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程序性运动疗法与常规药物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Tei 指数及心功能的改善研究

2023-11-04赵亚赛张俊雨李媛媛李探探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17期
关键词:程序性耐力疗法

赵亚赛 张俊雨 李媛媛 李探探

(河南省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一科 许昌 461000)

心力衰竭是一种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患者心脏无法正常收缩与舒张的功能障碍性疾病,这种障碍发生后,会大幅度减少心脏静脉回血量,引发血液淤滞、灌注不足等病理改变,最终导致心脏循环功能发生障碍[1]。据国内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心力衰竭在我国的整体发病率大约为0.85%,女性群体发病较男性群体略高,且以老年患者居多,虽然整体发病率比发达国家低1.4%,但其仍是导致我国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2]。临床研究发现,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多且复杂,常见如年龄、冠心病、感染以及心肌梗死等,尤其以心肌梗死引发的心力衰竭占比最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以及全身性水肿等,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将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3]。以往临床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方案为主,但单纯的药物干预只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对于患者的运动耐力强化则并无显著成效。程序性运动疗法则是一种系统性的运动训练方案,可以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不断强化患者的运动功能与耐力,故有学者认为开展程序性运动疗法更有利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促进其疾病康复,但目前国内与此相关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4]。本研究研究程序性运动疗法配合常规药物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Tei 指数以及心功能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20 年10 月至2022 年2 月医院收治的80 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依据入院时间分为两组,仅以常规药物方案实施干预为参照组(n=40),研究组(n=40)则在常规药物干预基础上联合开展程序性运动疗法。纳入原则:符合《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5]中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40%;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vy Artillery,NYHA)中心功能分级Ⅱ~Ⅲ级;年龄≥60 岁;本研究内容、目的已告知,患者及家属均表示自愿参与。排除原则:在心肺运动测试方面有禁忌;存在明显的肝、肾功能障碍;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对本研究所涉药物有禁忌或过敏。参照组男14 例,女26 例;年龄60~83 岁,平均年龄(68.64±3.82)岁;病程6 个月至3 年,平均病程(1.51±0.49)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28 kg/m2,平均BMI(25.01±0.38)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19 例,Ⅲ级21 例。研究组男13 例,女27 例;年龄61~80 岁,平均年龄(68.60±3.84)岁;病程5 个月至4 年,平均病程(1.56±0.51) 年;BMI 18~27 kg/m2,平均BMI(25.05±0.40)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17 例,Ⅲ级23 例。两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号:10017109)。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血尿常规、生化检验、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并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基础疾病治疗,在排除药物禁忌后,参照组仅以常规药物实施干预,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国药准字H20054771),2.5 mg/次,1 次/d,每15 天对用药量进行调整,单日最高用量不超过25 mg;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国药准字HJ20170362),50 mg/次,2 次/d,每15 天对用药量进行调整,单日最高用量不超过200 mg;坚持用药4 个月。研究组则在参照组用药干预基础上同时予以程序性运动疗法,即于常规药物干预2 周后,开展程序性运动训练计划。训练前先采用运动平板试验对患者负荷运动强度最大时的最高心率(HRmax)水平进行测定,再依据测定结果为其制定出个性化的运动训练计划。每日指导并协助患者运用下肢运动康复器开展运动训练。第1 周时, 要确保患者在运动之后心率必须<50%的HRmax,每次的运动强度以稍微出汗或者不出汗、且无明显疲乏感为宜,运动时间控制为15~20 min/d,每周至少开展5 d 运动训练。第2 周时,要确保患者运动之后的心率水平为50%~60%的HRmax,运动时间控制为30~40 min/d。第3 周起始至干预结束,患者运动后的心率水平必须维持为60%~70%的HRmax,运动时间控制为40 min/d。整个运动训练期间,都需要对患者的反应、血压、心率以及心电图等相关指标进行严密监测,以确保运动训练的安全性。若患者出院居家治疗,也必须提醒患者每天开展健步走运动训练,每天的运动时间控制为40~60 min,行走的步幅与速度则可以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进行调整,以每次运动结束稍有汗出,但未产生疲乏感为宜,后续可以依据身体情况与运动耐力情况缓慢增加运动时间与强度,坚持开展运动14 周。

1.3 观察指标 (1)运动耐力。干预前后,分别采用ZV2100 型运动平板心电图仪对两组患者的运动耐量进行检测,并在专业人员陪同下开展6 min 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 Test, 6MWT),即患者休息10 min,让其站立,自起步开始正常行走,持续行走6 min,对其行走的距离进行计算,行走距离越长表示运动耐力越好。(2)Tei 指数与血清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hormone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干预前后,分别采用Philips iE33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Tei 指数进行检测;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后,以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对血清中的NT-proBNP 含量进行检测。(3)心功能指标。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对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 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两项指标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运动耐量、6MW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运动耐量、6MWT 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指标比较()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

2.2 两组干预前后Tei 指数与NT-proBNP 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Tei 指数、NT-proBNP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Tei 指数、NT-proBNP 水平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Tei 指数与NT-proBNP 水平比较()

表2 两组干预前后Tei 指数与NT-proBNP 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

2.3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LVEDd、LVEF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LVEDd 水平低于参照组,LVEF 水平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临床最为常见且危害大的一种心脏疾病,主要是患者的心脏疾病已发展到终末期,开始出现心脏功能损伤,是心脏循环发生障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同时也是心脏疾病患者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6]。心力衰竭的发生是心脏射血功能发生障碍或心室过度充盈,导致心功能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肺部水肿及全身水肿等,若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心肌持续受损极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特别是机体内部脏器功能明显衰退的老年患者,有着极高的死亡风险。因此,临床对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应十分重视[7~8]。

以往,在心脏病学界关于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研究,多关注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在干预指导方面,则主要强调患者多休息,并对其体力活动进行严格限制[9]。而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部分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长时间卧床休息后,其血液黏稠度明显提升,大大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对患者的疾病康复不利。因此关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开始从短期干预向长期修复性干预转变[10]。在常规药物干预的基础上,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开展适量的运动训练,提升疾病疗效的干预方案也逐步被临床所认可[11]。郝佳等[12]开展的研究也发现,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以程序性运动训练其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机体运动耐力也大幅度提高。程序性运动疗效是一种新型的运动训练模式,其要求在运动训练前先对患者的初始运动耐量进行测定,从而依据测定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训练计划,使得运动的时间、强度等更符合患者机体状况,而运动过程中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运动强度调整,可有效确保运动训练的稳定性与持续性,逐步强化患者的机体运动耐力,从而促进其心功能的改善[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运动耐量、6MWT 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Tei 指数、NT-proBNP 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LVEF 水平高于参照组,LVEDd 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这表明在常规药物干预的基础上同时予以程序性运动疗法,更有利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恢复,进一步强化其机体运动耐力,降低Tei指数、NT-proBNP 水平,对其病情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为程序性运动疗法针对性更强,可以依据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运动训练,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先进行机体耐力测试,再进行训练,可避免盲目训练导致患者在大量运动时,身体出现难以承受的问题,减轻患者运动时的疲惫感;确保其呼吸始终处于良好状况,防止呼吸困难发生,逐步提升患者的心肺储备功能,增强其氧供能力,最终达到强化机体运动耐力,改善心功能的目的[14~15]。此外,NT-proBNP 被临床认为是心力衰竭最重要的标志物之一,而本研究结果发现,在药物干预方案相同的基础上,开展程序性运动疗法的NT-proBNP 水平明显更低,原因可能是联合运动疗法后更快减轻了患者的心肌组织损伤,因此NT-proBNP 水平显著下降,使得心力衰竭进程得到有效缓解,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16]。本研究纳入样本量略少,随访时间较短,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差,若要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还需要扩大样本量,对随访时间进行延长做更深入、更完善的研究。

综上所述,程序性运动疗法与常规药物方案联合用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干预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降低Tei 指数与NT-proBNP水平,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还能有效强化其机体运动耐力,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疾病干预方案,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程序性耐力疗法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
浅析程序性知识教育游戏设计
如何在小场地上进行耐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