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语文课堂微观生态研究

2023-11-05王佳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9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生态课堂

王佳玮

[摘 要]在瞬息萬变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生态课堂中的微观生态因子作用愈发明显。通过微观聚焦,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语文教学,挖掘微观课堂的生态因子,让大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内化生态理念,实现大学语文真正的人文目标。从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出发,揭示生态课堂的意义,并立足大学语文课堂,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选择良好的教学内容、利用创新的教学资源、形成多元化评价等手段来实现生态课堂这一终极目标。

[关键 词]大学语文;微观生态;生态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114-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该要求为构建中国职教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中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近年来,中国的高职院校一直力求实现数字化转型,而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是职业教育生态化的重塑,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师、学生等几个维度的调整与重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将生态学应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生态教育。大学语文生态教育是将大学语文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将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育材料等各方面融为一体,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这个系统融于高职院校可以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职业化、导向化下的语文课更需要凸显其实用性和价值性,当然,这也对大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大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中,一些学校由于专业化人才缺乏,选择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课程,轻基础知识,大学语文课程逐渐丧失了在中小学阶段的主课地位,沦为边缘学科。生态课堂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本身,关注学生情感及价值。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在现有的大语文环境中,能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实现大学语文的实用价值和人文价值。

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系统内拥有多种生态因子,各种生态因子协同发展,共同作用于课堂生态系统。大学语文生态课堂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也顺应了全球生态化的进程,对于进一步完善教育生态体系、推动教育生态体系的发展迈出了有力的一步。同时,生态课堂也符合语文新课改的要求,符合“以学铸魂”的要求,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增强自主性、实现师生共育的关键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语文教学理论。

将大学语文与生态教育相关联,这既是基于课堂生态危机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育终身化的必要环节,对生态价值的体现比其他学科更为深刻和久远,对生态学的关注也是独一无二的。通过微观聚焦,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语文教学,挖掘微观课堂的生态因子,让大学语文赋予生态学更鲜活的文化载体,可以让大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内化生态理念,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效性,塑造富有生命张力的、关系融洽和谐的、追求智慧灵动的、过程民主平等的生态课堂。

二、大学语文生态课堂的人本理念

作为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我渐渐发现近些年来学生的显著变化。当代的大学生对自我关注度更高,他们关注自身的情感体验,关注课堂教学带来的社会价值,重视自我天性的释放,关心课堂的舒适度,聚焦课程带来的即时性效果,关切课程的实用性,观察课堂与学生的兴趣点有无相同之处,因此,要满足学生这些巨大的需求量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是极大的挑战。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是将学生带入大语文环境的组织者与倡导者,是实现人文教育最终目标的促进者,在教学时,不仅要兼顾学生本来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还要尽力将文本材料和学生的主观情感相沟通,使学生通过课堂实现智力增长、能力提升、情感升华,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能够积极融入社会,主动适应社会,进而实现对语文终身学习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生态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变化、知识结构现状、师生交往关系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生态课堂的人本理念。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可以跳出课本,贴近社会,带领学生分析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以此来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去思考、去感受、去表达。例如,分析“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不应是大学生下不去的高台”,谈一谈现代的大学生为什么开始和孔乙己共情,说一说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焦虑,请学生来讲一讲自己的就业观。再如,“对网暴说不”,通过近期的热点事件,让学生明白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一言一行都要谨慎,每一个公民都可以享受自由与平等,但也要保持理性与良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的同时,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新习得的情感价值和身边热点融会贯通,将所学化为所用。因为,“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1]大学语文课堂不能仅限于学科本身,更多地还要培养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价值、品德素养等,实现语文课程的人文目标。

三、生态课堂的动态开放性和多元性

大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动态性的流动课堂,在学生的需求基础上,利用生态课堂微观因子对课堂的影响力,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有着各自的生态系统位置,各司其职。教师的个人情感、上课状态、教学理念、主观态度、评价语言、课程难度等都会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在健康的课堂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影响。除此之外,学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环境色彩、空间大小、教具使用、师生的精神面貌都共同作用于生态课堂。总而言之,优秀的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考虑的微观因素是非常多的。

生态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引起课堂状态的波动,稳定的课堂应该是各微观生态因子的和谐共生。在生态课堂中,教学主体与学习主体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由融洽,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师生关系较传统型课堂更为开放,互动性更为强烈、频繁,交往方式更为多元化。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中实际的变化和教学实施状态,调整教学活动,调节教学进度,这一切都有利于形成动态的生态课堂。在课堂中,师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自由大胆地展开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在既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不断补充更新,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师生共同的提升。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课堂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丰富学生的信息量、知识量,提升储备量,以实现教学目标。[2]

以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这篇经典散文为例。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对余光中的认识,运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乡愁》,再慢慢地延伸到余光中的经历介绍,了解他的“右手写诗歌,左手写散文”,了解他的乡愁情结,接着开始介绍他的经典散文。在这篇散文中,运用了最经典的“五感写作法”,所以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带领学生通过感官系统去感受,利用纯雨声和雨打屋檐的白噪音,带领学生闭眼去领略余光中听雨时的感受,利用多样化视频,转换风景与视角,激发学生对课文情境的想象力。通过照片对比,让学生直观了解瓦屋听雨、竹屋听雨、大楼听雨的不同感觉,进一步了解余光中写作时的心境,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通过多种媒介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感官体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理解余光中难以排遣的家国情怀。就课堂环境而言,教师也可以选择适合湿度、温度的天气,选择微雨的气候讲授。同时,教师在讲授时,时刻要意识到自己的教态、风格、谈吐、表情、语气等也都是生态课堂的一部分,用温柔、和蔼、亲切的态度去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学生畅所欲言,表情达意,教师点拨答疑,升华情感,师生各自交流自己对课文的解读与感悟,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真实感受,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让他们真真正正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语文并不是一门死板的课程,感受和领悟到的体会也没有正确答案,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耐心倾听,平等交流,让学生乐于思考、勤于表达、善于学习,才能够实现教学的情感目标和人文价值。

四、生态课堂的构建路径

(一)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了构建大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师和学生对学习的生态环境也是有所要求的,必须有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适宜环境。从物质环境而言,一些学校因为班级人数众多,规模较大,拥挤的环境使得学习的效果和兴趣都大打折扣,每节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机会交流,再加上教师也拥有自己的喜好,这一切设置都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所以课堂设置上,教师在教学前可以考虑灵活地安排座位,来促进课堂的有序进行。例如,U型课堂布置,可以让教师有效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教师注意力平均分布,平等自由,也方便教师进行课堂沟通;圆桌会议的座位设置,可以让师生关系更亲密,融为一体。另外,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特点,在保证课堂秩序的情况下,将选择座位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自由地寻找合作默契的伙伴,加强彼此的沟通信任,这样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此外,注意教室的微观因子,如光线、温度、湿度、噪音、教室布置、心理影响等,尽量调和在一个最佳状态,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不容忽视的是,大学语文教师本身也是生态课堂中最富有生命张力、创造能力的微观因子之一,也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教师必须首先拥有生态意识,对于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需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自身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从而在课堂中输出给学生。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不会盲目趋从于教师,他们会拥有更多的观点、想法,也拥有更多的表达欲,所以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以往,教师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但是在现代生态课堂中,教师必须通过课堂实现师生共育、教学相长的终极目标。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摆脱权威的包袱,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对话。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用眼神、体态、手势、语气、语言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引导、点拨,并给予多元化的评价。

(二)选择良好的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为目的,集合古今中外的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文本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身处“大语文”的社会环境,语文元素随处可见,在领会文本情感价值的同时,对学生自身的人生体验、情感价值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代社会大学生承受着各种压力,因而各类问题也接踵而至。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在于教授学生学会了多少字词,培养了学生怎样的读写技能,而在于通过一篇篇凝结了作家人生体验、情感体悟、高远志趣的文学材料,學习、感悟、渗透,培养成人的一生中最稳定、最正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大语文”的由来,大学语文的课程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更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卓越的思想资源,老子的和而不同思想,让每一个人都明白这个世界多元并存,多元并立是大势所趋,也是处理矛盾争端的准则。关爱生命的理念,让每一个人逐渐重视生命价值,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不应该活于他人的流言蜚语中。孟子的浩然正气让每一个人精神振奋,以家国天下为念,理解中华民族团结一致、迎难而上的民族气节和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受到人性的透视、文化的洗礼、文化无声的浸润。[3]在生态课堂中,教师通过教学,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文本、字词、思想等,而是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地接受,重视传统文明,在行为中真正地践行文明精神,这才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也利用生态课堂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

(三)利用创新的教学资源

大学语文生态课堂是一个包容汇通的课堂,它的教学内容并不仅仅是围绕着大学语文课本,社会热点、新生文化、网络热词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鲜活的媒体资源中有很多精华是值得被引入课堂的,是值得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将社会要闻等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关注到课本内容的实用性,意识到所学内容是实用的。[4]

例如,在学习《长恨歌》这首长诗时,教师可以从社会上的一些事情开始,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心目中美好的爱情是怎样的,各抒己见,再引导他们把目光放回到文本中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诗歌学习完毕再请学生试着评述两人的爱情故事,升华主题,引导学生自行总结真正的爱情观,实现课程内容的内化,引导学生以后积极向上地生活。另外,利用读书活动,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本,与名家对话,挖掘生命中的真善美。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活着》等系列人文影片,但是不能看完就结束课堂,需要及时讨论、总结,提炼出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筛选识别出具有价值的精华,剔除无价值的糟粕。

大学语文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当代社会倡导的“服务性学习”,鼓励学生与社区联系、结合,通过参与社区中的社会事务,提升公民意识,提高服务意识。例如,孤寡老人的健康看护、协调邻里矛盾、留守儿童的作业辅导等,都是学生在社会历练中学习、反思、习得的过程。又如倡导已久的“大语文”环境,带领学生参观慈善博物馆,感受人间至善;带领学生参观蓝印花布博物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魅力等。生态课堂的教学资源是多元化的,来源于课堂,但是并不仅限于课堂。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持续探索打破教学地点壁垒,由同步教学更改为异地异时供需选择,也可以由线下实体教学逐渐过渡为虚拟式混合教学。

(四)提供生态数字化服务

为了推进国家的数字化进程,数字化教育成为构成职业教育新生态的关键所在。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我们可以研发不同形态的教材,实体和虚拟共存,实现数字化阅读,拓展语文数字资源,构建多元化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在学习课本美文的过程中,师生很难有机会体验实际的场景,“非生态”“非体验”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美好的感知,对于诗性的畅想,对于情感的共鸣。因此,学校可以尽可能提供一些智慧AR教室,在硬件上支持生态课堂的形成,提供个性化和精确化的数字化服务,重构生态化教学环境。教师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毫无作用,可以协同相关部门,接受培训、辅导、实施服务,营造多元化环境,实现学生多元化的生命体验,适应数字经济的要求。

(五)形成多元化教学评价

大学语文生态课程的评价对象是双向的。大学语文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并不能单纯地由教师或者学生进行评价。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跨越教育与企业、工作和学习,教师可以邀请行业代表、企业专家、其他学科教师、家长等进入课堂,一起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不同评价主体的权重比例吸收和接纳他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另外,也可以根据评价反馈来寻找课堂的漏洞,寻找企业的需求和教育的实施之间的供求矛盾点,调研企业用人需求,重构学校教学环境,解决实训难的关键点,以此来促进大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提高。

另外,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最后的一纸试卷成绩很难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课堂中,教师可以多角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表达,设计出科学的评价量表。学习过程评价涵盖了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学习态度等;学习结果评价涵盖了课程测试、实践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等。评价系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不同也可以隨时产生动态变化,以适应大学语文的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要求,同时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身的教学效果,促进师生能力共长。

现代社会的媒介力量不容小觑,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利用媒介宣传的方式,将媒介力量融入课堂评价机制中,不仅使课堂具有开放度、透明度,更能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规范课堂行为,驱使教师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在传承与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生态课堂的构建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教师也许正面临着单调乏味的语文课堂,机械化、程序化的教学过程,师生情感距离较远的困境,师生交流无法跳脱课本的尴尬,那么,如何走出困境,真正实现生态化课堂,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仍需继续努力、继续思考,力争让大学语文生态课堂焕发出真正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饶文婷.传承与创新背景下大学语文生态课堂建设[J].池州学院学报,2020(2):159-160.

[3]刘海燕.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9(8):61-67.

[4]黄三平.生态文明视阈下高职学生环境教育的现状调查[J].经济师,2017(11):191-19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生态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生态养生”娱晚年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