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速清糖浆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持续高热小儿表里俱热证的效果
2023-11-04岳云超
岳云超 闫 严
高热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尤其见于年龄较小儿童,根据有无感染临床将其分为单纯性与感染性高热两种,若不及时进行降温处理,持续高热可引起惊厥等,对患儿身心健康及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高热惊厥是高发于临床儿科的急症之一,其发病年龄多为6 个月以上,患儿多合并上呼吸道感染[1]。惊厥发病时患儿体温明显升高,症状为短暂的全身性肌肉抽搐,甚至会出现意识丧失、呼吸暂停等情况。高热惊厥治疗延误会影响大脑发育,损伤脏器功能,不利于远期生长发育。目前,临床针对高热以补液、退热、抗感染为主。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常用的退热药物,其即时退热效果明显,但易反复,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西医结合疗法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高热多为外感风邪或湿邪所致,入里化热,表热未解而里热已成,是表里俱热证,因此治疗应以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为主。小儿热速清糖浆是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功效。本研究就小儿热速清糖浆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持续高热小儿表里俱热证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2 月至2022 年8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儿科收治的持续高热小儿表里俱热证患儿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 例。对照组男31 例,女29 例,年龄2~9 岁,平均(5.16±1.87)岁,体重9~29 kg,平均(16.25±3.21)kg;观察组男34 例,女26 例,年龄1~10 岁,平均(5.36±1.88)岁,体重8~35 kg,平均(17.65±3.25)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参见《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中关于上呼吸道感染高热的诊断标准:全身症状相对不明显,以鼻塞、喷嚏、咳嗽、发热等局部症状为主,部分患儿伴有腹泻、呕吐症状,体温≥39 ℃,持续时间超过6 h。2)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减少或正常。3)中医诊断标准:参见《中医儿科学》[3]中关于发热的诊断标准,辨证为表里俱热证,主症:发热重、便秘;次症:恶风、流涕、喷嚏、咽红肿痛、鼻塞、咳嗽、小便赤黄,舌质红,苔黄且薄,脉浮数。上述主症必备,次症符合任意3 项者即可确诊。排除标准:1)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白细胞总数>1.2 倍参考值上限者;3)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癫痫史患儿;4)严重营养不良或伴肝肾功能损伤者;5)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006,规格:100 ml)口服,1~3 岁患儿3 ml/次,4~6 岁患儿5 ml/次,7~9 岁患儿8 ml/次,10~12 岁患儿10 ml/次,若持续发热可间断4~6 h 重复用药1 次,24 h 不可超过4 次。此外治疗期间予以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出现脱水情况。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儿热速清糖浆(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9980095,规格:10 ml)口服,1~3 岁患儿5 ml/次,3~12 岁患儿10 ml/次,3 次/d。
1.3 观察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鼻塞、便秘等相关症状消失,症状积分下降70%以上;有效,治疗后患儿体温基本恢复正常,相关症状改善,症状积分下降30%~70%;无效,治疗后患儿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有加重趋势,症状积分下降不足30%。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完全退热时间:首次服药后至腋下体温在37 ℃及以下,且保持至少24 h没有反复,统计两组完全退热时间;同时观察两组退热无反复情况。3)症状评分:对发热、便秘、纳差、咳嗽、流涕5 项主要症状进行评分,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计1~5 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4)炎症因子: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儿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以3 000 r/min 速度离心10 min,获得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2.2 完全退热时间、退热无反复率
观察组完全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退热无反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完全退热时间、退热无反复率比较
2.3 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发热、便秘、纳差、咳嗽、流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5 项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儿症状积分比较(分,±s)
发热 便秘 纳差 咳嗽 流涕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4.21±1.54 2.45±0.42 4.26±1.06 2.11±0.26 3.19±1.22 2.16±0.53 3.21±1.26 2.01±1.27 3.15±1.21 1.95±0.35观察组 60 4.19±1.52 1.02±0.23 4.22±1.02 1.05±0.21 3.16±1.21 1.46±0.52 3.21±1.21 1.03±0.25 3.12±0.32 1.06±0.12 t 值 0.053 5 17.413 2 0.118 5 18.493 5 0.101 4 5.497 5 0.155 6 8.956 4 0.156 7 9.265 8 P 值 0.957 2 0.000 0 0.905 4 0.000 0 0.919 3 0.000 0 0.215 6 0.000 0 0.192 8 0.000 0
2.4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hs-CRP、IL-6、PCT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Hs-CRP(mg/L) IL-6(ng/L) PCT(ng/ml)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60 13.52±0.57 4.79±0.35 25.35±3.98 16.25±3.21 11.39±0.42 4.53±0.45观察组 60 12.46±0.56 2.51±0.21 25.45±4.58 11.36±2.31 10.52±0.35 1.53±0.21 t 值 0.264 5 5.923 3 0.482 6 8.522 3 0.271 5 7.429 3 P 值 0.181 6 0.000 0 0.265 6 0.000 0 0.248 6 0.000 0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在36~37 ℃,当受到各种疾病或其他原因的影响下可促使体温升高,出现发热情况,发热属于机体的防御反应,可使吞噬细胞的活性增强,以抵抗病原体侵袭,若体温不是很高,且一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无须急于采取降温措施[4-5]。当体温在39 ℃时被称为高热,持续高热可对机体造成一定损伤,尤其对小儿而言,当体温超过38.5 ℃时其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明显增加,不及时退热降温,可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影响[6]。目前,临床多以西药退热为主,其短时间内效果较好,但持续时间短且容易反复。因此探寻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儿高热在中医学中属于“发热”等范畴。《宣明方论·小儿科论》论述:“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幼科要略》中描述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7]。可见,小儿感受外邪后,病邪积聚,易从阳化热。故中医认为小儿有纯阳、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有易寒易热、起病急的病理特点。加之小儿嫩弱,寒热不耐受,且有脾气不足之现象,当其外感风邪或湿邪后,机体遭风邪侵袭,与小儿阳气交争,外邪从阳化热,发热常迅速入里化热,或素有里热,又感外邪,则常表现为表里俱热证,以发热、鼻塞、恶风等为表热特征,烦躁、便结、口渴为里热特征[8-9]。因此针对本病应采取以疏风散热、辛凉解表为主的治疗原则。本研究采用小儿热速清糖浆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持续高热小儿表里俱热证,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完全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退热无反复率高于对照组。可见该种治疗方式能缩短患儿退热时间,且效果明确。此外治疗后观察组发热、便秘、纳差、咳嗽、流涕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可见该种治疗方式能有效缓解患儿发热、便秘、纳差等相关症状,促进其尽快恢复。hs-CRP、IL-6、PCT 为临床较为常用的炎症因子指标,观察组治疗后hs-CRP、IL-6、PCT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可见该种治疗方式可降低炎症因子分泌水平。这是由于小儿热速清糖浆是由柴胡、黄芩、板蓝根、葛根、金银花、水牛角、连翘、大黄等组成的一种中药制剂,属于“辛凉平剂”,方中连翘有泻心经客热,降脾胃湿热的功效;黄芩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主要成分黄芩苷可增强中性粒细胞活性,对各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板蓝根具有凉血利咽、清热解毒的功效;金银花有凉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名医别录》记载金银花:味甘,温,无毒,主治寒热、身肿。葛根是一种发散风热药,具有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的功效;《本草经疏》记载“葛根,解散阳明温热病邪之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柴胡也是一种解表药,具有疏风散热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热、抗炎、抗惊厥的作用。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作用,尤其具有泻下通腑的作用[11-12]。因此诸药合用共奏散热解表、清泻里热功效,可改善患儿相关症状,促进疾病转归。
综上所述,小儿热速清糖浆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持续高热小儿表里俱热证效果明确,可缓解患儿相关症状,缩短退热时间,且退热无反复,起到疏散风热的效果,临床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