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3-11-03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小学沈宏梅

新教育 2023年2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小学生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小学 沈宏梅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当代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1.学习方面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压力一般来自学校,包括学校管理层、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带来的压力以及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诸如课程多、作业多、学习任务多、考试多等,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学习吃力,乃至于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舆论压力,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通常会引发学生性格孤僻,不愿意多说话,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学生承担过高的学习心理负担,容易导致精神层面萎靡不振以及食欲下降,使学生出现神经衰弱、失眠等问题,从而降低记忆力,导致思维迟缓。当前在学生群体中经常还会出现厌学的问题,除了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会出现厌学心理之外,部分成绩较高学生同样会产生厌学心理,由此能够看出厌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问题。

2.家庭方面的问题

学生生活方面的问题主要来自家庭父母。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有的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位,诸如单亲家庭、流动家庭、留守儿童,长期以来,缺乏亲子之间的沟通。还有很多家庭的父母常年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教育,以至于跟孩子的关系日益疏远,导致学生的身心长期缺乏关爱和照顾。这样的学生脸上常流露出茫然呆滞,甚至冷漠的表情。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础,和学生拥有最为紧密的联系,对于学生而言,家庭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能够对学生心理产生深刻影响。为此需要学生家长提高重视,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特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合理疏导。

3.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首先从模仿开始,在人际交往方面,学生的经验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那么就需要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风,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才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过程,学生在与同伴之间、与父母之间、与老师之间,都会产生人际关系,一旦沟通不到位,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作为小学生常见问题之一,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层面,分别是教师关系、同学关系以及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人际交往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占据较大比重,如果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将会严重困扰学生心理,从而无心进行其他方面的活动,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形成羞怯心理,影响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不利于学生未来成长。

4.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有的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显得胆小自卑,有的则因为家庭溺爱而处处骄纵跋扈,有的孩子缺乏对自我的认知,甚至会做出伤害自我的荒诞之事,这些都是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学生自我认知和对世界认知的偏差。此外,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还存在青春期方面的心理问题,因为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初步进入青春期的阶段,容易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比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主要表现为近似封锁关闭的外在表现以及内心复杂多样的活动同时存在于学生个体中,封闭心理也是青春期的特殊标志。

二、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分析

1.家庭条件因素

(1)家长工作繁忙。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家长忙于生计,平常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亲子之间关系冷漠,或者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父母对孩子缺乏良好的言传身教,教育缺乏目标性、系统性和持久性。

(2)家庭关系紧张。有的家庭因为父母之间或者婆媳关系紧张,家庭成员之间的纠纷,间接对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学生幼小的心里蒙上阴影。学生压抑的心情无法排解以及对学校作业丧失兴趣,并认为自身的痛苦是父母造成的,从而对整个家庭产生憎恨,认为家庭是一种不幸的代表。

(3)教育方式错误。由于家长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不同,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不同,不同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会对学生产生不同影响,比如学生的家庭如果十分和谐民主,对学生而言,家庭就像是温暖的港湾;而处于专制家庭环境中,子女和父母之间通常缺少正常交流和沟通,容易使学生养成专横、孤僻的性格。家庭对子女造成的伤痕会使学生遭受不同层面心理伤害。部分研究指出,父母关系不和比父母任意一方死亡对儿童的心理伤害更大,因其通过父母观察到了恶劣的人际关系。父母关系不和也会从多种层面影响学生心理,容易使学生出现愤怒感和被抛弃感,从而变得更加敌对、抑郁。一些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还常常冠之以:“打你骂你,就是爱你!”殊不知学生虽然年幼,也有自尊心,最亲近的父母常常“棍棒”教育,年幼的孩子是敢怒不敢言,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形成叛逆的个性。

2.学校环境因素

(1)教师管理失当。由于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时常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日常班级管理中,有的班主任不放过任何一件小事,凡事斤斤计较,这也让学生焦头烂额,缺乏自我管理的空间。另一些班主任又过于大意,大事小事都是交给学生去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之下,学生之间容易滋生各种情绪。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缺少理解,因为信任度不足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对教师形成一种对抗心理,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认知还会进一步加剧学生压抑心理,容易引发学生自身的攻击行为。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对教师具有较大依赖度,将教师看作是公正的代表和理想目标,并期望能够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与爱护。假如教师缺少爱心、耐心与理解,无法通过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帮助和辅导,反而加大指责,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失望心理。部分教师甚至对学生价值进行贬低,导致学生遭受巨大心理创伤。因此,如果教师管理失当,容易增加学生压抑感,形成消极情绪,加剧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2)同学关系失衡。同学之间本应该彼此尊重,友好相处,互相帮助,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各种小摩擦,各种小误会,这些都有可能会导致学生相处不愉快。如果不能正面积极应对,不能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就会产生怨恨、嫉妒等不良情绪,甚至还会产生“隔夜仇”,这些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小学生除了希望能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得到教师的支持和理解之外,同样十分期望在同学以及班级当中形成归属感,并得到同学、伙伴以及朋友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如果学生和同学之间未能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甚至出现紧张、对抗的情绪,便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孤独感,想要和同学之间恢复良好关系,但却不了解应该怎样去做,缺少合理的人际交往技能、知识。

3.社会影响因素

(1)网络游戏。21 世纪是网络的世界,处处都涉及信息网络,家长、教师,乃至整个社会都需要电子产品沟通,如触手可及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游戏对学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不少家长疏于管教的孩子,容易使其沉迷于网络游戏,如果要规避这一现象,需要家长和教师携手帮助学生正确面对。部分网络游戏中存在的各种暴力、不良元素同样会对学生形成错误影响,容易对学生进行错误引导。

(2)负面新闻。有的学生个人能力较弱,导致学习成绩较差,也容易因为心理暗示形成自卑的心理。有的孩子因病、因伤都会产生不良情绪,需要家长、老师以及身边人给予及时的关爱。网络中流传的各种杂乱信息因为缺少有效管控,容易对小学生内心造成巨大冲击,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使用各种错误网络语言,使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

4.自身认知因素

如果学生长期保持缄默不言,并且没有得到家长、教师的充分理解,将会导致其形成压抑心理,衍生出抑郁、焦虑等情绪。

三、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对策

1.以身作则,静待花开

教育是一种传承。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生教师,要想孩子成为品行兼优的学生,父母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辅助家长,共同发挥出各自教育功能。为此,学校教师在组织设计各种计划、活动中应该联系家庭因素进行重点考虑,明确家校合作实施心理教育的协同点,发挥出家长和教师的以身作则功能,强化家校联系,保持一致目标、思路,协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教育目标。利用多样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合理进行自我调控,实现自我,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

2.善于发现,点石成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这是新时代对家长提出的要求。要求孩子举止得体,懂得谦让,要求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父母的践行,孩子在父母的行为影响下,无形中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为部分家长对于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缺少专业知识,为此需要学校、教师为家长提供有效指导。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给孩子贴上“好孩子”的标签,就会成为“好孩子”,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就会变成“坏孩子”,只要家长对孩子多一份期许,多一些鼓励,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孩子在得到鼓励的同时,大大增加了自信,性格也会变得更加勇敢自强、乐观开朗。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在各种班级管理以及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合理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为学生打造快乐、和谐的课堂环境,加强其心理契合度,促进现有心理教育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心理教育以及德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合理设计各种趣味性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自我调适以及自我控制的良好情感情绪能力。能够从多种角度观察、分析具体问题,在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后能够乐观相处,不会随意钻入牛角尖,维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3.多一份欣赏,少一分功利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心”开始,要“蹲下”身子来看孩子,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感受世界,才能体会孩子的感受。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有的外因都无法脱离内因驱动,为此需要学校、家长和教师提高重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心理态度。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从学生视角考虑,联系学生实际需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受挫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人生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挑战和挫折,想要事事顺心如意只不过是美好愿景。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如果遇到某些挫折与困难应该冷静处理,顺利化解内心负担,放下压力,对当前突变的环境通过平和的心理来看待,主动适应。教师通过尊重、欣赏学生的优势特长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承受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顺利实现社会人转化,更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在人才素质层面的要求,通过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为学生未来发展形成健康的心理保障。

4.多一份尊重,少一份漠视

《礼记·中庸》里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树立以“预”为先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保障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烦恼,满足学生合理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教师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可以从预防入手,打造合理的心理教育环境氛围,将心育文化融入校园建设当中,通过设置各种突出的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实时激励鼓舞,帮助学生重塑心境。为学生构建专门的咨询专线、咨询信箱以及心理辅导室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全面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借助橱窗专栏、黑板报以及校园广播等渠道向学生积极宣传各种心理健康标语,如果学校基础条件满足,还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门宣泄室,打造出良好心育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进入校园那一刻便迈入阳光地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庭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我是小学生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