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路径
2023-11-05宋志超
宋志超
[摘 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温州作为国家和浙江省多项改革的“试验区”,是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凭借“四千”精神走南闯北,探索出了一条以创新创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道路,培育出开拓和创新的“温州人精神”,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温州模式”。“温商”是“温州模式”的精华,温商精神是“温州人精神”的核心,温商精神为温州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提供了方向指引。运用扎根理论,深入分析温商精神传承与“双创”素质培育耦合机理。研究发现,温商精神对丰富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新创业技能与树立创新创业态度具有重要作用。受“双创”资源、“双创”课程、“双创”活动以及众创氛围因素的影响,要真正发挥温商精神对大学生“双创”素质的指引作用,需要通过政府健全“双创”服务体系、企业融入产教融合建设、高校完善“双创”育人模式的多维途径。研究既能够丰富“双创”教育与温商精神的理论研究,又能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 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温商精神;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017-04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温州作为国家和浙江省多项改革的“试验区”,是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地方,在温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培育出了开拓和创新的“温州人精神”,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温州模式”,“温商”是“温州模式”的精华,“温商精神”是“温州人精神”的核心,在温州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基于温商精神的传承和创新,探索温商精神与温州大学生“双创”素质培育的耦合机理,充分挖掘和应用温州区域创业文化对温州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加以熏陶,既是提升千年商港幸福指数的有效手段,又是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为温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二、理论基础
(一)温商精神的内涵及特点
温商精神是指温州商人在长期商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是一种积极进取、创新创业的精神理念和行为模式,主要具有自主创新、勇于尝试、诚信经营、不断进取等特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任务。温商精神强调自主创新、勇于尝试和诚信经营的精神,与当前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李华忠(2019)基于温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指出其既是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建设新温州的方向指引,更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有效手段。吕静慧(2016)认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是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温商精神是长期创业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两者之间可以相辅相成。由此,从温商精神入手,分析其内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阐述构建基于温商精神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必要性。温商文化在改革开放后对温州商人的创业、成长和成功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推动了温州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可以说没有温商文化就没有“温州模式”。温商精神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渊源、内涵探索、文化传承等方面。近年来,基于教育视角的温商文化传承研究日益增多。刘朝晖(2012)以价值观教育、田军鹏(2013)以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居多。周晓敏(2020)提出“温商精神—经济主体—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经济行为—经济结果”的高校创新创业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刘志阳等(2019)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商业化教育比重日益提升。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商业实践与案例教学(刘容,2019)。刘佳等(2019)提出“双创”教育具有显著的地域性、技能性和应用性特征。自2016年以来,国内高校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研究呈直线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不断拓宽、视角日益多元,主要集中在:(1)内涵研究:王占仁(2017)对“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双创”原则加以阐释;沈在蓉等(2018)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角度对创新创业素质进行哲学审视;毛素芝(2019)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现实审视与理性反思。(2)路径选择:主要包括“政、校、企”协同平台(陈诗慧等,2018)、产教融合(梁骥,2019;洪涛等,2020)、创客模式(唐小艳,2019)、商帮文化融于一体模式(刘文霞等,2018)、勝任力模型(苏回水,2020)。(3)案例总结:林斌(2018)总结福建高校对企业家精神传承的案例;吴加权等(2019)分析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产教创一体化模式;刘志兵等(2020)对江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的经验加以提炼。
(三)相关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温商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较多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已有研究的不足为本课题留下研究空间:(1)研究内容:温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契合之处,以及融合具体路径研究不足。(2)研究视角:已有研究多从教育视角出发研究高校“双创”,基于地域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的相关研究处于概念探讨及探索性分析阶段,缺乏系统性理论框架。(3)研究方法:有研究偏重现象和政策描述的定性研究或者单案例研究,对地方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互动机理的多案例探索与系统实证研究并不多见。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属于探索性分析,计划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探寻温商精神传承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育的互动机理及路径实现问题。同时,为了提高研究资料的信度与效度,研究数据除了以深度访谈为主要依据外,还通过文档资料与参与式观察法进行补充验证。此外,一方面使用NVivo软件辅助进行资料编码,另一方面由课题成员对同类资料进行手工编码,最后加以对比与完善。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所在单位位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温州模式”的起源地。学校2000年开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全国最早开展“双创”教育的高职院校。学校坚持多元协同推进“双创”教育,政校行企共建“学校+园区+城市”融合体,共建共享“双创”教育资源体系,形成“研训创融通”协同育人模式,案例与资料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研究过程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数据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不断挖掘温商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影响因素并形成核心概念。首先,通过开放性编码,本研究获得了106个概念,但是这些概念相对独立,彼此间的关系不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主轴编码。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开始进行主轴编码,将开放式编码中被分割的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在不同初始概念及其范畴之间建立关联,这些关联可以表现为“情景联系、因果联系、相似关系”等,进而归纳整合为13个类范畴和5个主轴范畴(见表1)。
最后,根据研究主题在寻找主范畴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编码,构建出温商精神传承与大学生“双创”素质培育的耦合机理图,如图1所示。该模型包括三个层面:核心层是由知识、能力与态度构成的创新创业素质;中间层是温商精神的内涵;外围层由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资源和活动组成。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发现温商精神对丰富“双创”知识、提升“双创”技能与树立“双创”态度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高职院校“双创”资源、“双创”课程、“双创”活动以及社会众创氛围等因素的影响,要真正发挥温商精神对大学生“双创”素质的指引作用,除了高校外,还离不开顶层设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一)政府层面
政府在“双创”教育中发挥着的关键作用,也是“双创”教育体系的核心主体之一,在公共服务支持以及社会环境营造方面发挥着作用。首先,政府应完善政策保障,包括制定创新创业相关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同时,政府还应提供创新创业政策支持,如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其次,政府应优化资源配置,将产业引导与教育扶持相结合,实现产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政府可以通过引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对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服务,如提供场地、技术支持和市场资源,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更好的成果和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补助和激励措施,支持企业办学,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最后,政府应营造众创氛围,利用各种社会组织和平台,宣传政策,树立模范典型,分享成功经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温商协会、同乡会等渠道,加强创新创业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通过政府的努力,完善“双创”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和创造良好的“双创”环境,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培育条件,进一步推动“双创”教育的发展,并提升大学生的“双创”素质和能力。
(二)企业层面
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既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重要举措,又是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精准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最有效手段。温州是温商的重要发源地,当地高职院校天然具有产教融合的优势,除了学校要主动发挥“走出去、请进来”的常态机制外,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依托主体——校企合作单位,应当积极探索建设产教融合企业之路。首先,企业应加强政策解读,了解相关的认定和支持政策。企业可以通过研究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文件,了解政府对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要求和支持,从而提升企业参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企业应进行战略规划,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作用。企业可以将教育合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纳入企业的顶层设计和文化建设中,将产教融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最后,企业应在落地实施方面采取具体的措施。可以通过投资入股、技术创新和项目孵化等方式与高校合作。可以实施厂中校、校中厂等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同时借助学校的资源和教育优势,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根据企业的需求制订培养方案,进一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
通过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机会,企业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创新创业素质。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与高校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高校层面
1.分类分层,构建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高职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开展“普及+通识+专创融合+实践”不同层次的“双创”教育,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高职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创业意向、创业项目的不同,分别在创业通识教育阶段、“2+1”创新创业教育阶段、实践教育阶段按专业类别开展针对性的“双创”教育,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以创新引领创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着力打造第一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努力形成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学校要以原有特色专业为基础,结合地方经济与文化,开发和构建以“双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课题组所在单位依托校友资源,探索建构以“瓯越文化”“温商精神”为核心的分段、分类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2.协同育人,创建园区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在發挥原有校企合作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内涵的基础上,院校要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学校可以组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创业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实践项目可以包括创业比赛、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除此之外,学校与企业可以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合作等合作模式,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和资源。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就业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创业实践,了解市场需求。企业还可以建设“双创”创业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资源和支持。这些基地可以提供办公场所、导师指导、资金支持和企业合作等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3.融合力量,打造双师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一方面学校可以引入创新创业导师,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或创业者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思维。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兼职授课、讲座、与学生创业团队一对一结对服务;另一方面各专业分别选派教师到园区开展创业实践或自主创业,与园区企业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形成“老板即导师”和“教师即老板”的“双导师”师资队伍。学校与企业人员的双向交叉流动,实现了双重职责的自然转化,使企业成为“校外导师”的来源基地、教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基地,建成了一支“双师化”的“双创”教育教师队伍,推动了“双创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质量。
通过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并聚焦“双创”素养的培育,学校可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这也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支持,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敏.基于温商精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商论,2020(24):183-184.
[2]李华忠.新时代温商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商论,2019(7):195-198.
[3]陈静慧.新时代温州企业家精神与民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21(1):67-75.
[4]蘇回水,潘琰.闽商精神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启示[J].福建商学院报,2020(1):94-100.
[5]谢永珍,袁菲菲.中国商帮边界划分与文化测度:“和而不同”的商业文化[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 42(9):76-93.
[6]周秀杰,钱俊岳.闽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及其对青年的影响:以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视角分析[J].东南传播,2018(3):21-22.
[7]刘文霞,潘菊素.融商帮文化于一体的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7):90-92.
[8]刘志阳,杨超.财经素养教育的国际经验借鉴与中国标准建构[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9,32(3):116-126.
[9]林剑,蔡金佩,许厚丽,等.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就业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 21(3):86-91.
[10]林剑,刘迪,黄益军.闽商精神传承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3(1):76-84.
[11]夏春雨.论温州人创业精神的历史演进及时代价值[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7):33-39.
[12]王思懿.我国研究型大学长聘制改革的制度逻辑与优化路径[J].重庆高教究,2022,10(2):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