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索
2023-11-05范平平
范平平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4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这既是贯彻实行我国高等教育方针与政策的一项要求,也是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全面化提出的要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到“三全育人”的思想理念是将“鱼”“渔”两者相结合的重要论证[1]。该理念的提出为当前高校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完善资助工作,做好精准资助提供了有力抓手。
1 “三全育人”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内涵
1.1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全员育人
参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育人主体来自不同的部门系统,高校、家庭、社会相关组织、企业等群体都应是育人主体。其在贫困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育人工作所担负的责任也不相同,他们对实现育人目标和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员育人的角度,高校、社会、家庭、企业等多方主体都应该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来,各个育人主体之间需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树立责任意识,发挥作用价值,在全社会营造出全员育人的氛围,以提高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
1.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全过程育人
育人工作是一个动态性过程,学生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其各不相同的思想认知,从思想教育方面做好全过程育人工作尚存在一定难度。从所有高校在春秋学期都设立了助学金的评定工作可以看出,高校已经把动态贫困考虑到资助工作中,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目前,基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动态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想要公平且有质量地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需要在资助育人过程中树立全过程育人理念。从入学到毕业,从学生整个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思想等角度出发,动态掌握更精准的贫困数字,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去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1.3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全方位育人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奖、助、贷、勤、免、补、偿”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对贫困学生进行经济资助,也有部分高校通过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对受助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在实践中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出发,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时,不仅要考虑到对贫困学生经济上的支持,也要从学生个人长期发展的立场出发,关注他们的心理、思想以及专业技能等方面,关心他们的生活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
2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全员育人的循环系统有待形成
帮扶受助学生是一个循环系统,学生作为主体,其在社会、在校、在家的相关事务与每一个相关工作部门之间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链接关系,当一环缺少或断裂时,在某一个触发机制上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高校,所有教职工和相关人员都应该围绕学生做好服务工作。而在实际的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资助方面的相关工作人员大多为资助管理中心教师以及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两类人员,高校其他主体,如:行政人员、专任教师、后勤工作人员等在资助育人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2];社会中的育人主体与高校受助学生的关联度欠缺,两者之间的联动机制不畅通;受助学生家庭与高校之间也没有形成畅通的信息体系,存在信息不通畅等情况。育人主体存在缺失,与“三全育人”中全员育人的理念有较大差距。
2.2 资助系统需不断更新
国家、地方政府联合各类资助中心、地方民政、高校等部门借助网络平台共建了较为完善的资助系统。但目前的资助工作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问题,资助系统还存在线上线下衔接性滞缓的问题[3]。从资助的角度来说,贫困数据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很难用时间或某一项事件来判别,而系统的更新不及时会造成部分困难学生在进行申请认定的时候本人申请信息与系统信息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导致贫困认定偏差,帮扶受阻。如低保户家庭录入老人的信息,学生本人在资助系统里却没有相关信息,这就导致学生申请助学金时因系统数据未更新,在申请时没有相关支撑材料,得不到相应等级的帮扶。
2.3 家庭经济困难量化信息表的精准性有待加强
高校对受助学生的家庭困难信息判断,主要通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分值量化表的形式[4]。在认定时,一般由学生自己在线申请,填写家庭情况,再由系统进行信息匹配和分值认定。通过分值量化,将学生与相应的受助等级进行匹配,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人为主观判断带来的不公平、复杂化等问题。但在进行信息匹配时,赋予不同分值的信息均由学生个人填写,存在数据信息真实性和全面性不足的问题。另外,有些家庭贫困情况无法按照固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学生在选择填写时并不知道具体应该属于哪一分类,无法全面覆盖到各类情况,导致学生申请时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不贫困的人拿到资助,而真正贫困的人反而得不到资助。
2.4 资助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奖、助、贷、勤、免、补、偿”七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是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心,相对来说比较全面,但在整个体系机制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资助学生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资助,国家对资助的金额有固定的标准,但每位学生的家庭贫困轻重情况还是会有所不同,需要的金额也就不同。高校对于国家财政的依赖,导致高校在资助金额的总量上考虑动员社会和企业的力量加入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情况较少,学生可申请的受助金额也就更加有限,难以帮助到家庭贫困的学生。勤工助学是高校贫困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部分生活花费问题,也能够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校岗位有限,而有勤工助学岗位需求的学生很多,并不能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导致受助学生覆盖面不够大。
2.5 受助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心理方面,受助学生可能会因为原生家庭的贫困、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自卑、敏感、易怒等心理问题,继而引发系列问题。如:学习问题,在高校的学习中,大部分课业都需要电脑完成,而因家庭贫困买不起电脑,学生会出现挂科等现象;就业问题,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去往各地面试产生的交通、住宿费等额外开销,也成为贫困生求职过程中的阻碍。这些实质性困难会加剧他们悲观、抑郁心理的产生[5]。在学生价值观教育方面,一是感恩意识缺乏,学生在接受国家资助后,容易对资助形成依赖,养成“等、靠”的习惯。二是高校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比较片面和空洞,高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偏向“理论说教”型教育,很少将资助诚信教育等相关内容深入资助育人中,与全过程育人的理念还有一定差距。
3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的新路径
3.1 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实现全员育人
在育人主体构建上,建立“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五位一体的资助循环系统,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对国家而言,完善的系统建立、科学的评定标准、充足的财政预算是基础保障;对社会而言,要重视资助育人工作,配合政府的各项工作,做好涉及资助育人的相关工作;对学校而言,要发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对于学生的生活服务到学习就业等都要关注;对家庭来说,家校合作能够让学校了解学生个人家庭贫困情况的动态信息,形成畅通的交流体系。尤其是在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上,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引导,能够增强学生想上学、能上学的意识;对于学生群体而言,通过学生群体了解受助学生的思想状态、节俭程度,对受助学生开展朋辈帮扶等都能够促进受助学生的成长[6]。通过打造五位一体的全员育人环境,能够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切实保障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完善资助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
一是大数据采集、资助系统平台及时更新;通过周围学生反馈、家校联系等途径及时跟踪学生贫困情况,确保应申尽申、贫困等级符合学生家庭的实际贫困情况。二是建立“勤工助学+校企奖学金+奖学金+助学金+特殊助学金”的资助体系[7],除了每年固定时间发放助学金外,还应预留余额让家庭临时发生重大突发事故的学生能够申请突发性补助,帮助学生克服当下的困难。三是不断开拓各类专项技能培养的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勤工助学岗位的选择,并且在助学岗位上获得学业或实践方面的成长和提升。四是从入学到毕业,对学生进行跟踪式观察,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进行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以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资助系统完善、奖助学金分配合理、过程式培养有效的全过程资助方式让资助育人发挥最大的价值。
3.3 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实现全方位育人
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价值观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利用“专业课+思政”,把学生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心理特点,关心、关注他们的生活、社交、学业等情况进行,做好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二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资助育人是感恩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资助,让大学生意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在接受资助后要以感恩的心态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以乐于奉献的精神去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学生会更加意识到肩上责任重大,厚植家国情怀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努力奋斗,争取进步。三是对学生进行正面典型人物宣传教育,做好受助学生的意识形态工作。利用正向典型人物激发受助学生向上的动力,向优秀典型学习,不断进步成长。四是对贫困学生进行学业、实践方面的教育。在学业上帮助有学习困难的特殊群体,帮助他们打牢专业技能,获得一技之长。在实践上,为他们提供实践平台,帮助他们锻炼自己的技能,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打造全方位育人模式,实现扶贫与扶智、扶志的融合发展。
4 结语
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虽然复杂,但也不是无迹可寻,在任何时候,高校都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关心关注学生,依托学生特点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加强各方力量的投入,扩大育人力量;规范化管理学生资助工作,完善资助系统和体系建设;打破常规,不断创新资助育人新举措,从思想上夯实育人工作基础。综上而言,以“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通过研究总结,能够让资助育人工作落实、落细,在实现精准化资助的同时,实现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的双重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