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传媒类专业“五维一体”课程思政建设进路探析

2023-11-03方宁兰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
关键词:思政专业课程

方宁兰 徐 丹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在国家快速发展和国际局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传媒行业在社会舆论引导、民族凝聚力建设和国家形象宣传等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传媒行业的发展,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1]新时代传媒人才不仅需要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宽广的知识面,更需要坚定政治立场、厚植家国情怀、坚守责任使命,提高自身政治水平和对外传播能力。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2]。传媒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共呼吸,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己任,坚守社会责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首先,课程思政建设要回应“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和人民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此基础上,课程思政对“培养什么人”进行具体描述,即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设计。依照《纲要》的要求,结合传媒人才的培养特点,考虑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将传媒专业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分为国家、社会、区域、集体和个人等五个维度,并据此制定更具体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最后,需要重点解决“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即采用什么样的模式、路径和方法培养人才。《纲要》指出:“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2]传媒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因此,课程思政的实施需做到理论与实践统一,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统一,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1 “五维目标”: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和期望,是对人才应达到的规格要求的具体描述。布鲁姆(Bloom’s Taxonomy)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层面对培养目标进行划分。结合行业需求,近年来传媒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逐渐从知识讲授转向对综合素养的培养,《传媒人才能力需求报告》指出:“高等院校不仅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教育培训,还应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性格品行的塑造培养。”[4]20为此,依照《纲要》对传媒类专业的建设要求,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可考虑从国家、社会、区域、集体和个人五个维度展开。

(1)国家层面: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党性意识,厚植家国情怀。传媒人才要有强烈的党性意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读懂党的政策,增强政治认同,对内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对外做好国家形象的宣传工作。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激荡,传媒人才还应扎根中国大地,厚植家国情怀,以主人翁姿态,把握时代潮流,做改革发展的记录者和推动者。

(2)社会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课程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培养学生敢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勇气,要让学生明白作为传媒工作者,要能够俯下身子,走向基层,走近人民,提高对社会问题和时代痛点的敏感性和关注度,在实践中体会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在创作作品时,要有清醒的头脑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广的格局进行创作,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倾注于作品之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3)区域层面:增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当前,传媒产业发展进度不一,我国西部地区传媒产业发展缓慢,急需优秀人才的加入,但是,在不均衡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人才流失现象愈加明显,传媒产业“马太效应”凸显。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吸引本土人才留下来是解决西部地区传媒产业发展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增进本地传媒人才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才能留住人才,并使之成为西部传媒事业的中坚力量,起到宣传地方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4)集体层面:团结协作,爱岗敬业,富有职业责任感。融媒体环境下,媒体人的工作早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多工种、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因此,传媒人才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责任意识愈加重要,掌握正确的交流与沟通方法,才能够融入集体,高效开展工作。另外,《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报告》指出:“真实的媒体工作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光鲜亮丽,其背后是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防火防盗防记者’等状况,这要求从业者对行业有极强的热爱和兴趣,否则将难以坚守高强度的媒体工作。”[4]20因此,具有职业责任感,热爱传媒行业,才能促使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

(5)个人层面: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具有创新活力。数字技术的快速变革和媒体的融合趋势给传媒人才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时代媒体工作者要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能耐得住寂寞,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认真完成工作,才能产出精品。同时,在具体的工作中,媒体工作者还要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创新传播方法和传播手段,拓展内容和形式,进而树立个人风格,促进媒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 “一体化”: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培养理念

《纲要》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要避免思政内容和专业内容“两张皮”的问题,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专业教学目标与思政教学目标;结合传媒专业的特点,在课程思政的教育中通过设计三级项目,挖掘思政元素,达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2.1 三级项目的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传媒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近年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愈加为用人单位所看重。因此,课程思政不能只是让学生简单背诵和记忆理论知识,更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和运用理论知识,通过一系列作品的创作,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对思政元素产生认同。教师要通过设置三级项目,使思政元素植入学生的实践创作中,成为学生的创作动力和素材来源;通过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流程中,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课程思政的三级项目设计

2.2 思政元素的挖掘: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一体化

思政元素是教师从专业课程中选择和提炼可供课程思政教学使用的内容资源,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专业知识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如新闻学专业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媒伦理与法规等课程;二是需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专业知识体系之外的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资源融入课程教学流程之中,这是传媒专业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例如,教师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中讲解导播切换技术时,可以结合当年全国“两会”报道,如2023年央视新闻账号在哔哩哔哩平台上发布的短视频《礼兵护送宪法入场的现场神圣庄严。总台时政直播团队如何切换这些画面?到转播车上为你揭秘》被广泛分享,作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非常适宜,可以提高学生对“两会”的关注度,使他们感受党的重要政治会议的庄重仪式感,理解大型直播中多工种配合的必要性,体会通过专业化技术呈现国家重要会议的职业自豪感。

3 传媒类专业“五维一体”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传媒行业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传媒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建立在对接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在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养,更要将课程思政建设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培养的传媒人才既能满足专业岗位需求,又能够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分别实施改革。

3.1 “五维”目标: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初对学生最终所能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和要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向和依据。教师遵照教学目标进行课程的设计,学生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课程思政实施之初,教师需依据专业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但以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目标设计较多从个人经验出发,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与专业的结合不紧密,也缺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与呼应,育人效果欠佳。为此,本文依照《纲要》文件对传媒专业的规范要求,提出从国家、社会、区域、集体和个人五个层面设置目标,即“五维”目标,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可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矩阵化细分,在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上进行具体描述,使每门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时能够对标相同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亦能够形成协同作用,发挥整体系统效应。

3.2 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不是思政课教学,不是脱离专业本身讲思政,而是从已有的专业课程中挖掘提取思政元素,并结合适宜的教学方法,将其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鲜活的人物事迹,寻找情感共鸣点,使之成为驱动学习的动机或技能实践的精神内核,使这些人物成为可供学生模仿的楷模人物等。传媒行业通过创作的内容反映社会的发展,这些内容本身就是鲜活的思政案例库,教师将案例植入教学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关注社会的意识。另外,教师要通过讲述案例,使学生了解案例背后的媒体人的故事,案例中所蕴含的职业精神、道德伦理和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担当。例如,为展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密切联系,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数据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挖掘1亿GB的数据,跨越5国10地拍摄取景,单期制作时间超100小时;用100万个真实的数据光点描绘出口分布图;后期18名特效师工作23 300个小时,用掉19T的存储……教师可以通过数据揭示节目制作的艰辛,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又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系列节目中,《新春走基层:皮里村蹲点日记》《新春走基层:漠河首站的青春》《新春走基层:高铁上的掏粪男孩》等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记者在节日期间走进基层,观察记录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与老百姓聊家常、交朋友,展示他们的职业坚守与真挚情感,反映时代精神,彰显了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教师通过这样的案例,能够使学生对媒体人的实际工作和社会责任有深入了解。

3.3 “一体化”教学设计: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

提炼思政元素后,教师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其融入教学流程中。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难点。“教师要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组织教学,使课堂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多元化和情景化。”[5]

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较多采用讲授法完成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课程思政教学注重对学生思想、态度和情感的影响,由于学生的成长背景和已有观念的差异,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较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通过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翻转课堂等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实施个性化教学,才能使课程思政的相关理念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达到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促使理论内容转变为实践能力,促使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一体化。例如,在短视频创作课程中,教师布置了“城院抗疫”“城院运镜攻略”“家乡美食”等系列短视频创作任务,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增进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对母校的热爱和对家乡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进行调研、创作与展示分享,并利用所学知识表达思想情感。个别作品数据表现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场景,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在鲜活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学习。

3.4 教师主导,多维多元: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模式

不同于专业课程以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变化较难通过定量的、总结性的评价模式考核。传媒专业实践性强,学生在作品创作的前期策划、中期拍摄和后期剪辑阶段都涉及政治站位、价值导向、团队协作和专业精神等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在以作品创作为主导的项目实训中,教师是学生创作全部流程的指导者和观察者,对学生课程思政的评价最具发言权,因此,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体系是提升传媒人才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关键。除此之外,使用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使教学评价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成为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有力工具。

4 结语

传媒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立足于复杂的时代背景和行业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其具体实施必须探索一条适合于自身的路径。为此,本文提出“五维一体”的建设思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具有党性意识和家国情怀的人才,促进区域传媒产业发展,提升地方文化的传播力,促使大学生成为具有推动国家、社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思政专业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