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

2023-11-05张晴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9期
关键词:网格化网格育人

张晴

[摘 要]新时代,思政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数字化技术为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但是教育模式粗犷、教育主体单一、教育手段落后等问题仍在困扰其发展方向,“互联网+”思政教育仍待继续探索。网格化管理作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契合当前精细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其本身的管理结构也与学校管理体系相似,能够选择性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为此,从网格化管理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共性入手,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的可行性及应用策略。

[关键 词]高校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三全育人

[中圖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166-03

网格化管理是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管理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与行政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其管理模式来说,具有时效性、全局性、针对性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资源,在满足人民需求的同时提升管理效率,而这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大会上曾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可见,思政教育最终是要落实到学生这一主体上,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教育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必须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网格化管理能为其提供新的思路。

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粗犷

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仍然沿用以课堂教育为主、课下活动为辅的模式,受到教学理念、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仍存在对重点理论进行讲解并死记硬背的僵化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师资短缺问题导致当前仍然是“一对多”“上对下”的传播模式,课堂知识点、环节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均是将班级学生视为一个接受主体,并未对教学进行个性化设计,效率低下的大水漫灌式教育未实现“精准命中”“靶向治疗”,思政教育效率大大降低。

(二)教育主体单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校作为集中性的思政教育场所,在全员育人要求中居于核心位置,为此必须组建一支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甚至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会成员在内的思政教育队伍。而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大多是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主的单一教育主体,教育资源被极大浪费,且未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氛围。

(三)教育手段落后

当前的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对传统的思政教育造成冲击。网络具有开放性,属于开放空间,为信息传输提供了更为便利且快捷的渠道。在方便学生提取信息的同时,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信息控制能力在下降,高校教育者已经无法通过严格筛选,避免学生与不良信息接触,大学生有更多选择机会,并且会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对信息进行选择性过滤,沿用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课堂或师生之间的口头教育已无法达到原先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环境越发复杂,教育手段也亟待更新。

二、高校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一)现实技术一致性

高校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从现实技术来看,所依托的基础技术是一致的,都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网格化管理是科层制在“技术治理”背景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一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精细化、全方位覆盖的“无缝隙管理”,是我国政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工作创新,这种管理是以大量数据的收集和运用为基点,运用目前的信息技术,通过将管理区域分成不同单元格,实现数据信息实时反馈,继而全方位、立体化掌握信息,加强区域管理,并为公众提供服务,可见,无论是社区还是城市,要实现以点到面,纵向推进、横向推开,信息技术触手必须铺设在每一个格,这是实现网格化管理的前提。在疫情期间,疫情防控责任落实到每个社区的每个网格员,将区域网格化,将家庭定为单元格,健康码、行程码等冗杂信息通过搭建信息平台,经过计算机分析和统计,不仅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更能够实现实时更新,网格员凭此可从复杂且烦琐的信息统计中摆脱出来,实现管理的高效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信息技术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同样,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思政教育已经过时,信息技术已深刻融入思政课程中,从课前的资源搜集到如钉钉、腾讯会议等课堂载体,从课堂考勤到学生课堂吸收,从“微课”“慕课”到虚拟教室的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为枯燥、理论性强的思政课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形式。因此,对比高校思政教育和网格化管理,在具体的技术偏向上有所区分,但从整体而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二者提供了较为完备的技术基础,为思政教育网格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结构单元相似性

高校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所面临的管理单元是相似的。所谓“网格化”,简单来说就是横向到边的网格编织出一张精密的治理和精准化服务网,通过地域、行政单元、人口分布等维度,将宏大的公共空间分解为更小的治理层次。从管理效率来看,通过减小责任范围,明确责任边界,解决基层管理部门管理领域大而责任模糊的问题,将公共空间划分为清晰而又明确的单元,有利于实现管理的全覆盖,防止出现“三不管”地带。重构治理单元有助于政府以清晰化和简单化的标准来管理基层社会。从管理效果来看,细分管理空间也有助于实现精准化治理。当前的城市管理区域一般分为三级:区(县)、街道、社区。将社区再细化为许多单元格,由网格员负责每个单元格,这样细化的网格治理单元能够缩短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并且能够具体到微,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基本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供给。同样,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的场域是学校校园,可视为一个大社区,具备划分网格单元的地理空间场域,根据专业、年级、班级等,可以将学校也同样划分为多层管理单元,形成院系—年级—班级多级管理单元,这与传统社区治理是相似的,通过层级划分,明确教职工责任区域,将传统的线性管理转为网格管理,盘活高校思政教育。

(三)管理对象双重性

高校思政教育与网格化管理在管理理念与管理对象上的逻辑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以人为本”,管理对象都具有双重属性,既是被动接受者,也是主动参与者。思政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思政教育的主体,思政教育的起点在人,终点也在人。思政教育所针对的就是人的思想工作,因此无论是哪种教育层次,“人”的工作都是核心,这是思政教育的起点;从思政教育的教育逻辑来看,它是通过理论教育、案例教育、实践教育等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逻辑范式进行优化;从教育目的而言,思政教育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人的进步。因此,对于思政教育而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工作的核心,本质上强调了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而网格化管理作为一项社会管理工作,其管理对象也是人,把网格内群众作为服务主体,解决群众的困难,服务于群众,奉献于群众,最终也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社区群众既是被管理者,又可以自觉融入管理过程中,转变为具有主动权的管理者。同样,在传统线性管理理念中,学生是纯粹的被动接受者,但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下,学生也可以转换为教育者本身,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这就使其具有了双重属性,在管理活动中也会增加积极性,能够更主动参与管理,甚至为思政教育提供学生视角的建议,贡献更多智慧。

三、高校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践路径

(一)思政教育场所体系网格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全育人”是一种全时空、全过程的育人,这意味着思政教育的教育场所不只限于单一的教室,而是要以教室为中心向整个校园甚至校外实践基地延展。教室仍然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利用多媒体、红色资源、智慧教室等各种资源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可以引入校外资源,比如劳动楷模、行业先锋、社会道德模范等入课堂开讲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宿舍是离学生最近的地方,按照院系、专业、年级将每个班视为一个单元格,每个宿舍再细分为一个小单元格,由辅导员担任班级总网格员,每个宿舍舍长任宿舍网格员,同时积极发挥班级先进党员作用,通过开展党员责任区划分、联系帮扶宿舍活动、党员认领公益岗位、党员社会实践等活动,将守初心、担使命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位党员身上。各宿舍党员辅助宿舍长完成宿舍数据收集、日常管理、情感沟通、文明创建、思想动态研判等工作,通过将管理机构细分,管理权限下放,宿舍作为思政教育场所的功能得到充分挖掘;校园活动场所也是思政教育的硬件资源,比如在图书馆可以组织召开读书沙龙、朗读比赛、思政教育探讨等活动,礼堂可以安排文艺演出等。校园内公告栏、橱窗等可设置各类宣传标语、育人小故事。校园内广场可举行文明之星、校内道德模范、七美优秀生等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将思政教育场所由单一转为网格化管理,充分调动了学校资源,枯燥的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教育模式与手段变得多样化,全方位的“大思政”格局有了孕育空间,真正创造了全程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氛围。

(二)思政教育管理体系扁平化

高校思政教育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但开展思政教育的主体却不只局限于与学生日常接触的学工人员、思政课教师,在完善校内教育场所这一基础硬件设施的基础上,管理体系这一软件配置也非常关键。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同,网格化管理追求的是管理效率,是要快速、有效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在不同层级每个单元格设置网格员,管理体系应该由纵深转为扁平,减少层次,打通关节,减少不必要的冗杂过程和环节,实现双向传递效率化。从学校高度而言,要建立专业化的思政教育管理小组,由学校党委领导,团委、党委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思政教学部以及各系部直接对其负责,一盘棋,总协调,打通各部门壁垒,充分调动学校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全校性思政教育活动。其次,从院系层面来看,二级院系对上要坚持党委的直接领导,同时要跟其他平级职能部门做好协调,下要组建院系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由院系党总支(党支部)书记为统领,支部委员、学工组长、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为成员,这些教职工与学生具有强联系,既要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将思想引领与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又要通过以理服人、以诚待人的工作方式,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细做实,真正成为搭建党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一双重属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组建班干部、先进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队伍,他们能够深入学生群体内部,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做好预警和防控,并能够实时反馈学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在反逼教育升级的同时,营造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真正由他律转为自律。

(三)思政教育管理平台智能化

思政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然而,由于思政课本身固有的抽象性、理论性强等属性,高校虽然十分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但其本身的效果却乏善可陈。分析其原因,思政课单一的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授课方式、老套的学习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入课堂,又如何入脑入心?随着网络的冲击,思政教育正面临新的威胁,无孔不入的垃圾信息,沉渣泛起的错误思潮,正在侵蚀着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但是,新机寓于危机中,“互联网+”思政教育成为各高校寻求新发展的突破口。“微课”“慕课”成为高校的新选择,也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关注。但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互联网+”并未切实融入课程中,比如存在的挂课、刷课、网络信息负载、低俗广告等问题,互联网只是为思政课增添了技术外衣,实效性却大打折扣。如何真正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必须打造思政教育网格化管理平台。针对此平台要实现三重功能:一是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监管预警机制,提高思政课出勤率和抬头率,做到課程监管全覆盖;二是提高管理效率。思政教师可开设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完善课程学分与考评机制,记录师生互动情况,解放教师双手。学工人员、辅导员也可利用该平台,及时收集学生思政动态信息,分析思想状况,完善既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收集与管理,学生思想实时监控、提前预警等功能;三是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思政课教师可将班级细分为多个单元格,可将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网格内的学生可以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教师进行客观评价,以此来倒逼教师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育。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格化管理的价值所在,根据实际划分单元格,构建扁平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化他律为自律。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控学生思想状况,激活师生课堂互动,真正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郑士源,徐辉,王浣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1-7.

[2]何冰清.高校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思政教育创新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J].甘肃教育研究,2006 (6):76-79.

[3]姚坤.数字治理视域下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75-77.

[4]李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网格化精准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初探[J].价值工程,2017(9):249-250.

[5]杨晨.网格化管理模式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理论观察,2017(5):138-140.

[6]王众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格化管理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1):83-90.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8]王静,王丹.基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就业工作与保障,2021(19):162-163.

猜你喜欢

网格化网格育人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党建网格化探索“户长制”治理新路子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
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VPN方案选择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