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性评价在初中语文项目学习中的设计研究

2023-11-03杜晨晨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表现性革命课文

杜晨晨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项目学习是学生通过过程性和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完成特定任务的课堂教学模式。[1]传统评价方式在反映学生项目学习时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欠缺。而表现性评价是评价者运用相应的评价规则对学生在近乎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行为表现和结果做出评判[2],以明确的评价目标、真实的表现性任务以及具体的评价准则为基本要素,并能够通过检测高阶思维与能力、知识迁移与运用来准确评价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结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推动项目学习多领域应用,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一、表现性评价嵌入项目学习的可行性

表现性评价与项目学习存在共同点,如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真实的情境、注重学生的反思反馈等。表现性评价可以找到融合点嵌入项目学习中,完善项目学习的过程。表现性评价在语文项目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语文项目学习可以借助表现性评价来评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其次,表现性评价的应用有利于改善“教—学—评”不一致的情况,使师生获得有效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最后,教师通过设计表现性任务,对应语文课堂的学习项目,使学生清楚明白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提高课堂效率。

(一)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随着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更加强调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3]表现性评价可有效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有效整合能力。语文项目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通过特定的任务和明确的评价规则,可以准确评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以及存在的薄弱点,在解决复杂的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语文核心素养,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改善“教—学—评”不一致的情况

在一些语文课堂中存在“教—学—评”不一致的现象,教师多以简要的口头语言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没有系统而明确的课堂评价规则,学生难以评估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无法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

随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评”一致性成为基于标准的课程改革的核心追求。[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表现性评价标准来判断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将当前的学习进度与目标进行对比,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并利用反馈进行学习调整,形成“评价—调整—评价”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促进“教—学—评”一致性发展。

(三)形成表现性任务,对应项目学习

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设计应将表现性任务嵌入项目学习中,由表现性任务构成主要的学习项目,在教学与评价的交织中促进学生发展。以表现性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项目的学习,并根据评价标准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如项目主题为“赏析英雄形象”,具体可以设置“查阅资料,了解中国近代史”“学习课文,掌握人物事迹”等表现性任务。

二、革命传统作品中的表现性评价与项目学习融合模式的教学示例

近些年,我国强调革命传统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革命传统作品是语文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红色精神和深沉的爱国之情。但由于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距离学生所处时代较远,学生对英雄人物缺乏准确的认识,难以完全理解革命传统作品的内涵。而且,当下大多革命作品教学活动单一,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提高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效率,本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革命文学传统作品教学”为例,开展表现性评价与项目学习相融合的教学,主要从表现性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三方面进行设计研究,不仅能够丰富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路径,还可以探究表现性评价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制定表现性目标

只有先明确了目标,学生才会明白该做什么、如何做,教师才能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在制定合理的表现性目标时,应该要考虑到课标、教材以及学情三点。

1. 以课标为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最根本的规范文件,学习目标的确立必定要以课程标准为源头和准绳,必须体现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把握。[5]课程标准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倡导教师利用多种形式推进革命文化的教学,引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革命领袖、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精神。所以,教师在制定表现性评价目标时,应凸显语文学科的性质,紧扣课程标准与语文素养,强调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 以教材为内容

语文课程教材是课堂的一手资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来源。在设计表现性目标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立足教材革命传统作品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表现性目标。基于教材,但并不依赖教材,如教师可以重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围绕人物、事迹和精神三部分组成项目学习,设计针对特定内容的表现性目标。

在围绕人物的课文中,如《邓稼先》《回忆鲁迅先生》等文章,教师的重点应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和革命精神上。教师可以设置以人物形象为主的表现性目标,如《做和说——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表现性目标可以设为“诵读课文,叙述其中的主要事件,说一说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质”。

在围绕革命事迹的课文中,如《老山界》《驿路梨花》等文章,教师在设计表现性目标时,要考虑不同作品的写作手法,如《老山界》的表现性目标可以为“自行查阅资料,学习并利用课文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撰写革命小作文”。

在围绕革命精神的课文中,如《黄河颂》和《土地的誓言》,在设置表现性目标时,教师要突出强调爱国情感,如《黄河颂》的表现性目标可以设为“反复朗读诗歌,体味歌词意境,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体会诗歌蕴含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3. 以学情为基础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对革命传统作品的了解情况为基础来设计表现性目标,激发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如果教师设计的表现性目标超过了学生当前所能达到的极限水平或者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无力或者无聊。所以在设计目标时,教师要以学生当下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为基础。

表现性目标并不是让学生单纯梳理课文的内容,而是以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为基础,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等学习活动,运用语文的各种素养来解决复杂问题,锻炼学生在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高水平思维品质。

(二)设计特定的任务

表现性任务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完成特定的任务,是评价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依据,是表现性评价的核心要素和主体部分。在设计表现性任务时,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理解任务,让学生知道该做什么;然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选择多种任务类型,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表现性任务,并在评价反馈中调整学习。

1. 理解任务的含义,搭建任务链

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解表现性任务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要做什么和如何做。由于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表现性任务,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任务。每个任务都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和语文素养的发展。

我们结合前文对教材革命传统作品选文的重组,便可以“谈谈对革命人物的认识”为主线,在项目中开展不同任务的学习活动,如图1 所示。

图1 “革命人物”学习任务项目

项目一主要是赏析英雄形象。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查阅近代史资料,再播放有关的近代史影视作品,增强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时应强调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更加了解革命作品,再针对某一课文进行情景剧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及时反馈。

在项目二“体会革命事迹”中,从《老山界》到《太空一日》代表了不同时期的革命文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构建逻辑图,并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写作手法撰写一篇革命小作文。

在项目三“感悟革命情怀”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文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将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革命传统作品分成人物形象、革命事迹和革命情怀三个项目,并在每一个项目中设计循序渐进的表现性任务,教师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再进行拓展延伸和作品创作,形成一个系统的任务链。

2. 创设情境,强调真实性

基于项目和真实问题情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问题内部,提升高阶思维和综合素养,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在项目学习中,创设真实性评价任务的关键之一是让学生看到任务与现实和学科的相关性[6],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在《屈原》情景剧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作品的背景,创设特定情境。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准确掌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绪起伏,体会戏剧语言的魅力。编排情景剧的表现性任务,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感知人物的情感变化,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 选择多种任务类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在一个大项目中开展围绕主题的教学形式,依托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让学生任意选择一篇或多篇文章,自拟主题进行文学创作或作品展示,如撰写小论文、画逻辑图、朗读比赛、手抄报等。

《老山界》主要描写了红军长征中翻越 “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情形。《老山界》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教师可以“看谁做的《老山界》逻辑图更好”为练习方法,鼓励学生重现行路的过程,并将优秀的逻辑图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参与感。

在《黄河颂》学习中,教师先进行范读,强调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以及热血沸腾的情感;再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注意停顿和重读。教师要抓住“颂”这个字,在学生掌握了诗歌的基本情感和大意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解读。

(三)明确评价标准

评分标准是表现性评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检验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为了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应设置多维评价标准,与学生共同探讨评分规则,合理设计量表。表现性评价维度划分的精准与否直接影响评价的效度,精准的维度划分能促进学生对目标与任务进行深层次理解。[7]评价标准具体可以划分为个人展示、小组合作、项目作品三个维度。

1. 以个人展示为主的评价标准

在强调突出个人表现的任务中,评价标准要以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依据。如在《黄河颂》的项目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朗诵比赛的任务,并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估标准可以分为朗读、情感和媒体配合三个方面,具体标准为:在朗诵上,停顿、重读、语速和语调是否准确,气势是否符合,吐字是否清晰准确;在情感上,是否怀有澎湃激昂的情感;在媒体配合上,课件内容与朗诵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有适宜的配乐形式等。学生通过具体化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学习成果。

2. 以小组合作为主的评价标准

在小组合作的项目中,互评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评价形式。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景剧表演是可以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表1 《屈原》情景剧小组合作互评表

3.以项目作品为主的评价标准

以项目作品为主的评价标准主要用于对学生作文、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如对《老山界》逻辑图的评价,主要在以下方面检查完成的程度:在理解分析上,筛选登山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建构作者叙述的完整逻辑;在绘画创作上,内容简洁大方,符合课文内容;在语言表达上,能够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表述自己的构思,解构作者笔下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意志;在小组合作上,通过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行路难”和“吃饭难”的细节。以学生的作品为导向,围绕作品的完成过程或表现进行评价设计,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行文脉络,完成相应的任务。

合理的表现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深入问题内部,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学习状态。项目学习要求教师将学生看作发展的个体,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正确处理好表现性评价和项目学习融合应用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合理的表现性目标、任务和标准,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推动语文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表现性革命课文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背课文的小偷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