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书为媒、以人为本”的高校图书馆特色文化空间建设

2023-11-03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校史馆藏特色

刘 婧 朱 茗 袁 华

(南京师范大学 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23)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其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这不仅体现在“教书育人”的课程教学方面,还涉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公共空间建设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要求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文献服务水平,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

新时期、新环境下,关于图书馆如何紧扣文化育人、文化传承的服务本职,加强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张晓新等认为图书馆的研究重心应该转向对图书馆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梳理,尤其是图书馆作为文化品牌的空间建构。[1]苏欢等从明确主题、渲染意境、模糊界限、增设亮点等角度提出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的营造策略。[2]何盼盼等认为图书馆可从“生态群落型”“设施依托型”“虚拟空间型”治理模式着手,参与公共文化空间模式选择。[3]贾伟等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挖掘图书馆建筑空间、物体空间、文化标识、色彩、特色文化、空间主体等六个模块的文化空间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空间的美育作用。[4]肖希明认为公共文化空间体现的图书馆的价值理性长期被忽视,然而当今社会却迫切需要图书馆价值理性的回归。[5]因此,回归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空间建设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方向。

一、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的内涵

文化空间是由物理空间、空间主体、空间活动等基本元素构成的具有文化意义和性质的场馆或地点。图书馆具备空间功能划分明确的物理建筑空间[6],在空间内开展活动的馆员与读者是空间的主体,而空间内举行的阅读活动、文化展览、交流互动则为图书馆空间赋予文化内涵和文化活力,使其具备典型的文化空间属性。

高校图书馆既是学校文献资源保障、开展科研服务的重要机构,也是高校发挥文化育人职能和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经过多年的建设,高校图书馆通常已经形成一定的与学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分类相适应的馆藏纸质资源体系。随着新时代智慧图书馆的持续建设,馆藏数据库和数字资源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图书馆有限的建筑空间中蕴藏着无限广博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元素,其中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能够代表高校精神文化特质的学术佳作,也有能够体现城市人文特色的图书资源。图书馆的建筑空间和功能是读者能够最直观感受的、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7]纸本资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形成互补的知识资源体系,体现出完善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图书馆空间的文化育人功能。[8]而有规划、有体系的文献资源只是构建图书馆文化空间的第一步。无论是图书馆文化育人的责任还是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职能,都建立在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功能被身处空间内的读者感知和接受的基础上。

二、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再造的困境与价值重构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读者的学习模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出版和移动阅读使得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最新书讯和学科动向,内容信息获取和数据检索也已十分便捷,这些深刻改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模式。读者从最初对馆藏资源总量的需求,转向了对图书馆空间功能多元化的需求,其中包括对硬件设施总量和配套功能的需求、对空间研讨交流功能的需求、对空间文化重塑和开展多元文化活动的需求。这些迫使图书馆必须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同时与学校发展定位相协调,转变传统的空间服务模式,或是建设面积更大、设备更先进的新馆;或是优化已有空间使用效率,合理规划提升空间的学习研讨和文化活动功能。

(一)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再造现状

随着大众阅读生活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读者对纸质资源的依赖性持续降低,纸本馆藏持续稳定增加,但图书借阅率逐年下降,馆藏资源与读者之间的耦合度越来越松散。图书馆最初从闭架借阅模式转换为借阅一体化模式时所营造出的空间—人—资源的三方互动关系开始瓦解,空间逐渐退化为纯粹的自习场所。

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纷纷进行馆舍改造,涌现了诸多空间改造方式,如以“分享技术、机械、数字、艺术经验,促进协同创造”为理念的“创客空间”[9];以“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提供创新信息技术服务”的“共享空间”[10];以新技术硬件改造为主的“智慧阅读空间”[11]等。

改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图书馆新技术应用和空间使用率等问题和矛盾。空间投用初期肯定会因新颖的设施和舒适的环境获得师生的青睐,但往往资金投入较大。且由于新技术产品快速迭代、对外部资源平台和技术的依赖性大以及空间管理失序等问题,空间仍然有可能丧失原初设计的功能而沦为自习室。空间功能培育也处于被动,依旧无法形成空间—人—资源的长效互动。

如何发展空间—人—资源的关系,使其形成长效正向互动是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再造面临的核心问题。范并思教授将图书馆行业特征的核心价值归纳为“提供优质服务、促进阅读与终身学习、追求科学管理、开展社会合作”[12]四个方面。因此,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必须坚持图书馆核心价值导向为原则,努力构建空间—人—资源“三位一体”“三元融合”。

(二) 空间—人—资源正向互动的高校图书馆文化空间价值重构

高校图书馆承担文化育人的职责,发挥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所以在空间再造过程中,除空间的面积、数量、环境、技术配备等条件,还应关注空间人文性的建设,使人文性贯穿包括空间规划、空间改造和后期可持续建设等各个环节,促使读者对空间的感知由身体体验提升为情境体验[13],获得真实的文化感受,激发空间—人—资源三者之间的深层联结。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建设之本。图书馆空间再造应当重视已成体系且具有高校精神文化特质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如经典学术著作、获奖文学艺术作品、校史文献资料等。用心挖掘文学典籍、史书文献、艺术作品、民间技艺等中华民族重要文化资产和记录地方文脉与人文特质的文献,使其成为图书馆文化空间的展陈内容和文化元素。图书馆空间—人—资源的深层联结离不开人的感知和悦纳。人不仅指读者,也包括图书馆的馆员群体。读者与馆员一同形成了文化空间的核心主体。在图书馆文化空间的构建中,馆员与读者都发挥着空间“主人”的作用。只有双方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特色馆藏文献的整理、揭示、阅读和悦纳,才能真正形成空间—人—资源的正向互动关系。

三、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偲怡文化空间”建设实践

(一)实践背景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偲怡园”的“偲怡”二字出于《孔子·子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偲怡园建成开放于2001 年,主要作为在校师生的休闲研讨空间。2020年5 月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获得了仙林大学城“文化空间共建共享项目”经费支持,当年即对“偲怡园”进行了空间再造,拓展园内功能区域,在提高空间使用率的同时,重点以特色馆藏资源作为空间文化建设的活力源泉,以品牌式建设为手段,不断挖掘校园文化、城市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功能,积极培育优质活动,增强空间文化活力。

“偲怡文化空间”是针对馆内小型文化空间的改造尝试,经过实践,实现空间服务多样化,成为学校重要的主题教育和文化传承培育基地。

(二)实践特色

1. 拓展空间功能边界

改造后的“偲怡文化空间”在室内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了功能分区,打造了适宜开展小型讲座和沙龙活动的多媒体区域,相较于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的大型学术讲座,该区域布置灵活自由,氛围亲切轻松。原室内的墙面也被开辟为图书馆重要的展陈空间,配备发布阅读资源和空间活动宣传的专用电子屏,还利用图书封面设计主题书墙,利用书封所具有的独特设计感和时代审美,装点空间氛围。同时开拓“偲怡园”室外空间,打造偲怡·蓝天阅览区,既弥补了室内座位较少的缺点,也将图书馆的阅读文化氛围和文化创意设计延伸至户外的校园广场。

2.“以书为媒”的立体式特色馆藏揭示

“偲怡文化空间”将特色馆藏作为空间的主要内容填充,除设立传统的书架,以纸质图书陈列、数字资源揭示等多种方式推介特色馆藏资源。

(1)特色主题阅读书架。园内设有四个特色文献功能区,从“读经典、知校史、读南京、看世界” 四个角度,根据馆藏图书资源的引用量、借阅量、获奖情况、豆瓣评分等综合信息选定图书,定期更新。“经典阅读书架”重点展示国内外获奖著作、文学作品和各学科经典,旨在激发读者亲近经典,实现“经典”的发现与共读。“校史校情书架”将南京师范大学校史沿革、校史人物、校史研究著作等代表性纸质文献资料进行集中,旨在拉近读者与校史的距离,传承南京师范大学校史文化,营造“知史爱校”的文化氛围。“主题阅读书架”旨在关注时事热点话题和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及时搭建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知识网络。“看南京书架”精选与南京历史、南京人文地理、南京民俗等城市文化相关的著作,以及以南京为创作背景的经典名著,一方面使读者能够亲近自己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城市;另一方面希望搭建与南京“世界文学之都”之间的桥梁,使读者真正浸入文学南京,共读南京城,共同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

(2)“饮品图书”文创设计。图书馆将阅读与青年读者喜爱的茶饮相结合,推出独具图书馆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选取校园文化特色元素装饰杯身,茶饮的品名、口味及色彩则以馆藏图书资源内容为灵感,杯套上摘录书中表达主旨、积极向上的语句作为装饰元素,并配合馆藏电子资源提供二维码在线试读与借阅。将饮品作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跨界”窗口,鼓励读者通过兑换“偲怡”品牌饮品方式参与推介图书的阅读分享,如表1 所示。

(3)主题书墙及多媒体展示。以图书封面加二维码的形式揭示主题馆藏资源,以“校史回眸”为主题的书墙,配合播放展示学校发展历程的宣传视频、校歌和师生的优秀创作作品,拉近读者与校园文化、校史文化之间的距离,调动读者主动发掘校史历程的兴趣,引导读者阅读校史文献。

3.“以人为本”的文化空间阅读推广活动

空间建设让阅读推广工作有了依托,立体式的资源呈现形式丰富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工作形式。以多样化的手段激励读者阅读分享,开展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激发“偲怡文化空间”内空间—人—资源的正向互动关系。

(1)阅读分享卡。以图书馆传统的文献索引卡为灵感来源,供读者进行摘抄分享,关注读者的阅读爱好与生活兴趣,鼓励将阅读卡与艺术手账创作相结合,通过摘抄者的手写文字和艺术描绘,传达文本内涵与摘录者的心境,是数字阅读无法达到的阅读情感分享模式。

(2)阅读打卡。由馆员自主设计“NNU 阅读打卡”小程序,方便用手机随时摘抄或记录感想,通过小程序记录已阅读、正在阅读或是有兴趣阅读的馆藏图书,缩短读者在选书和读书之间的心理周期,在提升读者阅读积极性的同时,亦可提升图书馆对馆藏纸本图书使用情况的有效跟踪。

(3)偲怡沙龙·新书乐享会。定期邀请嘉宾,与读者近距离交流新书创作理念、幕后故事,并开展阅读分享,打造空间、文本、作者、读者之间的动态交流互动。

(4)社团活动。“偲怡文化空间”是图书馆指导培育的多个学生社团的重要活动场地,通过“朋辈”促进的方式,吸纳更多的社团成员策划和参与图书馆的文化活动,以优质的空间服务促成社团的高质量活动,如邀请校古琴社作为助演,参与小说《广陵散》的新书分享会,社团与嘉宾合奏,提升了分享活动的整体氛围,形成精神共鸣。

四、思考与总结

空间—人—资源正向互动的特色文化空间建设,对图书馆的管理能力和馆员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馆藏资源挖掘和空间活动培育的过程要想真正获得师生的关注与参与,保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步调一致,离不开学校政策的促进和支持。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打破资源壁垒,让图书馆优质文化内容实现与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共建共享,需要我们持续探索。

(一)注重流程管理,健全馆员培养机制

空间—人—资源的正向互动的特色文化空间建设,对图书馆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空间的硬件配备、设施配套、环境布置、资源调整、活动规划、人员管理再到后期宣传,涉及全馆各部门。协同流程的效率对特色文化空间的搭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既能保证效率又能减少由于流程导致的图书丢失、错架等情况,对图书馆的整体馆藏管理、架位设置、上架规范、技术保障和更新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特色文化空间建设需要对馆藏资源进行主题式精筛,并做带有人文情怀、体现校园精神特质的资源重组。这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图书馆文化空间活动主体之一,馆员既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馆藏资源选品质量、空间优化方式、书架编辑逻辑、馆藏资源文化创新等问题[14],也需要时刻关注读者的需求,及时了解学生的空间体验感、阅读需求和关注热点,找到更贴近年轻一代习惯的表达方式与宣传手段,让读者在空间中有参与感与获得感。图书馆需要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促进机制,建立清晰的协同作业流程,聚合一支有想法、有热情、有耐心、有创新意识的专业馆员团队,提升文化空间服务效能。

(二)用心品牌建设,建立校内机构联动共建

图书馆特色文化空间也是学校重要的空间资源。因此,图书馆应当充分注重空间的育人作用和校园精神内涵在空间中的展现,要紧跟学校的发展建设规划,从细处体现高校的知识传承体系和校史文化特色。图书馆虽然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但文献的整理与挖掘,尤其是与学校学科建设体系,文化传承、校史发展相关资料的整理,仍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和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协作。

将图书馆特色文化空间建设纳入学校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建设,便于图书馆多渠道地倾听读者的意见,发现热点关注并确定最适宜的资源呈现形式,提升空间文献资源揭示的成效。品牌建设是将图书馆小空间的空间—人—资源互动实践真正投射到校园文化中,打造图书馆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和谐共生、与全校资源的互惠共享,有助于紧跟学校建设的主线,对空间发展形成先期规划,明确阶段性建设目标和内容,有利于建立多方联动的校园空间建设协同育人机制,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理念跟进、统筹协调、开放决策、共建共赢的效果。

(三)打造分享平台,助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图书馆特色文化空间建设应当做到线下活动与线上宣传并重。图书馆及时通过社交平台推介特色文化空间的资源和文化活动,了解社会读者的活动参与意愿,吸纳社会优质文化资源,如展览、文艺团体等,以联合共建的方式,发挥各方的特长,在资源展示和活动效果上形成沟通和互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壁垒,拓展馆藏特色资源的共享路径[15];及时收集读者反馈,鼓励读者创作,以资源为原点,用空间内多彩的文化活动和阅读推广手段,引导读者参与校史领读、城市书写与艺术创作分享;将读者的创作成果通过社交多媒体平台宣传展示,形成阅读推广和文化活动的成果反馈,更好地促进社区、城市层面的空间—人—资源的交流,发挥图书馆联通社区与城市的桥梁作用,在展现高校图书馆育人成果的同时,参与城市记录与书写,以优质的文化产出助力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猜你喜欢

校史馆藏特色
馆藏
特色种植促增收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中医的特色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