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中医针刺术语英译标准比较研究❋

2023-11-03琼,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词频频数术语

朱 琼,周 锋

(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 530200)

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化研究一直是中医翻译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由于中医文化内涵深厚、学者背景差异及对中医不同的解读等原因,部分中医英译未能和当地语言良好融合[1],中医术语英译始终未能达成一致,极大地影响了中医药的对外传播。中医术语标准化建设是解决中医翻译术语不一致的有效途径。目前已出版和发布的汉英中医术语标准中,国内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ISNTCM),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ISTTM)两版标准[2]。基于制定者背景文化和翻译理念等方面差异,各英译标准在语言、中医、文化传播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不同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实际运用情况仍有待研究。语料库技术是翻译学领域新兴的研究方法,不同于以往的纯理论研究,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是通过采集分析数据,为语言研究提供更客观全面的实证依据。

1 研究回顾

以中国知网发文情况为例,近年来语料库在中医翻译研究中的运用主要包括医学名著不同译本的中医术语英译探讨[3],中医术语平行语料库构建[4-7],以及中医术语标准的研究等[8]。可见,语料库在中医翻译领域的研究内容大多集中于中医术语方面,主要的研究模式为利用语料库搜集不同译本并进行语言层面的对比分析。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语料库的运用使得中医术语的对比研究更为直观和系统,但目前大部分关于中医术语与语料库的相关研究仅将语料库技术运用于语料搜集,且术语的对比研究也只停留在纯语言分析层面,缺乏客观数据支撑。针对语料库在中医英语术语研究的运用,张喆、徐丽等在进行中医术语英语标准比较研究时,通过建立语料库以考察不同标准的术语实际运用频次[8]。该研究创新了语料库在中医术语英译领域的运用,但研究未深入剖析对比术语的内在差异,未能总结各标准选词背后的构词差异及特征。基于此,本文将ISNTCM和ISTTM两版标准中的针刺术语进行对比,通过采集中国知网上针刺(acupuncture)相关的英文文献建立中医针刺语料库,以考察两版标准不同术语的实际使用率及其在构词和选词方面的差异特征。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3个问题:

1)两版标准的针刺术语有何异同?

2)两版标准中哪些针刺术语在英文文献中的实际使用率更高?

3)两版标准中同一中文对应的不同英文针刺术语存在哪些差异?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研究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ISNTCM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ISTTM两版标准中的针刺术语作为研究对象。为回答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通过提取两版标准的针刺相关术语,比较两版标准中英文术语的异同,并统计以下几种情况的术语数据:①中英文均一致的术语;②中文一致,英文不一致的术语;③中文术语为某一标准所独有的术语。同时,通过采集中国知网中符合条件的针刺术语相关的英文文献并建立语料库,统计情况2中各术语在语料库中的实际使用频数与频次,进而对比分析两版标准中同一中文对应的不同英文术语在选词和构词方面的特征与差异。

2.2 两版标准对比方法

查找ISNTCM与ISTTM两版标准中针刺相关术语,分别导入EXCEL表格。为方便统计对比,将中英对应中“一对多”现象的术语词条分别列出(故整理出的术语数量要高于标准所列数量),并排除错别字、重复项、繁体字与简体字差异等干扰因素,通过EXCEL电子表格中VLOOKUP条件格式和人工识别将术语进行整理,对比并找出两版标准的异同,包括中英文一致的术语,中文一致英文不一致的术语以及两版标准各自特有的术语。

2.3 语料库构建及词频统计

以中国知网《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中医杂志(英文版)(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3本期刊作为语料库来源。其中,前两本属于SCI源刊,主要收录中医相关的英文研究文章,《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为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类刊物,3本期刊皆为学术界有较强影响力的刊物,用于考察术语标准的实际运用情况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分别在中国知网上以“acupuncture”作为篇关摘关键词,搜索以上三本杂志在标准发布之后收录的文章。其中,ISNTCM标准于2010年6月出版,ISTTM标准于2007年10月出版。考虑到标准的推广运用过程和文献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将文献搜索时间范围设定为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经搜索下载并删选剔除不相关项,3本杂志共纳入文献392篇。使用OCR识别软件ABBYY FineReader 12将所有文献转换为txt格式,经emeditor进行文本降噪整理后建成中医针灸论文语料库,命名为Acup corpus,含类符: 35 002,形符: 1 249 660。使用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检索术语,对比两版标准中同一中文对应的不同英文术语的实际使用频数与频次。

3 结果

经整理和对比,ISNTCM收录针刺术语122条,ISTTM收录187条。其中,两版标准中文英文一致的术语52条。ISNTCM独有的针刺术语21条,ISTTM独有针刺术语86条。而两版标准中,英文不一致的术语49条。

针刺术语在针刺研究的英文文献语料库中的词频反映了该术语的实际使用度和接受度。同一中文术语在ISNTCM与ISTTM中对应的不同英文在Acup corpus语料库中的实际使用频次和频数统计情况见表1。为方便比较分析,两版标准频数皆过低的术语(≤2次)暂不列入表1中。

表1 ISNTCM与ISTTM中针刺术语在Acup corpus中的词频

两版标准中,同一中文对应的不同英文术语间主要差异包括:词性,连字符,近义选词,词义,其他等5类差异,见表2。

表2 ISNTCM与ISTTM中针刺术语的差异类别

4 讨论与分析

基于ISTTM与ISNTCM两版标准中不同英文术语之间存在的5类差异,结合术语在Acup corpus语料库中的词频数据,讨论分析两版标准在各类差异中的偏向性及其实际接受度。

4.1 “词性”选择

经比较,两版标准中针刺术语的“词性差异”仅存在于名词和动名词两种词性的选用。不同的词性在词义表达上有不同的侧重,需根据术语定义来甄别更恰当的译文。ISTTM与ISNTCM中“针感”的英文术语分别为“needle sensation”与“needling sensation”。针感“needle sensation”和“needling sensation”的频数分别为29与181,频次为13.8% 与86.2%,见表1。可见“needling sensation”作为“针感”的英文术语更为常用并为绝大部分学者所接受。ISTTM中“针感needling sensation”的定义为:“the patient’s feeling of soreness, numbness, distension or heaviness around the point or feeling like an electric shock while needling”。《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中将“针感”译为“needling sensation”,定义为“unique physical sensation felt by the patient in response to needling”[9]。可知此处“针感”中的“针”指的是“针刺过程”而非针具,因而ISNTCM提出的“needling sensation”更为恰当。

“运针/行针”在ISTTM与ISNTCM中的英文术语分别为“needle manipulation”与“needling manipulation”,二者在语料库中的频数分别为24和66,频次为26.7%与73.3%,见表1,后者更受学者认同。二者意思相近,但仍存在细微差别。从字面含义比较,“needle manipulation”指“manipulating the needle”,即操作针具,体现动作本身;“needling manipulation”中含有“needling”针刺的动作和“manipulation”两层含义:针刺操作。ISTTM中将“运针/行针”定义为“manipulating the needle after insertion to produce the desired effect”,即“针刺入以后为获得效果进而对针进行的操作”,而非单纯的“操作针具”动作,可见ISNTCM提出的“needling manipulation”更为恰当,也获得了更多学者的认同。

ISTTM与ISNTCM中“滚刺筒”的英文术语分别为“roller needle”和“needling roller”。对比两版术语在语料库的实际运用率,“roller needle”和“needling roller”的频数分别为0和9,频次分别为0%与100%。可见“needling roller”作为“滚刺筒”的英文术语的被使用率更高。ISTTM中“滚刺筒”的定义为:a metallic roller designed for dermal needling,两版英文术语皆能传达原中文含义,但各有侧重。“needle roller”为针构成的滚筒,强调滚刺筒的构造特征;而“needling roller”意为“用于针刺的滚筒”,强调了滚刺筒的工作原理。“needling roller”作为“滚刺筒”的英文术语更能体现“滚刺筒”作为一种针刺工具的属性,从词频数据看也更受学者认可。

4.2 “连字符”使用

连字符在中医术语中的使用是通过将两个或以上的单词构成复合词[10],常对其后的单词起到修饰作用。ISTTM与ISNTCM的针刺术语中存在“连字符”使用差异的术语有:舒张进针法:“skin-spreading needle insertion”与“skin spreading needle insertion”,提插法:“lifting-thrusting method ”与“lifting and thrusting method”等。其中“舒张进针法”的两版英文术语在语料库中检索词频为0。从术语构词层面比较,“skin-spreading needle insertion”与“skin spreading needle insertion”皆由同样的4个单词构成,单词数量较多,术语结构易显松散。而前者使用了连字符构成合成词“skin-spreading”修饰其后的“needle insertion”,进一步整理了术语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整个术语结构更为紧密。提插法“lifting-thrusting method ”和“lifting and thrusting method”在语料库中的词频相近:频数分别为7和6 ,频次为53.8%与46.2%(表1),二者实际使用率相近。两版英文术语皆能准确表达原中文含义,而前者使用连字符连接,“lifting-thrusting”构成的复合词以修饰“method”;后者使用“and”作为连接词,虽起到连接作用,但是字数较前者更多,术语更长,不符合中医英语术语简洁性的原则[11]。综合以上分析,在中医英文术语中合理使用连字符更能体现术语的整体性和简洁性[12]。

4.3 “近义词”选用

“近义词”的选词差异在两个标准的术语中较为常见,如“补泻”,指的是针灸中的补虚和泻实作用[13]。含“补泻”二字的针刺术语不少,两版标准对于“补泻”的英文选词亦具有各自的倾向性:ISTTM中皆为“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ISNTCM中皆为“reinforcement and reduction”。经检索,两版术语在语料库中检索的频数分别为4和2,频次为66.7%和33.3%。二者词频皆不算高,但前者实际使用率高于后者。从字面意义分析,“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表“补充”和“排出”,而“reinforcement and reduction”表“增强”和“减弱”。中文术语中的“补虚”指增强机体正气和脏腑功能,“泻实”指泻损邪气[13],因而“reinforcement and reduction”更贴近原意,也更能体现针灸对于机体的调节作用。此外,在2022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WHO中医药术语国际标准》中,也将“补泻”译为“reinforcement and reduction”,谢竹藩,方廷钰等专家在各自出版的词典中亦将之译为“reinforcement and reduction”[9,14]。综上所述,虽然语料库中后者词频略高于前者,但作为“补泻”的英文术语,“reinforcement and reduction”比“supplementation and draining”更为恰当。

“穴位注射疗法”在ISTTM中的英文术语为“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therapy”,在ISNTCM中为“acupoint injection therapy”。从词义看,两版术语皆能准确表达中文术语含义,主要差异为“穴位”对应的英文:“acupuncture point”和“acupoint”。二者在语料库中的频数分别为0和12,频次为0%和100%。可见,“acupoint”作为“穴位”的英文术语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acupuncture point”从字面看完全对应中文术语,但与后者相比稍显冗长。“acupoint”则是采用词素翻译法提取“acupuncture”和“point”的词素构成新的合成词,符合英文构词逻辑,既能准确清楚地表达“穴位”一词的原意,又符合中医术语的简洁性原则,同时亦体现了中医特色。目前“acupoint”也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了中医英语中代表性特色词汇[15]。“acupoint”的较高频使用率也表明学者们对中医英文术语中的新合成词抱有开放和接受的态度。该构词方法也为中医术语翻译提供了新的翻译思路。

4.4 “词义”差异

经对比,针刺术语中存在“词义”差异的术语主要为“刺法”类术语,两版标准中对应的英文术语通常在疗效、针刺位置、针刺方向等方面有不同侧重。如“沿皮刺”,指的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0度~20度角沿皮刺入,同时又称平刺或横刺[16]124。在两个标准中,“横刺或平刺”都译为“transverse insertion”。而“沿皮刺”在ISTTM与ISNTCM的英文术语分别对应为:“transverse insertion”和“subcutaneous insertion”,两版术语在语料库中的频数分别为17和1,频次为94.4%和5.6%。可见,前者更为学者所接受。其中,“transverse insertion”,强调针刺方向,可回译成“横刺或平刺”,而“subcutaneous insertion”意为皮下的刺法,强调针刺位置,字面上更符合“沿皮刺”的字面含义。考虑到“transverse insertion”能够同时对应“平刺”“横刺”与“沿皮刺”3个中文术语,在语料库中的使用词频高于后者也是情理之中,亦体现了学者对于“transverse insertion”这一译法的认可。

“直针刺”在ISTTM与ISNTCM中分别对应“perpendicular needling”和“direct subcutaneous needling”。二者在语料库中的频数分别为4与0,频次为100%和0%。该术语的总体使用率并不高,但前者词频明显高于后者。“直针刺”是治疗寒气较浅的疾病的针刺法,其手法为将患处皮肤提捏起,然后将针沿皮直刺而入。“perpendicular needling”为原中文术语直译而来,强调针刺方向,具有高度回译性,且在字数上更为简洁;“direct subcutaneous needling”则体现了针刺位置及方向,反映的信息更多,但术语过长,回译性相对不高。结合词频术语与语言层面分析,“perpendicular needling”作为“直针刺”的英文术语更为合适。

“扬刺”在ISTTM与ISNTCM中对应的英文术语分别为“shallow surround needling”和“central-square needling”,二者在语料库中频数分别为0与3,频次为0%和100%。从词义看,“扬刺”是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范围较大和病位较浅的寒气,其刺法是在患病局部中央刺一针,四周再浅刺四针。“shallow surround needling”从词义看,大致描述了“扬刺”的治疗范围和病位特点;而“central-square needling”则体现了“扬刺”独特的布针特点,更为具体直观。两版术语词长相当,后者使用连字符使得术语联系更为紧密。结合语料库中的词频数据及构词特点分析,将“扬刺”译为“central-square needling”更为恰当。

“恢刺”在ISTTM与ISNTCM两版标准中对应的英文术语分别为“relaxing needling”与“lateral needling”,在语料库中的频数分别为3和10,频次为15.8%和84.2%。从数据看,后者在语料库中的实际使用度远高于前者,可见“lateral needling”更为常用。《黄帝内经》云“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可见“恢”取自“恢筋急”,体现疗效。“relaxing needling ”字面意思为“放松针刺法”,亦强调疗效,与中文命名思路一致。“lateral needling”字面意思为“侧面针刺法”,强调针刺手法和方向。结合“恢刺”,“直针刺”和“扬刺”3组英文术语的数据对比及分析,对于存在“词义差异”的“刺法”类术语,直观体现施针特点和针刺手法的英文术语在实际使用中接受度更高。

4.5 其他

两版标准中针刺类术语常见译法有直译,意译和音译。如“砭石”在ISTTM中的英文术语为“stone needle”,在ISNTCM中为“healing stone,bian stone”,三种英文术语在语料库中的频数分别为1,1,17,频次为5.3%,5.3%,89.5%,从词频数据看,后者作为“砭石”的英文术语在相关英文文献中实际使用率最高。“砭石”即以石治病。“stone needle” 字面体现了“石”的材料,并将“砭石”最终归类为针,即石头做的针。“healing stone”是采取的“意译+直译”的方法,根据“砭石”的功效将其译为“治病的石头”。“bian stone”则采用了“音译+直译”的方法,具有高度回译性,能凸显中医特色[17],但从读者的角度,不如“stone needle”易于理解。结合语料库中的词频数据可知,“stone needle”作为“砭石”的英文术语更为恰当。

针刺法或针刺疗法类中文术语中,部分术语以“法”字结尾,以体现其“疗法”或“刺法”的属性,亦有部分术语因约定俗成等原因省略了“法”字。在对应的英文术语中,也出现了是否省译“法”的现象。如“三棱针法”在ISTTM与ISNTCM中对应的英文术语分别为“three-edged needle therapy”和“three-edged needling”,该组术语在语料库中的词频为0。针对词汇本身进行分析。二者的差异在于前者为“名词needle+therapy”,后者为“动名词needling”。“three-edged needle therapy”完全对应中文术语的结构,具有高度回译性。“three-edged needling”则省略了“法”的翻译,更为简洁,但少了“therapy”的提示,目标读者恐难以理解。相似的术语还有“透天凉”,ISTTM与ISNTCM中对应的英文术语分别为“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和“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 method”,在语料库中二者频数分别为1和6,频次分别为14.3%和85.7%。后者在针刺相关的英文文献中实际使用率和接受度明显更高。从字面对比,二者的区别在于有无“method”。“透天凉”的中文术语是根据疗效而命名,在文字层面并未体现其作为刺法的属性。“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 method”添加了“method”一词为术语做出属性定义,在词义上比“heaven-penetrating cooling”更清楚易懂。综上所述,对于“疗法”或“刺法”类术语,英译时应保留“法”以提示属性,更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

此外,“留针”在ISTTM与ISNTCM中的英文术语分别为“needle retention” 和“retaining needle”,语料库中二者的频数分别为90和0,频次为100%和9%。词频的巨大差异说明“needle retention”作为“留针”的英文术语更受学者认可。“留针”即将针留置于穴位内一定时间,以加强针刺的持续作用[16]126。两个版本的英文术语词长相同,意义相近,其中,“needle retention” 以“retention”作为词尾,强调“留”这一动作状态;而“retaining needle”则意为“停留的针”,完全对应原中文顺序,术语属性归为“needle”。结合中文术语“留针”的含义和语料库中的词频数据,“needle retention”作为“留针”的术语更为恰当。

5 结语

本文以ISTTM与ISNTCM两版标准中的针刺术语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版术语的异同。通过建立语料库的方法,研究两版标准中相同中文对应的不同英文术语在针刺英文研究文献中的实际接受度及术语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两版标准内中文相同,英译不同的针刺术语共49条,在语料库中使用率更高的术语大多具有以下特点:术语的形式构成更为简洁,术语的词义更贴合中文术语原意,体现中医特色;针刺手法类术语的英文命名更倾向于体现手法而非疗效;疗法与诊法类英文术语中应体现其作为“疗法或诊法”的属性。词频较高的英译术语不一定就是最佳的选择,各标准的术语有其进化和接受过程。在具体的英译过程中,应结合中文内涵,充分考虑术语形式和词义等因素,结合英译标准选择最恰当的译文。

本研究所采集的语料只限于中国知网上针灸相关的英文文章,大部分作者为国内学者,暂缺乏国外使用情况的数据。本文研究对象源于ISNTCM和ISTTM两版标准,前者制定者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中国学者为主,后者为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由中、日、韩等国学者编写[8]。考虑到不同的国籍和语言文化背景差异可能影响学者的英文选词。因而在后续研究中可考虑增加国外语料来源,以更全面客观的调查结果对两版标准术语的实际接受度进行考量。

猜你喜欢

词频频数术语
基于词频分析法的社区公园归属感营建要素研究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云存储中支持词频和用户喜好的密文模糊检索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
以关键词词频法透视《大学图书馆学报》学术研究特色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