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T2DM 的临床研究

2023-11-04王丹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17期
关键词:格列美吡格胰岛

王丹博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药学部 郑州 450006)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极大[1]。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在所有糖尿病中的占比超过90%,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缺乏引起的高血糖,患者常伴多饮、多食、多尿及体质量下降等症状,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管理及治疗,将会增加肾脏、足部及眼部等部位病变的风险,情况严重时可造成失明、截肢等[2]。降糖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T2DM 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种基础治疗方法,在该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相关药物种类较多,作用机制及疗效也不尽相同,至今尚无统一治疗方案。格列美脲是一种胰岛素促分泌药,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来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近年来在T2DM 治疗中的应用较多,但单用时部分患者疗效欠佳[3~4];吡格列酮是一种胰岛素增敏剂,可通过提高患者机体内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控制其血糖水平,由于作用机制与格列美脲不同,二者联用可能会有一定协同增效作用[5]。鉴于此,本研究纳入T2DM 患者,探讨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T2DM 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糖、血脂及胰岛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21 年4 月至2023 年3 月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诊治的76 例T2DM 患者,按双色球法分为两组,各38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15 例;年龄43~72 岁,平均(58.65±8.16)岁;病程1~6 年,平均(3.33±1.24)年;体质量指数20~29 kg/m2,平均(23.87±3.12)kg/m2;并发症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2 例,糖尿病肾病6 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 例。联合组男21 例,女17 例;年龄42~71 岁,平均(58.33±7.40)岁;病程1~6 年,平均(3.37±1.17)年;体质量指数20~30 kg/m2,平均(23.93±2.78)kg/m2;并发症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4 例,糖尿病肾病6 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100316 号)。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满足T2DM 相关诊断标准[6];病程<7 年;年龄40~80 岁;在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后,血糖值仍未能达标;治疗依从性良好;精神、意识状态无异常;患者及家属知情自愿参与。(2)排除标准:低血糖、高渗、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自身免疫功能障碍者;肝、肾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血液或消化系统疾病者;近3 个月内接受过相关药物治疗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用格列美脲治疗:开始时每天顿服2 mg 格列美脲片(国药准字H20010569),然后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调整药物剂量,最大剂量为4 mg/d。联合组采用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格列美脲用法用量同对照组;每天早餐前服用15 mg 盐酸吡格列酮片(国药准字H20110048)。两组均接受为期4 周的治疗。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以患者血糖水平、症状缓解程度等作为疗效评估依据,若治疗后空腹血糖值(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6.0 mmol/L、餐后2 h 血糖值(2 h Plasma Glucose, 2 h PG)<7.8 mmol/L,同时临床症状显著减轻为显效;若治疗后FPG 介于6.0~7.0 mmol/L、2 h PG 介于7.8~11.0 mmol/L,同时临床症状有所减轻为有效;若治疗后FPG、2 h PG 或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甚至升高或加重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血糖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两组3 ml 清晨空腹静脉血,以离心法获取血清,通过己糖激酶法检测FPG、2 h PG,通过离子交换层析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3)血脂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两组4 ml 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4)胰岛功能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以上述相同方法获取两组血清,通过双抗夹心法检测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并通过计算获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HOMA-β)。(5)不良反应:对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包括瘙痒、低血糖及消化道症状等。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5.0 软件,血糖指标、血脂指标、胰岛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疗效、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糖各项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PG、2 h PG、HbA1c 等指标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较对照组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血糖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注:和治疗前比,*P<0.05。

?

2.2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TC、TG、LDL-C 均下降,且联合组较同期对照组更低,而HDL-C 上升,联合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比较(mmol/L,)

表2 两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比较(mmol/L,)

注:和治疗前比,*P<0.05。

?

2.3 两组胰岛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INS、HOMA-IR、HOMA-β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INS、HOMA-IR 均下降,且联合组较同期对照组更低,而HOMA-β 上升,联合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胰岛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胰岛功能各项指标水平比较()

注:和治疗前比,*P<0.05。

?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临床总有效率相比(76.32% vs 94.74%),联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7.89%vs 10.53%),两组相当(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T2DM 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在中老年、肥胖及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中较为多发,其发生主要与遗传、环境、年龄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7]。现阶段,临床上治疗T2DM 的手段包括降糖药、胰岛素等,其中降糖药包括双胍类、磺酰脲类、噻唑烷二酮类及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 受体抑制剂等[8~9]。但由于相关药物种类较多,疗效也存在一定差异,故采取何种方案治疗T2DM 成为临床研究的一大热点。

格列美脲作为第三代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具有起效快、作用半衰期长等特点,而吡格列酮作为噻唑烷二酮类抗糖尿病药物,具有高选择性、高生物利用度等特点,二者每天仅需分别用药1 次,有助于维持患者依从性,近年来在T2DM 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10~11]。本研究将格列美脲联合吡格列酮应用于T2DM 患者治疗中,结果显示,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较对照组(76.32%)更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糖各项指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0.05),与蒲丹岚等[12]研究结果近似。提示二者联用可显著提升疗效,更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分析原因:格列美脲可通过与位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脲类药物受体相结合,从而对三磷酸腺苷敏感型钾离子通道产生作用,促使钾离子通道关闭及钙离子通道开放,进而刺激胰岛β 细胞产生胰岛素,发挥控制血糖的作用;吡格列酮可通过提高患者机体内肌肉、肝脏及脂肪等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糖异生,从而改善机体糖代谢状态[13~14]。二者联用可通过不同机制发挥协同降糖作用,进一步提升疗效。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联合组TC、TG、LDL-C 均较对照组更低,而HDL-C 较对照组更高(P<0.05)。提示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T2DM 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吡格列酮可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来缓解患者机体脂质代谢失常状态,有效促进肝脏脂肪代谢,下调游离脂肪酸水平,达到降血脂的目的。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偏少,故其在降血脂方面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FINS、HOMA-IR 均较对照组更低,而HOMA-β 较对照组更高(P<0.05)。蒲丹岚等[12]学者通过纳入33 例T2DM 患者展开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复方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片治疗T2DM 对血糖、胰岛功能方面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单用格列美脲。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提示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T2DM 对患者机体胰岛功能具有显著改善作用。究其原因在于吡格列酮可通过缓解机体内脂肪组织的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β 细胞功能,发挥改善患者胰岛功能的作用[15]。另外,本研究还对两组服药安全性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7.89%vs 10.53%),两组相当(P>0.05)。提示在格列美脲基础上增加吡格列酮并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维持患者依从性,对确保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T2DM 患者使用盐酸吡格列酮联合格列美脲治疗可有效控制其血糖、血脂水平,改善胰岛功能,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尚可,优势较为明显,可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格列美吡格胰岛
临床胰岛移植发展与现状
天麦消渴片与格列美脲片致药源性肝损害1例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格列美脲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二甲双胍联合阿卡波糖和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分析
吡格列酮对肥胖小鼠肾脏中TNF-α表达的影响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格列美脲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的研究
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37例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