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高职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

2023-11-05颜素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9期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法治

颜素娟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五年制艺术类高职生法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了法律素养培育研究,重构法律学科教学体系。从更新法律教学理念、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课堂教学、变革评价方式这四个方面促进法律课堂的创新改变,促进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关键 词]艺术类高职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029-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把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法治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艺术类高职学生的法律素养也有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由此,在全面依法治國时代背景下,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有效培育途径是高职校的重点研究问题。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中所指对象是五年制艺术类高职生,即在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就读的初中起点高职生(不包括高中起点),并主要侧重于五年制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本研究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具体运用情况如下。

(一)问卷调查法

为了更清晰、更理性地掌握五年制高职生入学初对于违法行为的认知,同时了解学生的法律素养程度,在实践研究的初期阶段,运用问卷调查法在本校高职一年级开展问卷调查,并且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在研究后期,将调查问卷进行适当修改再次进行调查并做类比分析。

(二)访谈法

问卷调查结束后,课题组结合日常教学与问卷调查中反映的问题,又组织了多次个别访谈,了解个体对违法行为的认知和法律素养程度,并撰写了访谈报告。

(三)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为研究基地,将法律素养培育应用于思政课堂教育(《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为主)与校园德育活动中,将调查与实践交替进行,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行动研究思路,并在研究中先后参加了两次市教学大赛,将理论成果在赛事中进行检验和交流。

(四)案例研究法

教育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事件。案例研究是对提升法律素养过程中发生的典型事件进行记录和研究并总结经验,摸索适合新时代五年制高职生特别是五年制艺术高职生的法律素养培育方法,以期为日后的法律基础课及德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五年制高职生法律素养现状的研究

(一)问卷调查结果研究

问卷设置涵盖基础性法律常识、学生法律意识及素养现状、对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与建议三个主题,共计18题。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高职一年级204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网址编制调查问卷,以二维码形式发放问卷,采取匿名调查。发放204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94.6%。其中,男生48人,女生145人,表演系学生82人,占比42.5%,设计系学生111人,占比57.5%。

表1表明,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了解程度较低,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也仅限于课堂,对其途径了解程度低,对于权利义务的界定、解决纠纷的途径知晓程度也偏低。

问卷回收后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五年制高职一年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主要体现为对法律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认为懂得法律知识对于在校学生的作用不大,对高职校内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期待不高,但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已经能认同法律对自身权益的保护作用。

(二)访谈调查结果研究

为了更具体、真实、有针对性地了解本校五年制高职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在完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类别随机抽取了7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本次访谈共设计了5个题目,对于问卷调查中的部分题目进行了更深入的对话,主要了解学生在问卷调查的题目中作出选择所基于的原因和具体想法,并要求他们对社会热点法律事件中当事人的行为是否违法作出判断。分析访谈记录后获得如下结论:学生对法律知识学科的价值判断呈现出统一且积极、正面的倾向;对于法律知识的课堂,学生普遍表达了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习形式、提高课堂品质的需求,期望考核方式多元化;对于一些网络不当言论是否违法没有正确认知。

综上,对两种调查方式得出的数据再次进行梳理,对五年制高职生法律素养现状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并初步探索在后续研究中采取的对应策略。

1.学生对“你认为了解法律知识对你的生活的作用如何”这一问题的理解存在性别和专业的差异。男生选择“很有用”达到了92.59%,女生为82.19%,男生对法律的认可度高于女生;统观8个专业,表演大类和设计大类的数据差别不大,但是具体专业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如最高值是服装专业,选择“很有用”比例高达92.86%,对“很有用”选择人数最少的是平面专业,为66.67%,这一数值的差距较大。服装专业只有1名男生,这个数字意味着绝大部分女生都选择了“很有用”,但与性别分析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认为在进行研究前,应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唤醒教育,端正学生对法律的态度,正确认识法律的作用。

2.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动机高于教师预期。在调查中,将法律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设置问题为“你认为法治教育课程和其他课程比,其重要程度如何”,结果显示,将法律课视为和其他课程同样重要的数值达到了76.16%,这个数据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因为在另一道问题中,多数学生将法律课程定义为副科,但在这道题里却出现了高数值,表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动机是较强的。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因素呈现优质课堂,进行正强化,激发并巩固法律知识学习兴趣,从而为研究中将进行的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3.学生对高校课堂教学有较高期望。一些思想观念较陈旧的教师认为高职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要求不高。但调查显示,学生期望活力课堂、创新教学活动,80.59%的学生期望课堂采取案例教学法为主,高达84.86%的学生期望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尽可能介绍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法律法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按教材进行教学即可。在这道问题里,男女生差距很小,可见学生对高质量课堂的期盼。

三、高职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

基于前期各项调查数据,结合现实教育实践环境,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推进高职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制定了现阶段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并付诸行动。具体策略如下。

(一)更新法律知识课程教育理念,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确立“培养知法公民”的法律教育观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法律课教师的课堂新教育理念和要求:要求法律课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逐渐摒弃“以教为中心”的旧模式,真正做到在教学立足点上,由“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教学生学知识”向“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转变;在教学目标上,由重“传授知识”向重“能力训练”转变;在教学模式上,由“讲解—接受”型向“研讨—发展”型转变;在教学空间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具体做法,如课前通过学习通发布新课的“先学先知”预习单,学生可反复练习,直至完全掌握得到分数。这一过程就体现了“教学生学知识”向“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的转变。再如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经受的最大考验就是2020年上半年学生居家学习期间,而研究前设计的教学模式以固定教室为前提,如果固步不前,研究只能中断,研究组成员紧急进行整改,运用多种线上教学手段,从教案到课堂形式、评价方式等全盘批判性地守正和创新,对这一挑战的有效解决为课题研究获得了新的思考和收获。

(二)开发课程资源,催发学生生成学法、懂法、用法意识

为了满足学生期望法律知识课堂能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习形式、提高课堂品质的需求,根据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研究组编写了《德法同行》教案集。其中除了有法律专业知识外,注重搜集当下热点法律纠纷事件,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吸引了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的兴趣。

同时,以“高职生法律素养”为主要关键词,搜索收集了相关的法律案例,并考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全国“八五”普法教材《青少年应知应会法律知识学习手册》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校园危机行为案例手册》为主要参考依据,筛选了50个案例,进行重新整理汇编为校本教材,通过学习通向学生公开。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阶段,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并布置相关学习任务,以期这一校本教材成为学生解决身边常见法律问题的第一帮手,孕育其自我学法、懂法、用法意识。

(三)探索大思政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引入校园小课堂,巧用大单元教学设计,灵活重构教学材料

法律教学属于高职生思政教学中的一个分支,是思政课教育中法治素养的落脚点和主阵地,随着国家迈入新时代的步伐,法治社会的建设要求全民普法、全民知法,更期盼懂法并会用法的新时代公民。研究组不断学习党的新方针、政策,立足当下社会,关注时事热点,尤其是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相关法律案例,将它们引入课堂进行情景式教学,注重案例分析,让课堂联通社会,让理论学习能够指导生活,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利用地方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常州三杰,将其运用于课程思政。另外,研究组组员先后两次参加市教学能力大赛,学习前沿教学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尝试大单元教学设计,融合乡土资源,进行项目式教学,获得了教学改革的初步成功,其设计模式可供其他文化基础课程借鉴。

(四)助力各类法律学习活动和赛事,生成多元评价方式

本研究致力于将课题研究融入学校的各项育人活动中,形成合力育人效果。在校普法学习活动中,研究组先后参与、组织了多项活动:全体新生入学后召开了第一场以“校园欺凌0容忍”为主题的年级教育大会,对校园欺凌现象可能造成的违法行为及后果进行案例列举和讲解,让学生初入校园即树立守法意识;借助主题班会形式,组织各班学生观看《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等法治教育影片;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所在片区法治宣传画比赛并在校内进行优秀作品展示,进行普法宣传;协同校团委组织学生参加市法庭模拟大赛并屡获金奖;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宪法学习比赛等。

在校“三创三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服务学生长期发展,对评价方式进行了适当改进:鼓励学生参加各项法治教育活动和赛事,根据参与度和效果进行平时分的考核;增加课后作业形式,如制作法治宣传画(小报),拍摄法治宣传视频,学习学习强国中法律法规知识等形式;鼓励学生通过学习通中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的完成巩固知识并学习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评价方式的改进让教师发现了学生的积极品质,学生也增强了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四、主要结论

1.五年制艺术类高职生的法律素養教育现状落后于时代对知法公民的要求,面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态度和方式存在显著差异,但认同法律的维权功能、拥护党的依法治国思想。法律课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更积极、更人性化的学生观,正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差异,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确立“培养知法公民”的法律教育观,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助力学生成长。

2.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因素有媒体舆论导向、校园文化、同伴效应等,要整合校园其他部门尤其是德育管理部门的力量,共同创造校园法治环境,创建法治校园,合力培育合法公民。如开设法律基础课程和适当的课外拓展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恰当、及时的正面舆论导向德育;打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开展各项法治、德育类育人活动等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批判意识。

3.多元性教学理念、多元类教学内容、多元式学习平台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收获多重积极效果。

(1)多元性教学理念。研究的实践过程注重践行多元性教学理念,即主张教学的多样性和获得结论的思维方式与认知过程的多样性,鼓励创新,尊重个性,反对教学的单一性、强制性和循旧性,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提升。在本研究过程中,将这一理念落实着重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如项目式教学,着重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如大单元教学,着重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如乡土资源进课堂等。

(2)多元类教学内容。研究注重教学生如何学,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有效处理教材学习内容并能够拓展课外学习,而教师提供多元类教学内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中心,分析学生学情,提供多元类教学内容。本次研究借助泛雅超星学习平台提供影视图片学习资料、编撰校本法律教材、法治类线上资源等多元内容充实了教学内容,将教材理论生活化、立体化、实用化。

(3)多元式学习平台。除了常规课堂以外,研究实践中搭建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多个学习平台,如超星泛雅学习平台、校本教材资源线上资源库、学习强国理论原著频道、模拟法庭课堂、普法知识竞赛、防诈视频比赛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中,使学生可以灵活学习,增强学习趣味性,提高学习参与度。

(4)多元化评价方式。借助研究实践,试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打破研究前采用的以书面考核为主的评价模式,遵循学习痕迹必追踪、必评价、必反馈的原则。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堂中的学习表现、课后的练习、各项活动赛事的参与都会通过超星泛雅平台进行记录和更新。学生可以多途径获得学习评价,实时更新的评价数据让学生直观看到自己的分值增减,多元的评价方式极大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良性竞争。

根据研究总结阶段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以上这些实际探索在教学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拓宽了教学视野,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上经验不仅可以在本学科教学中继续推进和研究,还值得其他公共基础学科进行借鉴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升学生法律素养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2]刘浩.中职学生法律素养的学校培养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3]段晶晶.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的养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9):130-132.

[4]钱静.高职院校校园安全危机管理研究: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8.

[5]刘丽娟.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1(23):78-80.

[6]李倩倩.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以南昌市J高职院校为例[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1.

[7]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Z],2021-11-03.

[8]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Z],2016-06-28.

[9]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法治进校园精品教程[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8.

[10]程思.青少年应知应会法律知识学习手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

[11]石娟.校园危机行为案例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12]陈玉新.青少年犯罪预防知识读本[M].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21.

[13]张静.政法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五年制高职生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CBS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尘肺病教学中的应用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