2020(17):169-170.
[4]哈那提别克·米乃.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大学,2020(16):7-8.
[5]赵捷.“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J].中国新通信,2023,25(11):103-105,160.
[6]袁东升,刘俊平.民族地区高职辅导员在早期心理危机转化中的干预措施及评价体系探索[J].高教学刊,2022,8(19):158-161.
[7]宋秀丽.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高职辅导员工作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專科学校学报,2022(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