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文创背景下的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生产传播策略

2023-11-03陈天昊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0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智能化人工智能

陈天昊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突破,文化创意类短视频传播在智能文创的浪潮中快速革新。文章以智能化视角切入,探究在智能文创浪潮中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在生产传播上如何进行智能化深度革新,改变、重塑现有传播格局。通过理念、技术的融合促进,运用智能化思维与技术进行生产传播已成潮流,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形成以核心符号智能构建、内容生产整合、智能分发的全新模式,而其可能性与规范仍然有待讨论,当下人工智能带来的优势与隐忧也仍需要平衡与把握。

[关键词]文化创意;智能化;人工智能;短视频传播

一、智能文创发展背景及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产业智能化发展强调,中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1]。这阐明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如今,人工智能技術正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多模态大模型、大数据模型、计算机视觉等正广泛布局于各行各业,促进行业的快速变革。在传媒领域,智能化不仅从宏观上重塑了传播格局,深刻影响了传媒行业的生产模式、运作方式和规则,而且从微观上改变了传媒业务的产业链[2]。在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的今天,文化产业成为建设的重要阵地,人工智能创作在文化产业中已形成规模布局,涉及智能创意、智能剪辑、智能编剧、智能后期、智能绘画、智能作曲等多个方面。

智能文创是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充分结合资本,利用科技赋能,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等的经济文化活动。智能文创是数字文创发展的前沿,而经过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走向智能化的关键节点,数字文化资源以更高效的手段被整合、开发、管理、传播。

二、智能文创背景下文化创意类短视频传播策略

(一)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意产业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快速革新,生成算法、预训练模型、多模态等人工智能技术累积产生的量变足以促进质变的爆发[3]。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4],成为中国互联网络网民用户规模增速最明显的部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面向B端、C端的产业与产品的逐渐成熟,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流程朝着智能创新、人机协同的方向迅速发展。作为基数庞大、增长迅速的传播板块,从选题创意策划到实际的内容编辑生产,再到平台的分发推流路径,智能化已经成为当今短视频传播革新与发展的重要推力。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源泉,也应合理利用短视频智能化的趋势,促进文化创意类短视频融入智能文创的浪潮,实现高效化、精准化、高质量的“智能+”传播新模式。

(二)智能创意:引领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的核心符号构建

文化产业根植于文化本身,充分理解文化与创意的价值、特点、内涵是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人工智能基于算法的创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则可以有效进入文化创意领域[5],参与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的创意设计,并且通过逻辑分析、数据处理来引领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的核心符号构建。符号学家皮尔斯将符号分为三元关系的构成,分别为再现体、对象、解释项,而解释项作为符号表意的核心环节,则是解释者对符号意义的理解与解释。当人工智能作为“人的助手”成为解释者,那么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的核心符号构建则通过人工智能将逻辑与数据理性纳入了解释,并进一步挖掘与提炼文化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依赖创意,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用户大数据生成用户画像,由用户画像抽象形成短视频主题内容的核心符号,再进行逻辑推理和大数据信息分析,将文化创意和用户需求相结合,输出贴合用户需求且保留文创核心精神内涵的优质创意内容。智能创意从选题策划开始就优化了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的生产范式,相对“文化内涵—需求分析—文化创意生成—制作选题”的传统生产范式(见图1),智能创意可形成“文化内涵—用户画像描绘、大数据智能分析—需求分析—构建核心符号—智能生成多种可能创意方案—文化创意生成—制作选题”的智能生产范式(见图2),助力传播策略精准化、高度垂直化,为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的细分领域提供可靠界定。

例如,全民阅读品牌“天府·互鉴讲堂”是由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主办,四川大学互鉴书院合办的文化创意品牌。“天府·互鉴讲堂”的短视频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意策划包装,通过人工智能参与视频制作全流程,采用Vlog、知识分享等年轻态、多元化的表达形式,通过人机协同的方式,提炼汉服符号、苏东坡文化符号、茶文化符号等核心主题符号,并围绕主题选取相关内容,形成片段组合,智能生成剪辑方式与画面内容并进行后期包装,人工选择最终呈现方式。

(三)智能化内容构建生产:基于人机协同的短视频创制解决方案

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的内容创制遵循“用户为主、技术为本、内容为王”的原则[6]。如何编码优质的文化内容,形成观众接纳、喜爱的短视频,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工作者需要不断探寻。在智能文创浪潮中,学界对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在不断的探索中已研究出有关内容视频的智能化技术手段,涉及人脸识别、智能修饰、AIGC视频自动生成等多个方面。在技术智能化的内容生产功能开发的基础上,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工作者需要整合一体化的短视频创制方案,过去的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创制流程为“内容创作—细节完善—后期加工”,并且此流程需要通过不同的软件和第三方插件完成,由此工作流程的整合程度和稳定性都有所欠缺。

人工介入的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的内容创建通过智能化的短视频创制方案,依托智能平台完善工作流程,使人工流程与人工智能实现人机协同。智能平台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将视频视觉美化、智能细节修改、画质智能增强等视频内容修改方面,封面智能生成、剪辑方式智能匹配、智能调色等视频操作方式方面,视频编码智能调整、码率智能优化等视频制作方面融入工作流程,形成“内容智能化创作—算法辅助细节完善—后期智能加工”的新型短视频创制解决方案(见图3),从而加快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的产出速度,提高产出的频率。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工作者通过人工智能创作,以人工校准的方式来准确还原文化创意风格与内容,让观众更加沉浸式地体验文化魅力。在“天府·互鉴讲堂”的短视频创制中,一体化的智能视频平台将短视频产出步骤明晰化、智能化。譬如,在有关“苏东坡学习方法”的知识分享短视频中,作者通过智能剪辑完成苏东坡讲座内容素材的初步筛选、剪辑、拼贴,同一系列主题的封面设计,部分转场特效包装,字幕自动化生成以及配音工作,讲堂结束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完成人机协同的短视频产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智能分发机制:文化创意类短视频传播营销

短视频短小精悍的特性使得用户期待在碎片化的时间当中持续获得满足感。人工智能推荐算法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短视频供应侧与需求侧的匹配问题,并且逐渐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7]。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销追求社会效益,以发掘文化内涵、传播优秀文化为主要目的。因此,文化创意类短视频需要以营销传播拉近文化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以沉浸式的体验让用户感受文化魅力,形成文化的有效传播。在智能文创的趋势下,过去由平台端控制的大数据算法也逐渐向内容生产者开放。内容生产者通过分析平台呈现的视频相关数据,更精准地掌握用户偏好、观看时间、观看时长等需求,让营销更符合智能算法下的分发机制,实行精准化的营销策略,从而增强传播效果。在“天府·互鉴讲堂”的文化创意类短视频中,笔者通过分析画面内容,发现抖音平台可以智能生成相关的“话题”,通过挖掘当下用户关注的兴趣点,筛选“热词”与观众喜好进行匹配,如“中华文化”“文明互鉴”“汉服”等话题,可更有效地与用户产生连接。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工作者与用户的沟通在短视频未经发布之前的关系是双向透明的: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工作者通过平台提供的大数据服务了解用户需求,用户通过选择观看视频品类完成对视频观看范围的圈定。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工作者通过平台提供的智能算法总结的数据量表,及时修改视频的策划、内容、形式,对用户高频观看时间进行预判,基于此合理调整视频发布时间,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在智能文创浪潮中的未来思考

(一)人工智能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挑战

人工智能不具备真正的创新能力,其仅是具备创作生产能力的人工智能工具。目前,以ChatGPT、文心一言等极具生产潜力的人工智能是基于数据模型训练所诞生的“预训练模型”—是通过足够多的个案学习来推演生成内容的算法。因此,任何的人工智能生成物都可能有其他作品的“影子”,作为生成物的文化创意类短视频也有可能存在视频素材、特效素材、字体等人工智能的借鉴与模仿,而这种行为在庞大的数据模型当中则可能引发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可见,在文化创意类短视频领域,工作者重视和加强该领域的版权意识和审核流程尤为关键,同时要持续突出文化特色,抓住核心竞争力,让独创性成为自身的亮点,也成为自身的“护身符”。另外,在目前的人工智能领域,可以通过自建特效库、视频库等资源库的形式,让短视频的人工智能创作进行碰库操作,让人工智能有限制地选择资源素材来进行生产创作。笔者根据国内已有的“Dreamwriter案”认为: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的基础上,“是否有人的智力或创造性劳动”将成为智能文创浪潮下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知识产权保护的关键。

(二)多媒体快速发展,丰富传播手段

目前,智能文创浪潮下的文化创意短视频传播是一种爆发式的整体态势,其原因是智能化时代的短视频AIGC依然处于蓝海状态,仍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人工智能在内容、创意方面虽改变了文化创意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但工作者仍需要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多地运用在短视频传播中,从而达到丰富传播手段的目的。目前,文化创意类短视频仍未脱离短视频“短、平、快”的形式,缺少文化内涵的沉淀与深入塑造,而视频形式也限制了视频多媒体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文化创意类短视频创作者应积极应用传播技术,如将AR、VR等技术融入智能创作,使用户形成沉浸式的观看感受,并根据不同的媒体平台特性进行针对性传播,形成多媒体联动、联合发展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向2023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EB/OL].(2023-09-04)[2023-09-11].http://www.news.cn/2023-09/04/c_1129844700.htm.

[2]喻国明,兰美娜,李玮.智能化:未来传播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兼论“人工智能+媒体”的基本運作范式[J].新闻与写作,2017(03):41-45.

[3]腾讯研究院.AIGC发展趋势报告(2023)[EB/OL].(2023-02-01)[2023-09-11].http://www.cbdio.com/BigData/2023-02/01/content_6171740.htm.

[4]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8-31)[2023-09-11].https://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5]解学芳.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化创新:范式与边界[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42-51.

[6]蒙晓阳,冯博博.短视频内容生产的机制、伦理及规制[J].青年记者,2021(19):41-43.

[7]匡野.短视频智能推荐算法技术的社会影响与规制路径[J].中国编辑,2021(09):28-33.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智能化人工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析传统工艺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启示
基于熵权—TOPSIS法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巧借“文化创意”实现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