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3-11-05罗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9期
关键词:办学育人思政

罗雯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因其教学形态的特殊性对思政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活动机动化的特性,更加容易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开展教学工作。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探索,能促进高职思政育人工作从局部性开展转向系统化、体系化开展,对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素养与教育情怀、坚定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 词]课程思政;公共选修课;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134-04

一、引言

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产物,旨在打造拥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教学立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引入国外先进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便捷的信息传播使新媒体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轻松参与了宽广信息的交互,也让学生具备更自由的表达空间和更国际化的专业视角。宽广的信息获取途径使学生面临价值虚无、脱离主流价值观的危险。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和教材使用受合作外方影响,因此更需要推进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概念为我国高等院校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推进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步伐,承担起责任。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来看,公共选修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选修课教师能自由地选择适宜教学内容、计划地安排教学实施,围绕教学设计灵活机动地安排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活动。因此,想要更好地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结合课程思政开展系统教学工作,完善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是题中之义。在中外合作办学类高职公共选修课教学中,依托思政理论开展思政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素养与教育情怀、坚定中外合作辦学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文献搜索结果显示,关于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而操作性强、可推广复制、持续性久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研究更是屈指可数。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渠道多为用于某一通识课的单向灌输。从现实来看,一些教师的课程教学往往只重视学科知识的传递,或者认为思政育人是思政教师的专有职能,从而忽视了各科课程均有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理念视为超纲内容而无暇顾及[1]。公共选修课作为非思政类专业课,存在思政资源挖掘不深入、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全面、高校教师队伍思政素养参差不齐等短板。同时,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重视公共选修课;对课程思政不感兴趣、认同度不高;公共选修课计划性不强,缺乏系统设计;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类似,考核方式单一等。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具体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价值引领立德树人,强化大学生思想塑造。如果只是为了思政而思政,可随意增加几页思政教材,割裂思政元素与课堂知识的联系,生硬说教一段思政内容,零碎地抛出思政知识点,这无法吸引学生,更无法达到系统性、明确性、普适性的思政育人效果。

从公共选修课授课体系来看,融入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教学设计顶层逻辑入手、尊重中外合作办学高职的教学规律。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系统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灵活地实施教学方案,全面地获取评价效果。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作为我国提出的新时代教育命题,俨然已成为世界现代化高等教育的方向标。西方高校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的思政教育实施行为主要是隐性教育,例如美国高校是将思政相关内容穿插渗透在教学对象的学习生活中,使受教育群体无意识地接受思政教育[2]。中外合作办学类高职课堂中更应把控中方思政思想作为课堂活动中的主导思想,使引入课程思政的公共选修课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特色课程。只有改进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思政素养,有机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才能打通中外合作办学高职课程思政改革堵点,形成特色育人生态的合力机制。

三、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一)审视教学目标,明确建设方向

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旨在通过多样化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优化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全体学生综合素养,具有跨专业、跨年级的特点。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要在着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综合素养的同时,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在这一思政育人目标下,公共选修课程应立足传统教学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导向开展思政教育。用思想伟力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同时放眼世界,以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来实施教学活动,用国际视角来完成课程思政改革。在建设方向上,要以思想教育引导和能力实践培养为抓手,聚焦人才培养导向。通过结合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特点修订课程内容,以公共选修课程为载体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通过坚持目标导向与产出导向,使课程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政育人在同一高度,体现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出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国际化人才,将学生价值引领落到实处。

(二)梳理教学内容,深挖思政元素

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思政育人教学目标,并根据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结合思政时事热点,挖掘课程知识点中存在的思政元素与案例,分类和选取后整合成系列。依据课程特色,结合思政案例做好课程设计。灵活安排授课方案,比如在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内引入传统茶艺、书法、中国美术史等课程,进一步拓展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入工科技术型课程,从数学模型、技术曲线拓展到我国科技进步,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标准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连贯讲解,加强和学生的思想交流,以个性化课程实施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思政教学的目的。抓好课外思政教育阵地,以师生互动交流、课外思政活动实践为切入点,实现课堂和课后不间断的全程思政教育。公共选修课横跨高职三个年级,覆盖范围广、受众多、实现过程长,落实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弥补了专业课程之外思政育人的不足,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思政教育。

(三)转换教学思想,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作为思政育人的先锋力量,教师所传达出的思想认知将直接映射出学生的思政素养。学校要切实把握思政教育内涵,保障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必须有一批自身思想正、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率先垂范。教师率先学习课程思政理论,提高自身思政水平,才能将思政教育带到课堂中去,与课程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育人。同时,组织公共选修课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建设培训,组内集中讨论课程思政建设议题,分享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经验方法,由此提高整体思政教学能力,为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夯实基础保障。

四、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一)围绕目标,优化课程设计

围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这一现实目标优化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计,把关课程设计中的各个环节流程。精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做系统规划;依规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配套思政新形态教材,灵活考核完成教学质量评价。教师以提高自身思想素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加强思政理论学习。构建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严格把关公共选修课所使用的教材和各项教学资源。把课程思政融入具体课堂活动,用思政教育赋能公共选修课。例如在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的章节学习中,添加特定的思政任务点,任务点的考评设置多个维度:知识掌握、个人品格、课堂表现、思政问题等,规定只有完成任务点的学习内容才能进入下一章节,达到利用学习中华文化来体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加强公共选修课程的顶层设计,推动教学管理制度集成创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联动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同育人机制。

建设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公共选修课特色案例库。制作全新的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库和讨论题目库。结合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充分融入思政元素,集成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影视鉴赏公共选修课中融入红色影视资源,以影视作品为载体,丰富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传递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或在随堂讨论环节适时发布结合国际时事、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热点话题的特别作业[3],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的思政学习和价值塑造。

(二)引入特色,优化教学内容

挖掘思政元素,优化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以公共选修课课堂为载体,立足办学特色和实际学情,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世界多元文化,深挖思政育人元素,突出文化和素质培养。聚焦教学内容,有机衔接专业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建设。

梳理教学内容,凝练课程思政元素,推进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衔接。树立教师将思政育人内容嵌入课堂教学的意识,使教师明确课程思政价值。推进本土化教材建设,使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地方特色紧密结合,教师在按专题教学的同时铺垫巩固,使章节教学自然过渡,实现刻板理论学习具象化。整合资源,使思政教育内容得以在公共选修课教学系统中体现。充分利用公共选修课灵活多样的特性,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给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高职院校在建设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时,可以围绕思政育人目的,将公共選修课与通识课、专业课、专题讲座相结合,根据不同素质培养类别,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劳动、文哲经典、本土特色、企业实践等要素来设计公选课清单,如表1所示。以有机衔接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打造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特色协同育人生态合力机制,达到思政育人目的。

(三)创新课堂,优化教学方法

传统中式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单向讲授知识,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产物,若沿用这种教学方法,则不利于留学生平台搭建,也不利于课堂思政内容的传播与理解。这要求公共选修课教师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结合教学场景,引入课程思政内容来组合教学,实现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达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入思政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课堂讨论聚焦时事热点,提高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兴趣和接受度。运用演示法,使用多媒体设备和音视频课件材料,播放内容优质的教育类影片,以沉浸式的视听感受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4]。打造翻转课堂,因材施教。制定课堂思政相关议题,中外学生互动研讨,教师现场答疑,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从而改善学习效果。在课外,教师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引入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将课堂搬至展馆、科研实验室、专业讲座等活动现场,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实现公共选修课教学德育、智育、美育。前往学校合作企业,以实地考察、参观、会演等形式完成专业人才培养。在线上,教师选择先进线上会议交流平台,调动丰富网络资源,合理制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教学。利用成熟短视频平台,搭载VR、AR技术,开发公共选修课知识类短视频,丰富课件内容,使学习从课堂延伸至移动端。以多维度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学生思政素养。

(四)灵活考核,设计教学评价

完善课程思政成效评估机制是推动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规范化、科学化,让教学回归育人本质的必要手段。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由学生参与评教的课程教学评价和卷面成绩考核的学习效果评价两部分构成。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应拓宽考核范围,重点以过程性考核为抓手,依据多元多维评价和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同时,完成学生人文素养的综合评价,为中外合作办学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增强内在驱动力。

不同于专业课考核,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对象专业水平不一、参差不齐。同时国际生的语言水平和学科背景并不均衡,他们对卷面考核存在畏难情绪,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考核公共选修课教师应丰富考核形式,增加学生在实践教学、课堂研讨和总结汇报环节的成绩权重。另外,将考核侧重点放置于课程过程阶段,以不定期、多样式的实践检测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均衡考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重点考察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理念,使中外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体系中有所收获,重视学生内化效果。联合校团委和学生工作处,切实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使公共选课教师能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表现、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督促学生将教学内容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自身思想体系[5],真正做到思政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培训提升,提供内生动力

师资队伍是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关键,教师的能力水平是课程思政能否有效推进的根本依托[6]。在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中引入课程思政要避免思政元素同质化,盘活思政教育资源,构建新时代大思政格局,凝聚共识、协同联动,提升共同推进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自觉。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的教学队伍包括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不少中方教师已经立足教授专业和自身研究方向开展了融入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学习与探索,但公共选修课课程库繁多,仅靠某一教师的单一力量,难以充分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因此在实际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思政资源滞后的现象。想要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的思政水平,还应充分考虑外国教师习俗,选拔优秀中方教师“一对一”结对沟通,传递中方文化,提升外教思政素养。在教学资源的选用和引进上,加强中方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严格审核;举办学术交流座谈会,鼓励中外教师合作完成科研项目申报;做到吸纳西方优秀教学经验而增益中方教学模式。此外,通过外在奖励机制为动力,激励公共选修课教师自觉开展思政教育,促使教师立足课堂和本校特点,不断挖掘新时代下的思政元素,为公共选修课课程发展提供充足资源准备。

面向中外合作办学高职教师队伍开展课程思政培训,提升公共选修课教师思想站位,增强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可从三方面考虑实现:一是积极组织相关课程案例研讨会,组织教研活动,充实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库。学院内部举办研究课题、说课比赛,实现校内课程思政的充分交流与研讨。二是侧重马克思主义学科科研投入,开展定期讨论会,邀请马克思学院教师做思政专题分享报告,及时传达国家新政策、新思想,形成课程思政常态化机制。三是加快完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构建渠道广、层次多、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师素养能力培训体系。对比同级院校、參考上级院校,输送本校教师参加校外思政培训,基于公共选修课打造学生思政教育闭环,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思政教育素质,为思政育人提供内生动力。

五、总结

课程思政重在强调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吸收、融合、完善,才能让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功能,帮助中外学生全面提升思政素养,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院校在推行公共选修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应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提出课程建设的针对性策略,明确“教”与“学”、“思”与“行”的关系,打造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洪彬.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重庆高教研究,2019,7(1):112-120.

[2]陈冲,汪海涵.我国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着力点研究:兼论美国高校隐性政治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9(9):88-92.

[3]张红光,王焱,闫栋,等.汽车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10):27-30,35.

[4]房艳梅.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6):54-57.

[5]蒲清平,何丽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09-114.

[6]陈敏生,夏欧东,朱汉祎,等.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8):77-80.

猜你喜欢

办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