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视角下巧借影视素材弘扬中国精神
2023-11-03龚复伟
龚复伟
摘要:区域地理视角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巧借影视素材弘扬中国精神意义重大,既指向课程思政,又指向青少年的精神成长。选择大东北作为典型区域分析中国精神的渗透,以东北地理特点为切入点,弘扬东北抗联精神;以东北农业发展为涵咏点,弘扬北大荒精神;以东北工业发展为延伸点,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通过纪录片“丰碑”四段内容的介入,以实现情境育人的目的,强化中国精神。
关键词:区域地理;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中国精神谱系中许多精神的孕育都与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密切相关[1]。毋庸置疑,大东北就是这样的“特定区域”。“东北抗联精神”发源于此,“北大荒”精神萌芽于此,“大庆精神”传承于此,“铁人精神”弘扬于此。引领学生从区域地理的视角辨清大东北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人文等要素特点,进而弘扬中国精神,应该成为地理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弘扬中国精神需要鲜活的情境支撑。纪录片《丰碑》跨越几十年,形象地展示了中国精神。这些精神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剪辑其中的四段视频,与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的内容链接,对应其中的三节教学内容,通过递进而完整的情境,将影视作品与区域地理教学融合在一起,既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形象地厘清东北地理区域特点、产业分布及工农业发展,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强化国家认同感与公民意识,形成地方自豪感,真正实现智商、逆商、情商与德商的统一。
广袤的东北地区气候特征明显,名义上属于寒温带,但偏向于一个“寒”字,尤其是冬季漫长而又寒冷。恰恰是一个“寒”字,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可以说,环境愈恶劣、愈复杂,愈能凸显出抗联战士的英勇顽强。认识东北地区的位置、气候及地形特点,并非一定要直接阅读原文。教师应该通过视频的形象性、聚焦性与故事性,凸显雪地、密林与山环水绕等特点,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当然,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播放视频《丰碑》第一段。背景之一:广阔无边的密林;背景之二:淹没了膝盖及腰部的大雪。背景中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杨靖宇将军与两名警卫员与敌人展开英勇搏斗,最终由于七八天未进食而导致身体极度虚弱,敌我力量悬殊,不幸英勇就义。教师设问:“同学们,你知道杨靖宇将军牺牲的地方在哪里吗?(吉林省白山市)”“白山市的林区多,东三省更是有不少林区,那么具体有哪些林区呢?”由此,学生了解到大兴安岭、小兴安嶺与长白山,无不是密林的集中区,是山环水绕的典型地带。学生带着对杨靖宇将军和东北抗联战士的崇敬之情,描画黑龙江与松花江的流向图,归纳地表特征、山脉和河流分布特点,绘制地表结构简图。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杨靖宇将军牺牲前,处于大面积积雪的严酷环境中,东北抗联战士就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与日本人战斗了十四年。为什么东北地区如此寒冷呢?你能从纬度概念、地理位置、季风流动特点等因素出发解释这一自然现象吗?”教师引领学生特别注意40紫N和50紫N这两条纬线,并出示冬季风发源地动态简图,学生意识到纬度高是寒冷的主因,冬季风是次因。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因为大东北毗邻西伯利亚,处于亚欧大陆的最东端的位置关系,也是造成东北寒冷的内因。与此同时,学生也认识到“东北抗联精神”之所以被中宣部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因。
除了密林与山地,辽阔的平原是东北三省地形中的主要概貌。平原中黑土丰沃、江河众多,适合种植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如何更形象地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与地形之间的多重关系,就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史料。史地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塑造时空观念,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2]。
教师播放视频《丰碑》第二段内容,以定格或重播的方式呈现王震将军的特写镜头:他捧起一把黑土,深情地发出赞叹:“这土都肥得冒花了。”教师设问:“谁能想到,如此肥沃的土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竟然是荒地。那么,由荒地变成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过程中,有哪些主客观因素呢?”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再分成“地理因素组”与“人为因素组”,进行探究后,最终实现两者的融合。“地理因素组”从黑土地的特点、湿地发展变化、冬春小麦种植分布、河流分布图的解读等农业发展条件入手,层层深入,厘清区域地理知识点。“人为因素组”结合《丰碑》内容,分析技术条件、人口密度特点及开发条件,分析王震将军和汪立国将军改造北大荒的精神因子,细品“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等细节,深刻体会第一代北大荒人的冲天豪情,体悟他们的坚定意志。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独自完成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条件的填空内容。学生从中意识到,天然的自然条件固然重要,但必要的人文条件更加重要,恰恰是敢闯新路、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等人文因素,才让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大东北引人注目的不仅是农业,大庆油田等工业同样是共和国发展中闪闪发光的存在。
播放视频《丰碑》第三段精彩片段,重点讲述“铁人之所以铁的镜头”:王进喜及其队员们竟然用血肉之躯将几十吨重的钻机移到井场。教师设问:“铁人们为了保证采油工作顺利开展,做到了坚韧不拔,无难不克。那么,重工业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大庆、鞍山的工业分布与东北的矿产资源有什么关系?工业区为什么要建在铁路干线附近?”通过提供地图册与相关资料,学生在了解东北工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树立了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紧接着,教师播放视频《丰碑》第四段内容,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鼓舞了一代代石油工人,他们不满足现状,不拘囿于本地,将中国精神的正效应延伸到海外,苏丹、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开采基地同样飘扬着中国国旗,演绎着具有中国精神的精彩与辉煌。教师设问:“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有瓶颈,东北工业现阶段也会遇到新问题,那么当优势地位下降和资源枯竭的时候,大庆人是如何去解决的呢?其战略转移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假如你的家乡出现了经济发展的一些制约因素,你有好的改进措施吗?”这样的问题链,由文本到现实,由课内到课外,帮助学生理解大庆人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大无畏精神。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翻阅《奠基者》等文艺作品,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感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从三个方面感悟到中国精神,完成了情感上的完整体验。教师趁热打铁:“同学们,如果现在有一个时光机载着你们穿越到过去的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家建设初期,你们想与先烈先辈们说些什么呢?”教师引领学生从三个层面进行回溯时光的对话:第一层面是“我想对杨靖宇将军说”,今日的东三省乃至全中国都处于和平阶段,再也没有侵略者敢踏进我们的国土;第二层面是“我想对开垦北大荒的先辈们说”,过去的北大荒已经变成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国家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这个称号倾注了先辈们的心血;第三个层面是“我想对开采油田的先辈们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一种眼光,战略转型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大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靠新一代青少年……这样的时光对话,不仅打破了理论灌输型教学方式,还进一步促成学生情感价值观层面的升华。
地理课堂应该从“生命离场”迈向“生命在场”[3]。上述教学环节中,杨靖宇、王震、汪立国、王进喜等人进入到地理课堂,正是“生命在场”的有力体现。这些“生命”体现出的丰富的中国精神,正是当下初中生所需要补充的钙质。依托动态影视资源让“生命在场”,进而弘扬中国精神,应成为初中地理课堂创新性课改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佳萱,戴文远,张彩娥.区域地理视角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解读与教学:以“东北三省”为例[J].地理教学,2022(11).
[2] 张超.初中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整合与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0).
[3] 魏伊,王学涛,宋勇波,等.基于生命在场的初中地理复习课单元教学设计:以“地形”学习单元为例[J].地理教学,2022(16).
编辑/陆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